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媽媽,有一個讀初中的女兒,我一直以女兒為傲,不料女兒進了寄宿學校後,我被現實打了個耳光。
自從女兒進了幼兒園,我的心裡就裝滿了驕傲。
因為我的女兒乖巧懂事,不管學什麼,都學得挺認真,學得很好。她在幼兒園很受老師喜歡,每個學期得到的小紅花,都是班裡最多的。
跨進小學門檻後,她更讓我自豪滿滿。
她的作業寫得很工整,準確率幾乎達到100%。偶爾有錯誤,她必定把寫錯的作業撕掉,從頭再寫。她這樣的做法,令身邊的人都很驚嘆。大家紛紛為她的認真豎起大拇指。
其實我並沒有這樣要求她,是她自己嚴格自我要求。在大家的眼中,她是一名很特別的孩子,一名比「別人家的孩子」更為優秀的孩子。我心中竊喜,對她更加喜愛有加,只要她有要求,我都儘量滿足她。
她的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除了語文的作文要扣幾分外,英語跟數學幾乎都滿分。偶爾有扣分,達不到100分的好成績,她回到家裡,一定會說,一定會哭,還一定會把錯題做了好幾遍。直到我們很多次安慰她,鼓勵她後,她才會放下沒有考滿分的糾結。
孩子跟孩子,真是有太大的不同。她的自律和不服輸,不是來自於家庭或學校的壓力,而是來自她自己的內心。她自覺的表現,讓我輕鬆很多,當然更讓我獲得滿足感。跟大家在一起,都會不由自主提起她,提起她勤奮好學,提起她成績優異。她,不知不覺中成了身邊同齡人的榜樣。
小學畢業,她如願考進當地一所很有名氣的民辦寄宿學校。
相對於公辦學校的義務教育,進入民辦學校讀書,無疑家庭要多交一筆學費,再加上住宿費,每學期花費在孩子身上的費用不少。考進那個學校讀書的孩子,基本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學習成績好,另一個是家庭經濟不錯。對於我這樣的普通家庭,如果不是女兒學習成績很好,又很嚮往那所學校,我是不會花這筆原本可以節省的費用的。但為了優秀的女兒,我們毫無怨言。女兒也感受到了,去學校報名的路上,她接連給我們說了幾聲「謝謝」。我們感到甚是欣慰。
可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女兒進入寄宿學校後,問題接踵而來。
開始是女兒的學習效率跟不上大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女兒對於作業過於認真,不允許自己出現差錯,一有差錯就要重寫。
跨進初中,作業本來就多,女兒如此折騰,常常出現當天完成不了作業的情況。畢竟寄宿學校有規定作息時間,一到熄燈的時間,同學們都要上床睡覺。開始女兒是打著手電筒,趴在被子裡偷寫,後來被老師發現,給予制止。
她因為作業沒寫好,心情隨之低落。曾經自信的她,進入寄宿學校後,漸漸自卑起來。她覺得自己不如人家,不僅學習跟不上,連知識面也比人家狹窄很多。其他同學聊到的一些話題,她不懂,或者一點都不知道。她上課開始走神,課餘時間也開始迴避同學,一個人獨來獨往。周末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有時叫她出來吃飯,發現她的眼睛是紅腫的,明顯是哭過。
我知道,女兒碰到問題了。我找她的老師了解情況,老師竟然說:「你的女兒不適應初中的學習,照這樣下去,她的成績會一直下滑。」
我懵了,一直學習很自覺的女兒,怎麼就適應不了初中的學習?適應不了寄宿的學生生活呢?
我努力寬慰女兒,鼓勵女兒,但不僅沒有效果,還向著更為糟糕的方向發展。
她的成績如老師所言,一直下滑,滑到班裡的墊底。更令人著急的是,老師提醒我們:女可能有抑鬱傾向。
果不其然,在女兒經過一段時間仍不見好的情況下,我帶她看了心理醫生,診斷結果是女兒患上輕度抑鬱症,還有比較嚴重的強迫症。
老師建議先休學,後轉學,結合女兒的意願,我們採納了老師的意見,女兒先休息回家了。
女兒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於我們家長,無疑是很大的打擊。
痛定思痛,女兒這一路的成長,有幾個關鍵環節被我們硬生生疏忽了,沒有及時發現並給予引導。
首先,我們滿足於女兒優秀的學習成績,沒有發現女兒成績背後隱藏的問題。
執著於一絲不苟,對成績過分追求是女兒最大的一個問題。
女兒讀小學,不管是寫作業,還是考試,都追求滿分,不允許自己有差錯,一有差錯,就要重寫。這其實已經暴露出她強迫症的苗頭,但身為家長的我們,卻不僅不懂,沒有引起警惕,還為女兒的認真而沾沾自喜。大家的表揚和鼓勵,讓女兒越來越走向「強迫症」。
生活本來就沒有完美,寫作業和考試也不可能每次都滿分,對差錯能善於總結,並弄懂弄清晰就可以,完全不必要在差錯問題上糾結和花費太多的時間。
小學課程少,如此折騰沒出現問題,一旦到了初中,課程多,作業量大,過分的糾結和認真反而妨礙了學習,讓成績終於因為沒有學習效率而出現「掉隊」。
家長千萬不要只看孩子的成績,卻看不到孩子成績背後的問題。
現實中有不少孩子,學習明明很認真,但到了初中、高中,學習成績不斷下滑,這其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家長用心去分析。
其次,我們在女兒碰到問題,跨不過那個坎的時候,助力不到位。
在女兒小學偶爾考試沒有滿分而哭泣的時候,我們沒有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只是簡單安撫,沒有及時給女兒開導,讓女兒改變追求完美的認知,不因一點小失誤而難受、痛苦,變得更加陽光、開朗。
在女兒進入寄宿學校,出現一系列不適應,成績下降,情緒低落後,我們也看不到問題的實質,給不出讓女兒走出困境的辦法,讓女兒獨自在痛苦中自我掙扎,然後患上抑鬱症。
家長幫助孩子,引領孩子真不是簡便的表揚和批評。現在的孩子不像過去的孩子那麼單純,現在的家長也應該不像過去的家長那麼簡單。
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孩子更多呈現出多面性和多變性,這對於家長而言,無疑是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家長不斷學習,懂得如何觀察孩子,理解孩子,引領孩子。
如今寫下這篇文,只想與眾多家長共悟、共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