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策集團沈夢暉:在科技的驅動下,影視文化產業將再度升級

2023-04-27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專訪|華策集團沈夢暉:在科技的驅動下,影視文化產業將再度升級

2023年4月27日刊總第3420期

2023年,各類行業活動逐步回歸正軌,影視行業也在大眾的見證下重煥新機。秉承「2035 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作為文化產業核心環節的影視產業也即將迎來新的發展窗口期。

近期,2023首都電視節目春推會「影視投資發展論壇」在京舉行。其中,華策集團副總裁沈夢暉以「內容為王資本賦能——實現影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就影視與金融之間的融合問題進行了分享。他表示,影視行業經過大繁榮期和盲目擴張期,如今已進入逐漸冷靜的高質量發展期。未來,影視行業將在資本的加持和強強聯合中進入嶄新的階段。

那麼,進入高質量發展期的影視行業將會迎來怎樣的挑戰?作為影視行業頭部公司,華策未來將會有怎樣的布局?在降本增效浪潮下,中小型影視公司未來的機遇又在哪裡?第一製片人就此採訪到華策集團副總裁沈夢暉,請他給我們分享一下影視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創意領先,將精品化貫徹到底

作為中國影視行業的龍頭企業,華策集團自1992年創立至今已有三十年,其影視的內容產量、出口量、影視版權量、全球播出量均保持全國第一。近幾年,華策出品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親愛的,熱愛的》《去有風的地方》等多部現象級熱劇,還參與了出品了《刺殺小說家》《萬里歸途》,聯合出品了《流浪地球2》等多部爆款電影,可謂真正做到了電視劇與電影兩手抓,同時也在開展動漫、藝人經紀、音樂等領域的多元賽道。

隨著市場逐漸開放,後疫情時代大眾觀影習慣也在逐漸恢復。但影視行業看似一片繁榮,實則真正流向影視資本市場的資金非常有限,對此沈夢暉認為是挑戰也是機遇,「以前一些獵奇的、低俗的作品如今已經很少了,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優質精品的作品。短劇的出現也給行業帶來了很多機遇,相信在有關部門的不斷監管下,短劇會成為一股新生力量,走向精品化路線,這股風向會有持續性。」

同時,沈夢暉也強調,經過這幾年的調整,整個影視產業投資其實早已趨於穩定,未來對於頭部劇集資源只會更加集中,擁有優質IP的公司將會更受資本青睞。大眾的審美在不斷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篩選到優質IP內容並進行有效投資,這是各大影視公司都在思考的問題。

「華策戰略是創意領先、內容為王,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探索以主流價值為引領,兼顧市場觀眾喜愛的精品內容創作,每年對於頭部IP的投入很大,也有一定的IP儲備量,我們的劇主圍繞三個類型展開,一個是弘揚主旋律,二是古裝賽道,三是溫情治癒的都市言情,接下來我們也會去探索警匪類、懸疑類、科幻類賽道,產出更多精品且更具社會價值、有傳承價值的作品。「

AIGC+IP,拓展影視產業更大的商業空間

今年,chatGPT、AIGC的出現掀起了影視行業一場革命浪潮,這也讓以網際網路科技驅動影視產業發展的華策集團在內部組織上有了新變革。過去華策的大數據中心一直被定位成職能部門,2022年初該部門的級別被調整為一級戰略部門,並更名為「科技數字增長中心」,由董事長、總裁親自帶隊。除此之外,華策集團已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將和包括百度在內的戰略合作夥伴一起,共同將AIGC技術應用於內容創意、內容製作、內容宣發等影視生產全鏈路。

沈夢暉表示,人工智慧給文化產業帶來的變化將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影視攝製環節,「一方面,愈加進步的數字人、虛擬拍攝、實時合成等技術,將大大降低對真人、實景拍攝的需求,從而降低拍攝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以前需要幾百人完成的事情,如今可能只需要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另一方面,智能分鏡、智能剪輯、智能語音合成等技術將進一步加快拍攝和製作的速度,原本需要數月進行的後期製作也許只要幾天就能完成。」

