唐玄宗一日殺三子,真是武惠妃炮製的冤案?一個意外發現的證據表明:太子作死

2023-02-07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玄宗一日殺三子,真是武惠妃炮製的冤案?一個意外發現的證據表明:太子作死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五月的一天,太子李瑛接到武惠妃從宮中發來的急報:有盜賊入宮,將你父皇圍困在我的宮中了,速帶兵甲前來相救。

李瑛不敢怠慢,立即叫上五弟鄂王李瑤、八弟光王李琚,以及大舅哥薛銹,四人身披鎧甲,手執利刃火速入宮救駕。

等他們闖進武惠妃的宮殿時,卻沒有看見一個盜賊,迎接他們的是武惠妃的陰笑和父皇唐玄宗的一臉怒容。

「逆子!」唐玄宗舉起顫抖的右手,「惠妃娘娘說你們謀反朕還不信,沒想到你們真的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

四人連呼冤枉,怎奈唐玄宗早就被武惠妃的迷魂湯灌暈了,他不顧張九齡的勸阻,宣布將李瑛、李瑤、李琚一起廢為庶人,不久又將三人處死。

這就是著名的「一日殺三子」事件,亦稱「三庶人」事件。

看到這兒,估計您一定會大罵唐玄宗「昏庸」:武惠妃和李瑛四人究竟是誰撒謊,有這麼難辨別嗎?怎麼不經審問就聽信了一個女人的讒言?過去那個英明神武的李隆基哪裡去了?

您問得好,問到根子上了,唐玄宗不是個糊塗蛋,我們都能想到的事,他怎麼可能想不到?這已經不是「昏庸」,而是「弱智」了,所以其中必有蹊蹺。

其實這段記載的漏洞遠不止這一個,比如「帶甲入宮」這種事有可能發生嗎?

首先,不經詔書同意,「帶甲入宮」就是謀反,李瑛他們不會不知道,怎麼可能冒冒失失地做出這種事?

其次,武惠妃跟他們是死敵,李瑛怎麼可能輕信武惠妃的話?即便相信了,又怎麼可能出手相救?要是我就會選擇作壁上觀,最好她能被盜賊弄死,還省事了。

其三,宮禁森嚴,李瑛他們是如何避開檢查,堂而皇之地進入宮中的?羽林軍是吃乾飯的?

其四,盜賊能圍困宮殿,說明人數很多,連羽林衛都難以對付。那麼就憑他們四個人能幹啥?送死去嗎?要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向宰相們求助。

因此,這是一個漏洞百出的故事,雖然見載於正史《新唐書》,但可信度不大。

請您先別急於噴我「妄自尊大,否定歷史」,事實上,比「新唐書」更早的《舊唐書》里根本就沒有這個記載,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也沒有記錄此事。

按照《舊唐書》的記載,李瑛兄弟的死跟一個人有關——駙馬都尉楊洄。

楊洄是唐中宗李顯的外孫,娶了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為妻,而咸宜公主的生母正是武惠妃。

也就是說,武惠妃是楊洄的「親丈母娘」。因此楊洄一直以武惠妃的馬首是瞻,試圖幫丈母娘達成心愿。

武惠妃的心愿路人皆知——讓自己的兒子取代李瑛當太子。

於是楊洄廣布耳目,四處刺探李瑛的短處。還別說,楊洄的效率挺高,他發現「瑛於內第與鄂、光王等自謂母氏失職,嘗有怨望。」

原來,太子李瑛的生母趙麗妃、鄂王李瑤的生母皇甫德儀、光王的生母劉才人,早先都曾經得到唐玄宗的寵愛,後來由於武惠妃的得寵,三人都成了昨日黃花,失寵了。

於是哥仨有了共同的話題:罵天罵地罵武惠妃。

接到女婿的奏報,武惠妃使出女人的看家本領,她向唐玄宗添油加醋地哭訴:「太子結黨,將害於妾母子,亦指斥於至尊。」

這話確實有點惡毒,她把哥仨不滿之語說成斥責皇帝,把他們的發泄行為上升到「結黨」。但你不得不承認,武惠妃的這個把柄抓得也很實,定性是否過度完全取決於唐玄宗的心態。

這種事放在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很難接受,或者說放在任何一個父親身上都很容易上頭。哪個當爹的願意被兒子指責?哪個皇帝願意看到臣子們抱團對付自己?

因此唐玄宗很憤怒,就對宰相張九齡說出了心裡話:我想辦了這三個逆子。

張九齡堅決反對,他以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害死太子申生,引發晉國幾十年動亂,以及漢武帝寵信蔣充,引發巫蠱之禍的教訓,打消了唐玄宗的念頭。

然而,唐玄宗是口服心不服,心中的那根刺始終沒有拔除。武惠妃也不甘心就此作罷,她曾經派人向張九齡示好:

「武貴妃離間儲君,將立其子,使中謁者私於公曰:『若有廢也,必將興焉。』公遂叱之曰:『宮闈之言,何得輒出』。」

加碼都開出了,幹掉太子,我兒子就是新太子,你就是功臣。沒想到張九齡不吃這一套,將武惠妃的說客罵走了。

張九齡不接招,有人願意——李林甫。於是武惠妃與李林甫內外勾結,成功地讓李林甫取代了張九齡。

完成這關鍵的一環後,楊洄二次出馬:李瑛三兄弟與薛銹「常構異謀」

於是枕頭風再次勁吹,唐玄宗心中的那根刺發作了,他召來李林甫,提出了老話題:我想辦了這三個逆子。

李林甫的回答是: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該摻和,您想怎麼辦都正確。

啥叫「不摻和」?那不就是支持皇帝的意見嘛?李林甫的潛台詞就是:您放心大膽地干,外朝如果有人反對,我來搞定。

自古廢黜太子,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外朝勢力的反對,如今有李林甫替唐玄宗擋箭,那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於是「一日殺三子」事件爆發了。

不過,《舊唐書》這麼講故事,依然有一種「證據不充分」的感覺,比如楊洄所謂的「異謀」究竟是什麼?總不能毫無證據,僅憑這兩個字就輕易廢了太子吧?

