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與生成式人工智慧共創一個更有活力的就業市場

2023-11-08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關注 | 與生成式人工智慧共創一個更有活力的就業市場

關注 | 與生成式人工智慧共創一個更有活力的就業市場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在其著作《教育和技術的競賽》中指出,技術變革與教育這兩股力量的角逐,決定了經濟體中貧富差距的走勢。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正在塑造未來社會的職業結構和工作方式。提高勞動者的「通用技能」,讓所有人獲得共享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紅利的機會,是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自身可持續性的關鍵,也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原文 :《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作者 | 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 王資凱

圖片 |網絡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出現引發了對就業體系的衝擊的擔憂,比如高盛公司在2023年3月的報告中曾指出全球約有3億勞動力可能被這一輪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革命影響。OpenAI也預計如報稅員、作家、數學家、網頁設計師和記者等行業典型的工作流程可能被新技術影響。儘管就目前來看,生成式人工智慧革命對未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已不容小覷,確實短期內有部分工作內容將被機器替代,導致出現人們擔心的工作崗位消失的現象。然而,筆者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實際上可能在中長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此,筆者從技術進步、個體生產效率變化和創新能力提升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首先,技術進步、生產力變化以及就業情況一直是經濟學家們探討的重要話題。實際上技術的進步實際上能產生更多就業機會。回顧歷史,蒸汽機和內燃機技術一次又一次將勞動力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不穩定的物流線路中解放出來,造就了製造業和物流業的全新業態,所創造的新崗位顯然遠多於被這些技術替代掉的工作機會。而這一次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能力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先行公司將會擴展商業版圖,開拓新產品線和提供新的服務,從而直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在媒體領域,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用於自動化內容生成和個性化推薦,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內容體驗。這將帶來新的媒體平台、內容製作和營銷等工作機會,進而催生出質量更高、服務更完善的內容產業生態系統,進一步創造就業機會。

其次,生成式人工智慧革命將影響個體生產效率的變化,而這種個體的生產效率將引發生產關係的變化。通過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技術,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從而把人們從繁重重複的工作中解放,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造性和高附加值的工作中。比如,在某些細分領域,如創意營銷與技術諮詢,已經出現能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的超級個體業主(super solopreneur)。經過新技術加持,這些小團隊能以更快反應速度、更低成本和更高質量向社會提供服務。這種個體生產效率的提升將帶動整體經濟的活力增強,促進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慧為一線創業團隊(尤其是年輕團隊)降低了試錯成本。通過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支持,創業團隊可以更快地驗證和優化創意,提高創新的成功率。這將鼓勵更多的創業活動,並為創業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如同存儲技術、深度學習技術和傳感器技術推動了智能駕駛、物聯網和虛擬現實等行業的發展,這一輪技術進步中湧現出來的廉價基礎設施、各種生態完備的開發工具、豐富軟體即服務產品(software as a service)甚至智能體即服務的產品(AIAgent as a service)讓一線開發者有了更強的產品構建能力。與其說影響了就業,不如說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仿佛讓技術更加「平民化」,打破了原有技術體系內部已有的各式軟硬體門檻。

儘管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引發了對就業體系的擔憂,但從技術的進步、個體生產效率的變化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等角度來看,生成式人工智慧實際上可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先行公司的商業版圖擴展、新的產業生態系統的形成,以及個體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加強,都將為就業市場帶來新的機遇和需求。

2023年2月26日,「ChatGPT之父」、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曾在社交媒體稱「一個全新的摩爾定律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即宇宙中的智能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有網友直接將其稱為「奧特曼定律」。如果將這個定律換一個方式表達,即「如果一個就業市場中的個體保持當前工作狀態不變,且不充分利用智能技術的話,那麼他的競爭力將在18個月內大幅下降」。因此,與其擔憂新技術的影響,大眾不如去積極面對和擁抱技術進步,適應新的就業形勢,並通過不斷學習和提升自身的技能,與生成式人工智慧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繁榮和有活力的就業市場。此外,政府和教育機構也應該承擔起培訓和轉職的責任,為就業市場的新人們提供適應變化的技能和知識,以確保他們能夠適應新的就業環境。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5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對策 | 靈活就業的規範與通暢需要進一步保障

後工作時代:「人工智慧」還是「人類智能」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