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廢棄礦區創新治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3-11-08 17:53·江南都市報
江南都市報訊 全媒體記者劉火兵攝影報道:「看著家鄉的變化,我們很開心。以前這些廢礦,我們一般都是遠離的。不敢靠近,因為坑坑窪窪的,很難走,也不太安全。現在好了,有些廢礦成為了我們周末休閒的好去處,修復得很漂亮,很人性化。感謝相關部門的盡心盡責,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了。」日前,尋烏縣居民賴老先生滿心歡喜。
近日,在山水工程推進會上,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公布了山水工程首批15個優秀典型案例,尋烏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項目名列其中。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尋烏稀土開發生產為國家建設和創匯作出重大貢獻,但由於當時生產工藝落後和不重視生態環保等原因,遺留下廢棄稀土礦山14平方公里,礦區內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河道淤積、耕地淹沒、水體污染、土壤酸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為改變廢棄礦區生態環境現狀,尋烏縣深刻理解並積極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改變了過去條塊分割、單一碎片化治理的傳統模式,實行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分區治理,先控制危害、後合理利用,梯次推進。
破解「三方面」難題
破解推進機制難題。項目建設堅持規劃先行、統籌推進,打破原來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消除國土、林業、礦管、環保、水利、交通等行業壁壘,統籌推進水域保護、礦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復等四大類工程,實現治理區域內「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體化推進。
破解資金投入難題。在充分用好山水林田湖草專項資金0.74億元、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專項資金0.93億元的基礎上,尋烏縣充分整合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廢棄稀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低質低效林改造、國家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項目資金7.89億元,並積極引進企業投資2.44億元參與項目共建,有效解決資金投入難題。
破解考核標準難題。全面加強項目後期管護,確保項目區前期脆弱的生態修復可以得到專業養護,並對項目治理後的植被覆蓋率、水土保持、水質、土壤理化性質等設立統一考核標準,具體為:總匯出水口考核斷面水質氨氮濃度≤15 mg/L,水質pH值在6-9範圍內;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土壤侵蝕強度處於輕度侵蝕級別;治理區地表植被覆蓋率大於95%。
探索「三同治」修復
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開展地形整治、邊坡修復、沉沙排水、植被復綠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築溝壑、建生態擋牆、截排水溝,確保消除礦山崩崗、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控制水土流失。
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過客土、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面用作光伏發電,或因地制宜種植獼猴桃、油茶、竹柏、百香果、油菜花等經濟作物,坡面採取穴播、條播、撒播、噴播等多種形式恢復植被。地下採用截水牆、水泥攪拌樁、高壓旋噴樁等工藝,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體至地面生態水塘、人工濕地進行減污治理。
流域上下同治。上游穩沙固土、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實現稀土尾沙、水質氨氮源頭減量,實現「源頭截污」。下游通過清淤疏浚、砌築河溝格賓生態護岸、建設梯級人工濕地、完善水終端處理設施等水質綜合治理系統,實現水質末端控制。上、下游治理目標系統一致,確保全流域穩定有效治理。
推進「三同步」發展
綜合修復治理同步。對區域內相互關聯的生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精準剖析各要素之間邏輯關聯,統籌推進源頭全要素、全方位同抓共治。
產業融合發展同步。項目推進提出「生態+」的建設理念,努力把「環境痛點」轉變為「生態亮點」「產業焦點」和「美麗景點」,形成「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的融合發展模式。
國土空間優化同步。結合流域上、中、下游區域特點,努力優化「三生」空間開發布局。上游重視綠水青山為主導的生態空間,全面提升區域內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河岸生態穩定的生態調節功能;中游建設以人為本的生活空間,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黑臭水體治理,改良提升農田山地建設,初步建成紅綠相映的綜合性美麗景區;下游拓展完善工業園區布局,提升園區綠色發展和循環利用水平,夯實工業發展基礎。
下一步,尋烏縣將以此為契機,以更強的決心、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抓好工程推進,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模式,為全國貢獻更多更好的尋烏經驗。
值班編輯:嚴佳成
值班審核:郭寧
值班編委:黃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