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孩子忙著學習,不自律的孩子忙著內耗

2023-11-14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自律的孩子忙著學習,不自律的孩子忙著內耗

自律的孩子忙著學習,不自律的孩子忙著內耗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跟我吐槽:

「孩子今年都初二了,馬上就初三,馬上就中考了,怎麼就是一點學習動力都沒有呢?每天都一副懶洋洋的樣子,我給他定詳細的學習計劃,完全不執行!他怎麼就不著急?怎麼就一點兒不上心呢?

你看你家孩子,學習壓根就不用你操心,特別自律,你是怎麼教育的啊?」

我說:「我給你講講我跟我弟的故事吧。」

我小時候是個性子安靜的女孩,同齡小朋友滿街瘋跑的時候,我更願意搬張凳子坐院子裡抬頭看天上的雲彩。

在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因為父母天南海北地跑生意,不方便帶著我,就把我送到外公外婆家,一方面學校條件好一點,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外公外婆更好的照顧。

那時候外公外婆年紀還不算很大,但外公工作忙早出晚歸,顧不上操心我的學習;外婆雖然有時間,但她不識字。所以在整個小學和初中這九年的時間裡,回到家我的學習就是「無人管束」的狀態。外婆看我在玩,最多問一句「作業寫完了嗎」,既不會催也不會追問更多。

所以在學習上,一開始就沒人督促我,這就是我自己的事兒。

就拿做作業來說吧,很多父母覺得應該先把作業做完了再做別的事,或是認為不監督孩子就不好好寫作業,一到寫作業時間,家裡就雞飛狗跳。我家從來沒發生過這類事,都是我自己做靈活安排。

有時候我放學回家就寫,寫完了再去吃飯;

有時候吃完飯,幫外婆洗過碗刷完鍋了/看會兒電視再寫作業;

有時候寫高興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完了,我會根據明天的課表預習新的功課,再翻翻後面的練習冊多寫幾頁;

有時候貪玩了/作業多了沒寫完,我就自己定個鬧鐘,第二天早點起來繼續寫。

我知道有人想問,那你要是沒安排好時間交不上作業怎麼辦?

不怎麼辦,因為後果是我自己承擔。比如被老師批評了,下次我就不那麼乾了。

那要是遇到不會做的題怎麼辦?

一般來說我會自己先琢磨

有時候靈光一閃思路打開,那種成就感滿足感我能記很久,那是任何玩耍都比不上的快樂。實在琢磨不出來,有答案的就先看看答案;如果答案有解析過程,我也能看懂的話,我會用紅筆把過程再寫一遍。要是真的沒有任何思路,我就記下來第二天到學校問老師。

可能我做作業時跟大人唯一的交流,就是從裡屋喊一聲,讓正看瓊瑤劇的外婆把電視的音量調小一點。

那時候,很多同學做作業會選擇直接抄答案,而我寧願不寫也不願意抄答案。我的邏輯很簡單:這不是糊弄自己嘛,不會做的題,還是不會。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任何意義。

後來年齡再大一點的時候,我能做主的事更多了,覺得學校的教輔書太單調,就去書店裡挑喜歡的教輔書。去得多了,我也會翻看店裡的作文集、名著小說、十萬個為什麼等等一系列的書。特別喜歡的,直接買回家。

外公外婆見我買書,也不會問是不是跟學習相關的,最多說句「別看太久,多活動活動」。

誇張點說,但凡書店裡我能看懂的書,幾乎都被我看了個遍。

也多虧日積月累的看了不少「閒書」,我才能在小學階段就培養出了不錯的文字組織能力和語感,語文成績一直不錯。每次上作文課,同學們都在絞盡腦汁湊字數,甚至最後交空白作文本上去,而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會被老師當做範文在課堂上朗讀。

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喜歡看書——作文寫得好——有成就感——找更多書看。

上了初中,課業難度提高了不少,但我從沒有打怵,因為我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哪裡薄弱、哪裡擅長,我門兒清。再加上基礎打得不錯,我的成績始終沒有掉出過年級前五。

初一時,學校給我們定了很多練習冊,我大致翻了一下,有很多重複出現的例題,對我來說反覆刷早已爛熟於心的題型有點浪費時間。

這個時間拿來預習功課、看書對我來說更實用,於是我找到老師說明了我的情況,這些練習冊我挑有難度的、題型比較新的做,過於相似的不做。

老師同意了。

初二時,我覺得英語是短板,就給自己加碼,每天花更多的時間學習英語、閱讀原文書籍,還買了很多英語試捲去做,做完了就拿錯題去問老師,然後梳理知識脈絡。

就這樣沉浸式學習了幾個月,我的英語成績提高了二十多分。

我一直按自己的節奏來安排每天的學習,中考前夕也不例外。

中考前幾天是收麥季,我每天的安排是這樣的:

白天認真上課學習;

趁著晚自習前的空隙跑回家,幫外公外婆做好飯;

然後再回到學校上晚課進行查缺補漏。

白天認真上課學習;

趁著晚自習前的空隙跑回家,幫外公外婆做好飯;

然後再回到學校上晚課進行查缺補漏。

看著是不是覺得有點折騰、浪費時間?

