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4歲抑鬱症女孩跳樓事件,我才明白醫院精神科擠滿孩子的原因

2023-05-01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看了14歲抑鬱症女孩跳樓事件,我才明白醫院精神科擠滿孩子的原因

前幾天看到抑鬱症女孩凌晨從8樓跳下的熱搜,我這心一下就提起來了。

好在,消防員及時展開了安全氣墊,接住了墜落的女孩,才沒有發生悲劇。

據說,女孩目前正在接受抑鬱症治療。

萬分慶幸,深深嘆息。

慶幸於年輕的生命並未悄然逝去,嘆息於一個孩子在最好的年華失去對生的希望。

在這則新聞下面的評論區,很多人對女孩表達了疼惜和溫情,可也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熱諷。

有人質疑女孩作秀:

有人暗指女孩心機深沉:

但更多的,是對抑鬱症的忽視:

這讓我想起另兩個熱搜。

「抑鬱?真是瞎扯!」

一個發生在貴陽的醫院裡。

13歲的男孩被確診患了重度抑鬱,他媽媽無法接受,一直喋喋不休地抱怨著:

「我們現在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他嗎?你說掙點錢都給你花了?你有啥想不開的?我們一天天的壓力多大呀!你還抑鬱了,你愁死我算了!」

而孩子躺在病床上,背著身子,沒有任何反應。

另一個是,一個年輕人患了抑鬱症之後,把自己的病情告訴了父母,卻得到這樣的回覆:

「正常思維,規律生活,干該乾的事!哪來的抑鬱?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態,普通人,就過普通的生活!

說句打擊你的話,以你目前的工作、生活狀態,能自足就萬幸了!在你身上根本看不到一個年輕人的拼搏勁、學習勁、努力勁、工作自贖勁……

所有的只停留在嘴巴上,行動上看不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年輕人解釋了幾句,可能是覺得說了也沒用,又撤回了消息。

父母見狀,又發來一段話:

「我說的可能有傷到你的自尊,但你好好地靜靜地想想,不小了,也要想想自己的人生路應怎麼走?知識型?技術型?混沌下去?

務實生活,踏實幹事,提升自己的能力!

抑鬱?真是瞎扯!端正三觀,正確人生!

不管你撤回了什麼,遇事多動腦,三思而後說,話到嘴邊留三分,凡事謀定而後動!」

為什麼要說這兩件事?

因為這兩件事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父母對孩子抑鬱的真實態度——

不認同、不理解、不相信。

孩子抑鬱的成因是複雜的,遺傳基因、養育環境、社會文化都是影響因素。

但必須承認,父母對孩子患病後的態度,確確實實能夠影響孩子病情的走向。

「如果當時我媽說我矯情,我就跳下去!」

依舊是兩個故事。

青少年心理諮詢師陳瑜在《不被理解的少年》一書中,呈現了這樣一個案例:

男孩佳佳是高一學生,從小成績優異,在市重點高中上學,目前因抑鬱症休學在家。

但早在初二那年,他就曾吞藥自殺過。整整吞了12粒藥,直接被救護車拉到醫院去洗胃。

具體原因佳佳說「不記得,也不想去想」,只記得自己「有一點點灰心,不是因為某件很具體的事情」

按理說,孩子已經出現自殺行為,最好做個心理評估。

可佳佳的父母既沒有給孩子做,也沒跟孩子好好聊聊,只是覺得孩子在鬧情緒、鬧彆扭。

他們以為,等孩子情緒過去了,一切就會恢復到原樣。

他們從未意識到,佳佳心裡有一個空洞,他渴望父母的關愛、理解和支持,可得到的只有挑剔、打擊和質疑。

佳佳抑鬱痛苦的至暗時刻,是靠抱著一條毯子汲取安慰度過的,因為他的父母可能只會告訴他「你的傷心是多餘的」

可毯子是沒辦法回應他的,病情得不到緩解,親子關係又無法滋養他,佳佳只能自己「托住」自己,在即將被抑鬱吞沒之前,跟父母提出休學在家。

可能是他的理由很充分,也可能是父母隱約覺察到了什麼,他被允許在家休養。

但也僅限於此。

佳佳在生死之間徘徊:「我把自己托住了,至於這個底是什麼樣的,能不能支住,還能支多久,我不知道。」

他的父母依舊在「孩子什麼時候上學」的問題上發愁糾纏。

另一個,是央視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中的故事。

高三的鐘華不知何時抑鬱了, 一開始只是單純的心情不好,後來時間長了,就會因為一件小事持續難受一兩周,最大的感覺就是沒有感覺,一片混沌。

她自己分析過為什麼抑鬱,因素很多:

即將面臨高考,學業繁重;

正值青春期,情緒不穩定,有時會跟同學發生衝突;

