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cut"方式並不健康,影視評論需要更有理的新方式

2023-09-20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關注 | "cut"方式並不健康,影視評論需要更有理的新方式

關注 | "cut"方式並不健康,影視評論需要更有理的新方式

關注

「cut」作為一種新興評論方式,本就誕生於眾聲喧譁、商業資本競逐的網際網路空間,更容易受到各種利益和偏見的裹挾,強調評論倫理、塑造更加健康的視頻評論風氣刻不容緩。

原文:「cut」影視評論新方式:可能與危險

作者 |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王玉玊

圖片 |網絡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商用軟體的可視化、便捷化程度快速提高,視頻剪輯逐漸成為了一項非專業人員亦可輕鬆掌握的日常實用技術,「cut」這樣一種視頻二次創作方式也應運而生。

「cut」本是影視媒體製作行業中的術語,指一個單個鏡頭的連續無間斷畫面。在當代網絡亞文化中,則指將影視作品、舞台影像等視頻作品中的鏡頭截取出來進行展示,或通過將一個或多個視頻作品中的若干鏡頭重新排列剪輯,構成新作品的視頻二次創作方式。「cut」是當代網民觀看視頻作品的方式、同人創作者進行二次創作的方式,同時也是網絡自媒體常用的影視評論方式。

「cut」作為觀看視頻的方式,網民可以通過其對作品內容進行篩選,只觀看一部作品中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或情節相關內容,一些長視頻網站也會直接為平台原創作品提供「只看某人」等選項,這實際上就是「官方cut」。隨著文化娛樂產業的發展,視頻類文娛產品的數量呈爆髮式增長,觀眾的選擇範圍擴大,選擇權也從對作品的選擇,進一步精細化為在一部作品內部進行片段化篩選。

「cut」作為同人二次創作方式,則能體現出網絡同人創作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甚至二創的剪輯審美高於原作也是屢見不鮮的現象。以鏡頭切換配合背景音樂律動,帶來音畫同頻的節奏感的「踩點」視頻;將同一人物在不同場合穿著不同服飾的鏡頭剪輯為流暢動作的「一鍵換裝」視頻;將精彩的單人鏡頭、人物互動鏡頭、打戲鏡頭、台詞等集合起來的「集錦」「盤點」視頻等,都是同人「cut」的常見方式。「混剪」與「cut」相近,但強調的方面略有不同的概念。如果說「cut」更強調將精彩的鏡頭提取出來,放大其優點,那麼「混剪」就是通過將截取下來的不同鏡頭重新排序拼接,創造新的情節與含義。最典型的「混剪」當屬「拉郎混剪」,就是將兩部不相關的作品中的角色剪輯在同一個視頻之中,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他們之間的愛情關係和全新故事,比如一度熱度很高的「伏黛拉郎混剪」,就是將《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與87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剪輯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一段「不可能的愛情」。

將既有作品中的鏡頭「混剪」為全新的故事,這種二次創作方式提示著,剪輯本身是有極強的表意功能的,將同樣的鏡頭按照不同的順序排列,配合不同的背景音樂、播放速度、濾鏡或者畫外音,就能夠表達截然不同的含義。對於同人二次創作而言,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同人二次創作本身就提示了它的觀眾:本作品與原作不同。但當「cut」被應用於影視評論時,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傳統影視評論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現,但以文字的方式傳達影像視覺特徵畢竟比較困難,缺乏直觀性。隨著視頻製作門檻降低、中短視頻興起,以視頻形式進行影視評論成為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評論方式。視頻評論形式活潑、直觀、生動、便於理解,有著文字評論不具備的優勢。可以說視頻評論作為一種新的評論形式和評論手段,已經深刻嵌入了我國的影視評論場,為影視評論帶來了更「接地氣」的新可能。

而視頻形式的影視評論就難免涉及對影視作品的「cut」鏡頭進行重新剪輯拼接。在這裡,評論倫理問題凸顯了出來。無論是不看全片,只看「cut」就對作品整體進行評論,還是在視頻評論中通過挑選鏡頭、刻意剪輯等方式曲解作品原意,對觀眾造成誤導,都是視頻評論中極易出現的問題。儘管對視頻和圖像進行後期處理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技能,但「有圖有真相」依然是一種強大的認知慣性,以視頻形成呈現的影視劇評論更容易被採信,有更強的說服力。因此,當視頻評論以惡意剪輯歪曲影視作品原意,引導輿論時,造成的不良影響可能更大。尤其是當「cut」類視頻評論變成粉絲之間互相攻擊的工具,只剩立場而無是非,完全罔顧評論所應具有的客觀性時,便有可能帶來雙方粉絲在信息繭房中自說自話的「網絡戰爭」,他們在各自陣營中接觸到的有利於己方的「cut」如果對照起來看,可能根本不像是同一部作品。

評論的主觀性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文字評論還是視頻評論都是如此。但也恰恰因為這種主觀性不可避免,所以評論者才應該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基礎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慎重而真誠的評論,否則評論就失去了它的價值。「cut」作為一種新興評論方式,本就誕生於眾聲喧譁、商業資本競逐的網際網路空間,更容易受到各種利益和偏見的裹挾,強調評論倫理、塑造更加健康的視頻評論風氣刻不容緩。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5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韭菜」「cut精」泛濫,圍繞年輕人的新隱喻亟待被創造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 給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上緊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