其實沒有,我早就做好了時間安排,學習時心無旁騖,幹活時乾脆麻利,根本不耽誤事

中考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我是全年級唯一一個考進重點高中重點班的學生。我外公到現在還說,我給他們做著飯,就考上了重點高中,還進了重點班。

高中時期,我開始住校,大概一個月回家一次,一次僅有一天。再減去來迴路程的幾個小時,也就剩下收拾換洗衣服和吃飯的時間了。

基本上,家裡人噓寒問暖幾句,再給些生活費,我就得回學校了。

不誇張地說,我要是不主動提,他們連我期中期末考多少分都不清楚。

當然,我的學業並不是一帆風順,剛升入高中,就迎來當頭棒喝。能進重點高中重點班的,幾乎都是學霸,我原本還不錯的成績,不再突出。

說來可能有些人不相信,我的第一反應是興奮,並非恐懼,因為這說明,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跟老師同學請教解題思路、梳理知識脈絡並查缺補漏,再加上超穩的心態,成績很快追了上去,高中三年基本穩定在年級十五名以內。

高考時,我以年級第十的成績,考上了南方某省會城市的一所985大學,成了親戚朋友里第一個上985的孩子,這是家裡人萬萬沒想到的。

事實上,我不是天才,也沒有什麼遠超常人的秘密學習方法。我自始至終堅持的只有一件事:為自己學習,為自己努力。我學習從來不是為了父母的期待、老師的要求,而是我自己想要去了解未知的知識、更廣闊的世界;做題也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享受把題解出來的樂趣。

就像李雪老師說的:「學習的意義是:完整體驗『自主觀察,獨立思考,尋找資源,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從這樣的過程中愉悅自己。」從這方面來說,從小沒人督促我學習真的是一件「幸事」。

接下來,再講講我弟弟。

弟弟從小運動細胞發達,人也聰明伶俐。

他上學時家裡的情況已經趨於穩定,爸媽不用再天南海北跑生意,空閒的時間也多了,就把精力放到了他的學習上。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幾乎沒管過女兒的學業,成績都這麼好;那多管管兒子,以後肯定更加優秀。

所以,從上學前班開始,只要弟弟在家做作業,我媽無論在忙什麼都會停下來,陪著他把作業寫完,然後檢查、訂正。如果她外出回來晚了,弟弟也必須等到她回來才能做作業。

用我媽的話說:「必須在我眼皮底下學習。

為了讓弟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我爸媽什麼活兒都不讓他干,平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弟弟平時需要什麼輔導書,寒暑假想上輔導班等等,只要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事,爸媽一律答應並掏錢支持。學校開家長會爸媽至少會有一個人去參加,都有空就兩個人都去。我媽還經常跟老師聯繫,幾乎每周都會問一下弟弟在學校的表現如何。

開始弟弟表現得不錯,每天都一筆一划寫作業,我媽讓他怎麼學,他就怎麼學。成績也不錯,考試偶爾還能考到班級前三。

變化發生在他上三年級的時候,有次媽媽出差了整整兩個月,也就是說,這兩個月她都沒法督促弟弟做功課了。

而習慣了在監督下學習的弟弟,這兩個月直接放飛了自我

等我媽出差回來,弟弟就像換了個人,對我媽的催促表現得極其反感。經常是我媽叫了三四遍,他還在看電視/玩玩具/看漫畫書。

直到我媽怒氣沖沖把電視關掉/把書或者玩具搶過來,弟弟才不情不願地坐到書桌前。

一會兒摳摳手上的死皮,一會兒掐掐鉛筆上的橡皮,一會兒摸摸桌子,一會兒動動椅子……就是不寫。

好不容易開始寫了,也完全不用心,簡單的題隨便作答,難一點的題直接跳過,等著我媽告訴他答案。

我媽一看都氣炸了:

「這兒!這兒!同樣的題一樣的數字,為啥你上面能寫對到下面這道就寫不對了?

「65加37到底等於多少你再算算!」

「這個拼音你再拼一遍!是chen還是cheng?」

「這幾道題為啥不寫?多一個步驟不就算出來了?」

……

「這兒!這兒!同樣的題一樣的數字,為啥你上面能寫對到下面這道就寫不對了?

「65加37到底等於多少你再算算!」

「這個拼音你再拼一遍!是chen還是cheng?」

「這幾道題為啥不寫?多一個步驟不就算出來了?」

……

然後弟弟也急了:「我這不是給你改過來了嘛!」我媽一聽更急了:「什麼叫給我改過來了?這是你的作業,你是在為自己寫作業!不是為了我們大人寫!」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重演,而且隨著弟弟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逆反。有時候看似聽從媽媽的話在學習,實則盯著書本發獃。

我勸我媽別看太緊,看得越緊,他越不想學習,結果我還沒說完我媽就打斷了我:「他跟你不一樣,他半點自覺性都沒有!我看著他做還這樣,不看著還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等他養成好習慣了,我就不看著了!

