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PUA一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PUA原指戀愛關係中,一方通過精神暴力的方式,打壓另一方的自尊、摧毀對方的獨立空間,從而對另一方進行精神操縱。
在新聞中,我們可以見到不少年輕的生命因為戀愛PUA的殘害而枯萎。然而,不為人知的是,PUA其實也存在與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之中。
暴力不只有拳打腳踢,還有精神凌虐
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孩子,家長對其衣食住行呵護備至,從不讓孩子受苦,生怕孩子磕著碰著。但是,孩子卻性格懦弱、自卑、過度敏感、心事重重。
很有可能,這樣的孩子正在遭受家長的精神暴力。
有三種教育方式,看似為孩子好,實則是PUA孩子,家長別再錯下去
PUA第1式:控制狂父母,摧毀孩子對生命的掌控力
電影《黑天鵝》中,女主角妮娜是一個出色的芭蕾舞者,可是她常常感到緊張、壓抑,並且過度追求身體的完美。最終,妮娜出現了幻覺、走向癲狂的狀態,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這一切,源自於一段充滿專制與控制的母女關係。
妮娜的媽媽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芭蕾舞者,可是她沒能實現夢想,於是,她就把夢想強加於女兒身上,要求女兒只可以專注於芭蕾,而女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則全都由她插手打點。
妮娜的媽媽把女兒生命中的角角落落都裝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女兒成了媽媽的洋娃娃、木偶。而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旦成為他人的木偶和附庸,為了別人而活,就註定喪失掉生命力。
許多父母也曾頭疼於一個問題:孩子有拖延症,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總是拖拖拉拉。
關於這一點,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已經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給出了答案:「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當你控制了孩子的生活,孩子將不再是他自己生命的主人公,他不再有操控自己人生的權力和力量,也就無法鍛鍊為自己負責的能力。那麼,這樣對生命失去掌控力的孩子,又怎麼能充滿信心與動力地去面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呢 ?
PUA第2式:打壓貶低,摧毀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兩年前在培訓班做老師時,我曾遇見過這樣一個女孩。女孩成績好、努力上進,還多才多藝、非常的優秀,是眾人眼中的學霸。可是,我卻發現她總是悶悶不樂,在考試前過分焦慮和擔憂。經過與她的談心,我發現她常常處於負能量當中,非常缺乏自信,認為自己配不上別人的讚揚,甚至認為自己蠢笨、懶惰、是個壞孩子。
而在與家長溝通時,我發現女孩的家長無時無刻不在吐槽女兒,女孩口中的「蠢笨」「懶惰」「壞」,原來是出自於媽媽的評價中。很顯然,在成長過程中,女孩將媽媽的貶低和打壓內化成了對自己的評價,從而陷入了自卑與抑鬱中。
「你怎麼比豬還蠢啊!」「你看你的同桌,怎麼就比你強那麼多!」「你真是個沒用的東西!」……這樣的貶低與責備,在親子教育中屢見不鮮,而這樣的精神打壓,不僅無法為孩子提供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反而會一步步摧毀孩子的自信與自尊,甚至導致抑鬱情緒、心理疾病。
PUA第3式:賣慘,讓孩子在自責與內疚里自我攻擊
電視劇《小捨得》里有一個片段特別令人記憶深刻。媽媽田雨嵐為了讓孩子上奧數大神的補習班,就特地買了昂貴的紅酒想要給大神送禮。買了紅酒後,她不斷在兒子顏子悠面前念叨:「這麼一瓶,媽媽小半個月的工資就沒了。媽媽為了你是什麼都捨得的,你可得爭點氣知道嗎?你得報答。」兒子不願意上補習班,媽媽田雨嵐就在孩子面前瘋狂地自扇巴掌,哭道:「我這個當媽的還要做到什麼份上你才可以高興!」
看劇的時候,我可以感受到小小年紀的顏子悠內心有多大的壓力和自責——仿佛媽媽的所有壓力和艱難都是自己造成的,仿佛自己是媽媽的禍害、是媽媽的累贅。
從小被賣慘式PUA折磨的孩子,可能會成為容易自責、內疚、討好別人的人。他們容易把壞事都歸因到自己的身上,甚至陷入精神內耗,過著自責自罪的生活。
我相信,大多數的父母為孩子付出時,一定是為了孩子好,是不計回報的,更不會覺得孩子是禍害和累贅。那麼,就請不要用錯誤地表達方式,讓無辜的孩子陷入自責和內疚中。父母與孩子,應該治癒彼此,而不是彼此埋怨。
停止PUA,我們需要做到什麼?
1、 正確評價孩子,給予指導而不是羞辱
孩子如何評價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如何評價他。
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多地避免粗暴地給孩子扣「壞」「差勁」「笨」之類的帽子,而應該從具體的事情和問題出發,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予孩子進步的方向與勇氣。
你的評價不應該是利刃,而應該是指引孩子前進的明燈。
2、 用陪伴和引導代替控制
每個人都必須是自己生命的主體,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過自己的人生,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
一個健康的孩子,不是受父母操控的木偶和玩具,他一定有獨立的自我,有自己的主張。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的、負責任的人,才是教育的目的。
所以,讓孩子自己面對自己的生命吧!我們只需要陪伴、引導和鼓勵。
3、 停止賣慘,讓孩子感受無條件的愛
如果問父母們:「你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嗎?」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會肯定地回答「是」。我也相信,大部分的父愛母愛是無私的。那麼,就請不要讓孩子因為你錯誤的表達方式而對你產生誤解,以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孩子們應該學會的,是感恩,而不是無端的內疚與自責。
有效的愛一定是溫柔而理智的。請不要讓粗暴、情緒化的家庭式PUA摧毀了孩子生命力。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