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刊總第3467期
9月14日上午,2023北京文化論壇盛大開幕。圍繞著「傳承·創新·互鑒」的永久主題和「傳承優秀文化 促進交流合作」為年度主題,嘉賓帶來精彩分享——
著名導演張藝謀
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是靈感之源、創意之根
北京是世界首個也是唯一的「雙奧之城」,作為兩屆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總導演,張藝謀一直踐行著對「文化傳承創新」這一永恆課題的思考。從北京奧運會到北京冬奧會,從2008年到2022年,「我們的人民愈發自信,文化愈發繁榮,無論是夏奧的雄渾壯烈,還是冬奧的遼闊空靈,都是對中國的文化表達。這是因為我們始終把中華文化優秀傳統作為靈感之源、創意之根。」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一次次驚艷世界。「我們在特徵鮮明的精神標識上做文章,每一次我們的創意都力求更深入的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張藝謀舉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竹簡、紙張、日晷、活字印刷術、京劇等文化符號讓5000年中華文明躍然而出,讓世界看到了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24節氣倒計時彰顯中華文明的時間智慧,雷射打破堅冰雕刻五環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中「破冰」的概念,主火炬的「微火」飽含「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中國式留白之美……
飛速發展的科技進一步為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添上了翅膀。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很多節目都用到了地屏,但黑屏故障一度困擾著主創團隊;2022年,在航天發展技術控制等頂尖技術的保障下,北京冬奧會在「鳥巢」點亮了世界上最大的地屏。閉幕式上,《送別》的旋律響起,地屏配合演員行走路徑發出點點光芒,與他們手中發光的柳條彼此呼應,詩意美麗的「惜別」氛圍,是張藝謀相當難忘的瞬間,這讓他由衷感慨,「創新是文化的生命,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不斷的創新思路、技術和方式,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發展,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讓中國精神具象化。」
與此同時,「我們在文化傳承的人民立場上做文章,文化創新只有聚焦人的需求和發展,才具有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張藝謀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眾星雲集;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把舞台交給群眾:暖場環節,1365位普通群眾用廣場舞跳出了中國人最飽滿的熱情;40多名山區孩子用希臘語大聲唱出奧林匹克會歌……「我聽說,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收視率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屆冬奧會,這是人民參與文化創造的巨大力量。」
身處當今的時代背景和世界格局,中國人的胸懷從過去更多講述「我」升華到現在的「我們」,「中國人用更開闊的視野、更開放的態度,向世界貢獻中國力量和智慧。當中國人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與各國人民命運與共時,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也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系統性的智慧。」張藝謀說,正如同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片片小雪花匯成一朵大雪花、閉幕式上無數絲帶交織成一個中國結一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的國際大家庭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著名演員于和偉
通過文藝作品與年輕人交流和共情
「北京文化論壇讓世界各地的文化可以在一起展示和交流,我覺得非常有必要。」2023北京文化論壇嘉賓、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于和偉說,他在今年的論壇上聽到好幾個國家文化部部長的發言,充分感受到北京文化論壇的國際性。在他看來,文化交流意義重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一定要讓更多人了解,要讓全世界看到我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我們能夠輸出什麼樣的價值、我們傳達什麼樣的思想。」