我媽想的很好,但現實正相反。

五年級時,突然有一天弟弟回家就不再寫作業了,問起來就是在學校都寫完了,我媽覺得很欣慰,逢人就說弟弟開竅了。結果過了一周事情的真相就暴露了:老師把每天布置作業改成了每周,每周布置一定的量,下周一統一檢查。

弟弟呢,為了逃避天天被媽媽盯著寫作業,謊稱都寫完了,想著周末找個時間一口氣完成,媽媽也發現不了。

可到了周末他又貪玩,白天一個不留神就不見了人影,從周六拖到周日,從周日早上拖到晚上,結果看著堆積如山的作業,弟弟傻眼了。眼看寫不完了,只能找我媽坦白交代。我媽看他這個樣子,再想到他玩了一周現在才知道著急,氣更是不打一處來:「你怎麼是這麼個孩子啊!因為你我能折壽十年!

發完火,我媽拉過弟弟坐在書桌前,陪著寫作業,一陪就陪到凌晨三四點。

此後,這便成了常態,周一到周五,弟弟完全不寫作業,周六日全天瘋玩,周日晚上補作業到凌晨。

老師也時不時找我媽告狀:上課溜號,經常說小話、做題馬虎……

升入初中後,弟弟的成績越來越差,我媽管得越嚴,手段越激烈,弟弟就越不好好學。

那時候我媽工作越來越忙,沒有太多精力盯著弟弟,就放棄了每日的緊迫盯人。

弟弟的成績沒再下降,也沒有提高。

我們那邊的學校會在初三時按照成績重新分班,成績好的進「快班」,成績差的進「慢班」,按照弟弟當時的成績,肯定進「慢班」。

弟弟不甘心,他想進「快班」,於是開始發奮學習,連續幾次考試進步都非常大。但他運氣不好,最後以一名之差,沒有進入「快班」。

這打擊可太大了,弟弟又開始「混日子」,中考前的模擬考,他根本不當回事,分數出來慘不忍睹。

那時我父母特別發愁,照這麼下去,別說考個好大學,考個差不多的高中都難

也是趕巧,中考前的幾天,市裡的體育學校有老師來鄉鎮中學「挑苗子」,身高已達到一米九的弟弟正跟同學在操場上打籃球,沒想到被老師一眼挑中!

爸媽一開始不同意弟弟去搞體育,可是後來跟弟弟商量了幾次,發現他是真的已經對做題和考試感到厭惡。如果強迫他走跟我一樣的道路,別說985了,可能專科都考不上。

但是如果走體育這條路,將來還有機會能進入省隊,或者考大學的體育學院,無論哪個出路都可能比現在好。

爸媽思來想去,最後同意了,弟弟中考完就收拾行李去了基地訓練。

他每天的訓練任務非常重,他跟我打電話時說:「每天累的跟孫子似的。」

我問他:「那你後悔去嗎?」

他說:「不後悔,在這裡雖然累,但不用每天被耳提面命地寫作業,不用為試卷上的分數感到內疚,也不用再看老師異樣的眼光,也不再內耗。現在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姐你知道嗎?學習對你來說不是件難事,體育對我來說也不是件難事。

弟弟的教練經常在給我爸媽的電話里誇他,說他「踏實努力,訓練積極;很多動作一學就會,成績也在穩步提升;人緣好,隊員還選了他做小隊長……」爸媽剛開始對弟弟走體育這條路還有些疑慮,後來看弟弟做得很好,人也開朗了很多,那僅有的一點疑慮也打消了。

故事講完了。

可能有人會跟我朋友問同一個問題:「那你的意思就不管孩子,他愛幹什麼幹什麼?不學習也不管?」

我們先試著帶入一個場景:

你正在工作,這時候有人在旁邊不錯眼珠盯著你,但凡你有一點兒不符合他的標準,立馬讓你改,你要是表達不同意見,就是一頓猛批,你願意干這份工作嗎?想把這份工作做好嗎?

答案不言自明。

學習於我,體育於我弟,都是我們自己做的選擇,都是我們自己想乾的事。

沒有這個前提,就不會有自律

我弟為啥抗拒學習?

未必是他對學習沒興趣,很大的可能是,因為喪失了學習自主感,把學習當做我媽強塞給他的任務。這是他律,自然心生厭惡,內耗不斷。

而我對我的孩子,就像當年我外公外婆對我一樣,不過多介入,不催促監督,相信他能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他能為自己的事做主,能為自己的事負責,也就具備了自律的動力。

所以,當我們擔心只要自己一放鬆,孩子就不學習時,不妨試著想一下:

為什麼孩子會放飛自己?

你希望孩子一直在父母的監督中學習,還是可以自覺學習?

你是想讓孩子對未來迷茫恐懼,還是有自己的規劃和目標?

為什麼孩子會放飛自己?

你希望孩子一直在父母的監督中學習,還是可以自覺學習?

你是想讓孩子對未來迷茫恐懼,還是有自己的規劃和目標?

威廉·葉芝說過一句話:「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這把火的燃料是什麼?

於我而言,是求知慾,是自我負責,是敢於挑戰未知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