家庭氛圍一直都緊繃繃的,從小被媽媽要求考試拔尖。

……

可即便分析出來,對鍾華的抑鬱也起不到治療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越來越抑鬱,可能唯一清晰的想法只有:

「我不想活了,我感到現在的一切,對於我來說都太過痛苦。」

好在,鍾華還有求生的本能,她跟父母說了自己的情況,而父母則完全接受了她抑鬱這件事。

從小督促鍾華好好學習的媽媽非常平靜地跟她說:「那就休學吧,休了學好好養一下。」

鍾華一下子就放鬆了。

媽媽當時並不知道, 如果她要是跟其他家長似的,說孩子就是一個矯情,鍾華可能當時就從窗戶跳下去了。

父母營造出的愛和接納的氛圍滋養著鍾華。

在治療一年後,她重新回到了學校,繼續上學。

你看,這就是把孩子當成問題去處理跟孩子一起面對問題的區別,前者視孩子為敵人,後者給孩子托底。

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所說:

「好的父母,該是一個結實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這個容器內流動,一旦孩子發現,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許、被看見,這份生命能量就會轉化為生能量。

相反,如果父母容納不了孩子的這份生命能量,這時這份能量就會轉入到潛意識的黑暗中,成為死能量。」

「好的父母,該是一個結實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這個容器內流動,一旦孩子發現,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許、被看見,這份生命能量就會轉化為生能量。

相反,如果父母容納不了孩子的這份生命能量,這時這份能量就會轉入到潛意識的黑暗中,成為死能量。」

跟孩子站在一處

才是真正的幫助

財新網曾發布過一篇文章,裡邊描述的場景,是許多父母無法想像的。

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下午門診出診的截止時間是四點半,但即便已經下午六點半了,醫生還在持續加號。

據曹慶久醫生說,兒童門診加班是常態,早則七八點下班,晚則深更半夜。

因為患抑鬱症來就診的孩子,占門診量的70%

某天,他接診了14個孩子,其中的9個都是因為嚴重抑鬱導致不能上學的。

跟十幾年前相比,病房中患抑鬱症孩子的數量多了許多,以至於有些13歲以上的青少年因兒科病房沒有床位,只能轉去成人科。

北大六醫院兒童精神科診區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其中的4.0%屬於重度抑鬱風險群體。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事實就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處在抑鬱的狀態。

是的,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精神生活豐富多彩,跟父母那代人比條件好太多了。

可相對的,隨著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生育率越來越低,孩子承載的期望越來越高,他們感受到的壓力也是父母那代人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在接受公眾號《丁香醫生》採訪時講:

「從心理層面成長來說,十幾歲正是人格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階段。

他們開始思考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學習的意義是什麼?自己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以及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他們希望被看見、被尊重,有平等對話的機會。

「從心理層面成長來說,十幾歲正是人格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階段。

他們開始思考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學習的意義是什麼?自己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以及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他們希望被看見、被尊重,有平等對話的機會。

這恰恰也是我們有機會跟孩子共情的部分——

因為年少時的我們跟孩子有著同樣的願望,只要我們仍記得那時的感受,就能做個跟孩子站在一處的父母。

當我們想要督促孩子學習,為孩子走神溜號大發脾氣時,可以回憶下自己小時候被父母責罵不好好學習是什麼感受;

當我們指望孩子能吃苦中苦,自律堅韌,不犯錯時,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犯錯、偷懶、哭泣後,希望被父母如何對待;

當我們責怪孩子脆弱、不懂事、想太多時,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小時候跟父母展露真實的自我後,是如何被忽視、打壓、評判的。

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幫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人,於我們,於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為美好的饋贈。

參考資料:

1.陳瑜:《少年發聲2:不被理解的少年——和15個與心理疾病鬥爭的孩子對談實錄》;

2.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

3.財新網:《最新財新周刊丨當孩子擠滿兒童精神病房》;

4.丁香醫生:《在兒童精神科,我目睹太多的家庭生病了》。

天底下,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可是很多時候,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卻出了問題, 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

懂點積極心理學的父母, 不僅自己活得更幸福快樂,而且教出來的孩子, 抗挫折能力也會更強,更加豁達和優秀

如何培養一個高自尊高自信的孩子?

推薦 清華心理系主任彭凱平:《 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課程》。

課程大綱

你不必上清華

也可以收穫清華教授帶來的

心理學專業課程

《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培養積極自信的孩子》

原價198元

限時鉅惠129

限時秒殺僅限3天!

不到一頓快餐的錢

那些困擾你許久的育兒問題

或許在這裡你就能找到答案

識別下圖二維碼,了解課程

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聽課程。

作者介紹

晴川,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編輯,育兒學習者、觀察者、分享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