估計《新唐書》為了打這個補丁,才編撰了「帶甲入宮」的故事。打了這個補丁,雖然邏輯上更通順了一些,但事實上又暴露出更多的漏洞。

所以,無論《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對這個事件不能「自圓其說」,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呢?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唐玄宗做出連殺三個兒子的狠毒之舉呢?

我在正史中苦苦搜索無果,卻偶然在張九齡的神道碑中找到了答案:

「范陽節度潁王沄奏前太子索甲二千領,上乃震怒,謂其不臣,顧問於公。公曰:『子弄父兵,罪當笞,況元良國本,豈可動?』上因涕泣,遂寢其奏。」

「潁王沄」是指唐玄宗的第十三子李沄(後改名為李璬),生母高才人。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沄向唐玄宗報告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太子向他索要兵甲二千副。

兵甲屬於武器,私人是不允許擁有的,而太子竟然一下子要這麼多,這說明李瑛已經有了相應數量的秘密武裝。用腳後跟想,都知道這件事意味著什麼。

當時唐玄宗正在東尋洛陽,李瑛的計劃應該是:趁皇帝不在長安發動兵變,殺掉武惠妃母子,甚至不排除直接逼父親禪位的可能性。

這種事在大唐可以說是演爛了的劇本,光是神龍元年至先天二年的七年間,就上演了四次,其中兩次是由唐玄宗主導的。

李瑛為何找李沄呢?理由很粗暴,因為李沄的母親高才人跟他的母親一樣,都是被遺棄的昨日黃花,是可以爭取的戰友。

但是他們哪裡知道,高才人很智慧,她不是沒有升遷的機會,而是數次主動拒絕升遷,目的就是不想成為別人的靶子。而李沄深得母親的做人智慧,也是個極聰明的人,除了父皇他不依附任何一個人

於是,唐玄宗震怒,產生了廢除太子的想法,並把這個想法告訴給了張九齡。

張九齡認為太子是「國本」,不可輕動, 「兒子調皮,私下動用了父親的兵,照屁股抽一頓就行了」。

「子弄父兵,罪當笞」,這七個字很有名,它的原創人是漢武帝朝的丞相田千秋。

當年「巫蠱之禍」爆發,太子劉據舉兵失敗後逃亡,田千秋為了平息事件,故意舉重若輕,將太子「舉兵謀反」這件國之大事,說成「兒子調皮不懂事」這種無足輕重的家事。

果然,漢武帝有所醒悟,但卻沒有及時按照田千秋的意思去辦,結果導致太子慘死。

張九齡借用田千秋的話,就是提醒唐玄宗,太子未必真的是謀反,同時也告誡唐玄宗,一旦弄成父子相殘,於國家、於您個人都是最糟糕的結果。

唐玄宗哭了,他痛心疾首,只好將李沄的奏章秘藏起來。為了達到警戒的效果,他又找了個藉口將薛願流放到海南。薛願是薛銹的哥哥,也是這次事件的參與人之一。

張九齡反對廢黜李瑛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一旦李瑛被廢,一定會改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而武惠妃也會順理成章地當上皇后。這個結果是張九齡無法接受的,這也給他被罷相埋下了伏筆。

遺憾的是,薛願的被流放沒有敲醒李瑛,反而讓哥仨更加猖狂,他們再次密謀更大的行動。

從《廢皇太子瑛為庶人制》中痛罵薛銹「離間骨肉,惑亂君親,潛通宮禁,引進朋黨……險薄之行,遂成門風」來看,這一次薛銹是主謀。

薛銹既是太子李瑛的大舅哥,也是唐玄宗的女婿,卻一再挑起事端,因此唐玄宗終於忍無可忍,將他與李瑛兄弟一起處死了。

這就是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再簡單回顧一下如下:

由於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被武惠妃搶走了寵愛,李瑛、李瑤、李琚哥仨很不滿,尤其是李瑛,他的太子之位還受到了李瑁的威脅。於是兄弟三人經常聚在一起發牢騷,還發誓要殺了武惠妃母子。

這件事被楊洄報告給武惠妃,於是武惠妃向唐玄宗哭訴,唐玄宗由此對太子等人產生不滿。

不久,李沄狀告李瑛向他索要兵甲。唐玄宗勃然大怒,產生了廢黜太子的想法。怎奈張九齡反對,唐玄宗只好舉重若輕,僅僅處罰了薛願。

但李瑛他們並未收斂,在薛銹的策划下他們反而加快了行動步伐。結果再次被楊洄刺探得知了他們的陰謀,於是在李林甫的支持下,唐玄宗決定痛下殺手。

至於《新唐書》中描寫的「帶甲入宮」,我個人認為要麼是子虛烏有,要麼正如武惠妃所言,它就是李瑛四人的一次兵變行動。只是《新唐書》站在武惠妃的對立面,故意將它描述成了武惠妃的陰謀。

我站在客觀的立場還原了這段歷史,雖然我也不喜歡武惠妃,也為李瑛的死感到遺憾,但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李瑛有責任,他確實做出了找死的行為。

一場父子相殘的悲劇,說起來都是受害人,您說到底該怪誰呢?反正我忍不住想對唐玄宗暴粗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6c2c4b9a9a39f16e582e7ae3c075b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