今年開年以來,A股市場便迎來大規模上漲。從傳媒指數來看,今年1~4月份漲幅度均在40%左右,這也讓TMT行業時隔多年來首次擠入A股漲幅榜前三,TMT板塊的大幅度上漲均與AIGC革命帶來算力、算法、數據、應用相關行業估值上限的突破有關。「傳媒的指數已經連續六七年都是排名倒數的。但是今年一季度,應該說傳媒已經排在前面了。原因很清楚,AIGC+IP,多模態大模型發展,驅動IP的產業化,長期的商業化空間打開了,AI多模型模態的發展使得文生文、文生代碼、文生圖、文生視頻、圖生圖效率或大幅度提高,從而推動IP到網文、動漫、影視、遊戲衍生品開發周期大大縮短,未來擁有優質頭部IP的公司商業化價值空間也將增大。在影視數字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影視產業將會迎來再次升級。」

審時度勢,

多方強強聯合將利益最大化

2020年,華策集團發布「新十年」規劃,未來十年,華策立志成為全球最好的華語內容供應商,堅定地聚焦頭部內容創作,做強影視主營業務。同時,華策也將向新興生態業務發力,用優質內容支撐傳播,以網際網路科技驅動,構建「新內容+新消費」的產業空間。而對於影視行業未來的發展之路,沈夢暉認為應進一步放大已資本化的文化影視企業優勢。對此他結合華策實踐經驗,也提出了以下幾個探索方向:

一,橫向拓展,強強聯合。華策與克頓合作,也是傳媒行業比較少的兩家併購後還能繼續保持龍頭地位的範例。接下去我們可以把眼光立足於長遠。中國文化產業需要中國的迪士尼,中國的奈飛,需要千億市值的文創企業,大家共同努力實現文化強國。

二,縱向擴張,延伸整個產業鏈。可以通過上下游整合提高自身行業的影響以及抵禦市場波動對公司帶來的不利影響。上游擴大人才儲備,做一些行業的教育培育,中游擴大內容生產製作的能力,積極地探索虛擬製作、AIGC在行業中的應用,而下游拓展商業變現模式,多渠道探索,如衍生品、新媒體運營等,用我們的資本來賦能整個產業。

三,利用資本的平台優勢,打造戰略業務內部的創業機制。內部創業機制不僅滿足了優秀人才的創業慾望甚至成就感,也有助於企業採取多種經營方式激發內部活力,擴大經營範圍,節約成本,這無疑是一種員工和企業的雙贏模式。

此外,受三年疫情的影響,一些中小型影視公司也迎來了後疫情時代的發展危機,特別是在提質減量後,資本更加青睞於擁有頭部IP 的大型公司。對於中小型影視公司未來的發展,沈夢暉也提出了一些建議:第一,要拒絕粗製濫造、打擦邊球的內容,弘揚正能量。市場需要什麼內容,政府主管部門每年都會給出文化製作方向。第二,要審時度勢,結合各方優勢進行強強聯合。有錢一起賺,共同分享利益。第三,學會運用新技術為產品賦能。觀眾年齡在不斷變小,製作也越來越精良,還是需要用一些新技術去匹配當下觀眾的審美。第四,利用新興媒體平台產出精品內容。抖音、快手一些新媒體的出現對行業影響還是挺大的,短劇的出現也擴大了影視產業內容賽道,中小型公司可以在保證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在這些賽道首先做出精品內容。

總的來說,在科技驅動產業化發展的時代,影視產業需要更為標準化、規模化、工業化和產業化的生態圈,來為影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資源和動力,更有效地推動影視產業的發展與升級。而對於影視從業者來說,正如沈夢暉所說,「文化產業要有更大的未來,還需藉助科技賦能,新技術新手段的迅速掌握和運用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果企業和個人自己不去主動適應調整,勢必會被淘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30b20f134de1ba66cbe574039490b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