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2024-01-16     江南都市報

原標題:朱虹: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首先,要感謝中宣部將《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評定為2023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並由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為本書剛出即紅創造了優良條件。截至目前,本書已經銷售2萬餘冊。

《 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 》 朱虹編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環出版社出版

說起這本書的緣起,我願稱之為「火種的傳遞」,也可以說一個紅色火種點燃了另一個紅色火種。2023年初,三環出版社在北京的中國圖書博覽會上舉行新春發布會。會上,王林同志聽了我對全面梳理江西紅色歷史的書籍《紅旗漫捲江西》的創作談,並就「紅色故事應該怎麼講、紅色教育應當如何做、紅色文化應該如何宣傳」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記得那天,我們從江西紅色文化開始漫談,從「紅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澤東早期紅軍生涯的跌宕起伏」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到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文對於紅色文化的選擇取向,說起課文因為囿於篇幅,能傳遞的信息量有限,要讓「10後」對中華民族的紅色「家史」融會貫通,就需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談到興濃處,王林同志發出邀請,讓我編著一本以少年兒童和老師為主要讀者、以小學語文課本選取的紅色故事為中心輻射發散的紅色讀本,作為義務教育的補充閱讀。旁邊秋林同志一聽,立馬贊成,並主動請纓由三環出版社承擔初始的編輯任務,與人教社合作出版。我也欣然應允,在《紅旗漫捲江西》之後,把紅色的火種傳遞到祖國的下一代手中。所以,我認為《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是一本點燃紅色火種的書。

《紅旗漫捲江西》 朱虹著 三環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馬克思認為,任何時代的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那麼這種思想如何被社會普遍接受呢?必須將它置於國民教育體系之中,並且從少年兒童抓起。所以說,看起來這是一本小書,但它承接的是一項大任務。

這是我第一次為小讀者寫書,回去之後我把小學教育階段12本語文課文都讀了一遍,尤其是課文里的紅色故事反覆讀。我們期待將此書打造成少兒閱讀的精品圖書,而精品的標準就是「三精、兩力、一檢驗」。「三精」是指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具體到這本書,強調的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高度統一,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書籍不是標語口號式的宣講政治概念,而是挖掘課文中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展現課文故事中的精神力量,在日常學習中汲取砥礪前行的動力,培養少年兒童的家國情懷。要遵循創作規律,文字優雅通俗,好看好懂易記。封面設計精美,書中文字、圖片等清晰,色彩均勻,尺寸和裁切邊緣準確,裝訂工藝質量高。「兩力」是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求展示真實歷史的力量,在矛盾鬥爭中來表現人物的特色,有吸引人的情節、打動人心的細節,使故事鮮活生動、高潮迭起、好戲連台,感人淚下、催人奮進,不只感動一陣子,還能記住一輩子。「一檢驗」是說作品要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不僅現在大家說好,而是再過幾年、幾十年仍然能夠立得住。在寫作這本《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的時候,我也是以這樣的標準去要求的。

紅 井

《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精選了27篇人教版小學一至六年級語文教科書中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課文,用12萬字的篇幅講述其背後的故事。為什麼叫「背後」?是因為原課文文字太短,需要充分說明它的歷史背景,延伸故事發生的前後內容,事件產生的動機、結果,拓展其作用和意義。如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限於小學生水平和編書的體例,在課本上只有一頁紙,103個字,還加上這口水井的照片。課文上講挖井的原因只有一句話,「村子裡沒有水井,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我們在書里用《紅井水 清又甜》為題,用了2800多字,從1931年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毛主席關心群眾生活寫起,具體解釋不打井的原因,是因為當地農民怕觸動了龍脈、壞了風水,毛主席告訴大家:不要信天命、要信革命,親自和警衛員帶頭挖了這口井,一直講到1950年,毛主席派人來慰問,鄉親們將這口井取名「紅井」,並在井旁立了一塊碑,刻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用一口井體現了黨和人民的關係。

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為確保書稿內容準確、規範,我查閱了大量史料,併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對不同版本的素材細心推敲、甄別,對黨史、軍史的相關表述再三核查,力求邏輯清晰、有理有據。通過深入淺出的背景闡述和可靠鮮活的故事細節,為讀者提供一個真實可感、貼近他們所思所想的讀本,並充分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把紅色文化內含的精神力量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引領,教育引導廣大小讀者從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中汲取正能量和養分,為他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和積極的激勵力量,真正「入腦」「入心」。中國教育有經典「三問」,即「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我認為,這本書做出了自己的問答。所以,這又是一本回答中國「教育三問」,為立德樹人而寫的書。

朱德的扁擔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如今,我們已踏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革命戰爭年代的精神需要與時俱進。《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等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現在的少年兒童已不再喝井水、幾乎也不吃紅米飯南瓜湯了,生活中也不需要他們從事高負荷的體力勞動,怎麼讓少年讀者對紅色文化故事產生共鳴、萌發情感、培養共識,讓紅色文化不斷有新傳承、新表達、新活力?這本書從其熟悉的人、事、物著手,比如《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一文,就是選編了當代女航天員王亞平上太空「摘星星」的故事,以親情友情、革命聖地、歷史文物等作為切入點,以微觀的鮮活細節描寫血肉豐滿的革命人物,讓小讀者展開聯想,激發共鳴與共情,培養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後繼有人、代代相傳。」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講,這又是一本響應時代號召的書。希望本書在少年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時發揮積極作用。

(此文系作者在《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出版座談會的演講)

來源:翻開江西這本書

值班編輯:周章雲

值班審核:范俊傑

值班編委:傅愛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78bd444ed1412e0a6353904bf33b9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