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三流父母打罵,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怎麼做?

2023-06-16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犯錯,三流父母打罵,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怎麼做?

大家好,我是豆媽,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心理諮詢師,從事多年兒童教育工作,今天豆媽想跟大家聊一聊關於孩子犯錯的問題。

經常看到寶媽群里有這樣的問話,孩子犯錯了,到底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也得到了很多寶媽的贊同:一旦孩子犯錯了,你打也不對罵也不對,別人說你太殘暴,不尊重孩子,而且效果不明顯,人家下次照犯不誤;試著講道理吧,孩子壓根就不聽,還說我總是說教,張口就能說出100個讓你無法反駁的理由,似乎不和你唱反調,他就說不下去。

確實,孩子犯錯後,你越打他就越犟,原本你的打罵,只是因為生氣,更希望他能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可孩子就是不張口。那講道理就有用嗎?

其實用處也不大,你在那裡口若懸河,講得頭頭是道,孩子站在那裡,皺著眉頭,看似在聽你講,其實壓根就沒聽到你說什麼,只是沉浸在你說話的情緒和語氣上。

作為家長,如果孩子犯了錯,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

打罵和講道理,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並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來評判,同樣,對孩子犯錯的問題,無論是打罵還是講道理,都不能單一的定性是好還是不好?

1、打罵要有度,單純的暴力,只能讓孩子變得更敵對 。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先詢問事情的緣由,卻是一味地採取打罵等暴力舉動,這樣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內心對父母產生抗拒,繼而咬緊牙關不願意開口,或者直接和父母對著干,這樣的方式對教育孩子來說,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當然,對於孩子犯的大錯,或者是原則性的問題,稍微動手教育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

就像我家大寶在一歲時咬了爺爺的耳朵,在多次詢問無果後,我直接動了手,這件事情讓16歲的大寶記到現在。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孩子學會了尊重長輩,呵護家人。

2、不正確的講道理,容易演變成說教,毫無益處 。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育兒的視頻,一個六七歲左右的孩子,靠牆站著,低著頭,媽媽就在旁邊一直講著大道理:

你每天這樣打遊戲有用嗎?它是能讓你的學習變好,還是能讓你變得更優秀?我每天逼你學習,難道我錯了嗎?你為什麼就不能夠聽話一點呢?...

如果你是視頻中的孩子,聽到這些所謂的大道理,你是什麼感受?你會意識到自己錯了嗎?講道理,並不等於說教。

說教,只是一味地將自己的想法和觀念灌輸給孩子,嘴巴講著一堆大道理,卻根本不懂孩子想什麼,相反,真正地講道理,是基於孩子內心所想所感,逐步引導,讓孩子自己去反思,主動改正自己的錯誤 。

所以,當孩子犯錯了,不管是單純的打罵還是講道理,如果不注意正確的方式,不僅無法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可能還會將孩子越推越遠,最終變得叛逆,無法溝通 。

孩子犯錯後,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正確處理孩子犯錯的行為,家長就應該先了解孩子犯錯時內心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

1、害怕,內心忐忑。

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只要做錯事,內心一定是害怕,擔心被發現,被處罰,甚至還會用其他的方式企圖來逃避責罰。

所以不要認為孩子對於做錯事感到無所謂,哪怕有些孩子表面上裝作大義凜然,但內心還是戰戰兢兢的。

2、渴望被諒解 。

仔細回想,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的孩子犯錯都不是有意而為之,也正是因為這種無意間的錯誤,內心更渴望被諒解,被原諒。

3、期待 。

這裡指的是,一少部分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重視,而故意犯錯,並以此來希望獲得父母的關注,哪怕是責罵。

就像父母長時間不搭理孩子,有些小孩會用突然哭鬧的方式來獲取關注,是一個道理 。

總之,孩子犯錯後,並不像家長們認為的「故意、屢教不改、怎麼說都不聽」,相反的,孩子最初的內心會感覺緊張,害怕,更渴望被原諒,被認可 。

孩子犯了錯,最有效的方法到底是什麼 ?

其實只有一句話:正向引導,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並改正。那如何真正做到呢?家長們可以採取這4個步驟。

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嘴巴。

當孩子犯錯時,不要先入為主地就認為孩子錯了,一開口就發脾氣。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性都是善良的,絕不是故意要犯錯,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面對孩子犯錯的事情,家長請先深吸幾口氣,做好內心相信孩子的建設,然後再開口。

其次,肯定孩子,逐步引導開口。

記得二寶前段時間不小心摔碎了我新買的花瓶,我的第1句話就是,「小寶,有沒有傷到啊?有沒有哪裡疼?快告訴媽媽!」剛說完,孩子就哭了起來,然後斷斷續續地對我說,「媽媽,我錯了,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先關心再肯定,最後才鼓勵其開口。是花瓶重要還是孩子的安全更重要呢?我們最應該關心哪一個呢?

再次,用孩子最在意的人或事來講道理,獲得認同。

4歲的二寶平時玩玩具,喜歡亂扔,常常扔到客廳到處都是,爸爸凶過他,甚至好幾次都差點動了手,最後我只用了兩句話,孩子就安靜了下來。

第1句話是,如果你的玩具不收好,那踩壞了以後你就沒有玩的了;

第2句話是,玩具到處放的話,奶奶腿腳不是很好,如果摔倒了,可能就會進醫院,還要去打針,非常的難受。

與其一味地說教,不如用和孩子相關聯的,他最在意的人來引發孩子內心的善良,讓他從心底里認同你的觀點。

最後,和孩子一起收拾殘局,並制定後續的改進計劃。

比如和孩子一起收拾他亂扔的玩具,並約定以後玩具要收拾好,如果趕時間或玩具太多,可以叫媽媽一起幫忙;

再比如,當孩子打碎花瓶後,可以和孩子約定,媽媽以後不會將花瓶放在行走的區域,阻礙大家的日常行動,寶寶平時也要慢一些,不要太急躁,多看看周圍的環境,以免傷了自己。陪著孩子一起面對錯誤,並約定以後的行動才是正向引導的終極一環。

其實每個人都會犯錯,尤其是心智尚不健全的孩子,如果父母對犯錯的孩子一味地打罵或進行無效的說教,只會讓孩子內心更抗拒,激發逆反心理,也就達不到改進的目的了。

相反,我們要鼓勵孩子犯錯,只有這樣才能更清晰地知道孩子在哪些方面有了缺失,父母才有機會採取正向的引導,幫助孩子更快地進步和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5d508d48fee318cb32e438432bba2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