作為文藝工作者,于和偉覺得自己肩上的任務和責任,就是要多出好作品,為文化繁榮做貢獻。
2021年,于和偉主演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大獲成功,帶領觀眾走進那個風雲激盪、英雄輩出的時代。「像《覺醒年代》這樣的作品被觀眾喜歡,尤其得到年輕觀眾認可,我特別開心,也覺得自豪。」他說,劇中的北大紅樓、箭杆胡同等地,後來成為許多觀眾慕名而來的打卡地,這讓他感受到文藝作品的力量。後來,于和偉還為北京市東城區拍攝了「黨史遊學地圖」宣傳片。「我覺得年輕人需要了解歷史,了解革命先輩的事跡,我們開心可以通過文藝作品找到一種跟年輕人交流和共情的方式。」
今年暑期檔中國電影市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這也讓于和偉大受鼓舞。「今年觀眾紛紛走進電影院,國產電影不僅取得了高票房,還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太讓人欣喜了。」他覺得未來還會湧現出更多好作品,市場會更好。于和偉主演的電影《堅如磐石》將於今年國慶檔上映,他也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
著名演員朱一龍
演員必須體驗生活,不能靠想像塑造角色
演員朱一龍第一次參加北京文化論壇,聽會時,他還認真記了筆記。他表示,自己更關注如何通過文藝作品講好中國故事。
今年是朱一龍的豐收之年:他主演的電影《河邊的錯誤》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消失的她》則成為暑期檔現象級爆款影片。談及表演,朱一龍認為,演員應該回到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然後去帶進角色,讓人物更紮實一些。「演員體驗生活是必須的,特別是拍電影,需要有這個時間成本讓我們去做。比如拍《志願軍:雄兵出擊》,我們提前兩三個月集中進行軍事化訓練,《河邊的錯誤》也提前一兩個月體驗生活。我們可能沒辦法找到跟角色完全一樣的原型,但會在不同的真實人物身上找到和角色有一兩點共同的地方,然後再把它們集合在一起。這樣至少自己在塑造角色的時候,內心是充實的,知道他具體的樣子是什麼,不會光靠想像去塑造一個人。」
在被觀眾熟知之前,朱一龍演了很長一段時間數字電影,這段時光被他稱為「從電影學院畢業後的又一個培訓班」。「在電影學院我們更多時候是學習理論,還有在舞台上表演,很難有大量時間和機會在鏡頭前表演。所以我拍數字電影就像進了另一個培訓班一樣,最多的時候一年能拍10部數字電影,什麼題材、什麼人物都演,猴兒都演過。」朱一龍坦言,他認為自己不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天賦型演員,因此需要經過不斷積累表演經驗。
有人評價朱一龍是「熬得住的慢行者」,對此他表示,自己拍戲已經有十多年了,從剛入行到有這麼多觀眾認識自己,確實走了很長時間,但他並不覺得漫長或難熬。「有時候慢一些可能會更快,一步一步走看似會慢,但是可能每一步會走得比較踏實,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對於今年紅火的中國電影市場,朱一龍感受到大家對國產電影的關注比以前高了很多,他認為大家不再滿足特效電影,也不會盲目相信好萊塢大製作,而是更希望看到有溫度、能共情的本土電影。他透露,自己只要有時間就會去影院看電影,最近上映的《消失的他》《永安鎮故事集》《封神第一部》都看過。「看第一遍我把自己當成普通觀眾,單純去感受故事。如果我覺得這個電影里有其他特別吸引我的地方,我可能還會去二刷。」他笑言,自己和觀眾一起看《消失的她》時,能明顯感受到到了某個情節或節奏點時觀眾的即時反饋,「大家最後都挺恨這個角色(何非),我覺得還挺滿意的。」
現在挑選角色時,朱一龍會關注故事是否有意思,和主創團隊在一起是否有表達、創作的慾望。「而且我希望和自己上一個角色不要離得太近,故事和角色類型不要太一致,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把同一個題材里同樣的人物分得很開。」
著名作家格非
文學在今天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北京文化論壇「以文化人:文藝價值與社會生活」平行論壇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著名作家格非發表主題演講。
他說:「現代科學和技術,知識生產的密集與膨脹,為我們提供了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豐富的交流途徑和手段,但並沒有讓人與人之間心靈靠得更近。甚至在某些方面,人們對各類知識紛至沓來的無所適從,反而加劇了交流的困難。在這方面,文學作為一種心靈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
別埋怨年輕人不讀書,刷短視頻也是一種閱讀
刷短視頻的人多了,看書的人少了,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直言,對此現象他雖有擔心,但碎片化閱讀已經是一種常態,這是由現代人生存狀態決定的。「上班族時間被打得七零八落,除了日常生活外,很難有完整的時間做大部頭閱讀。」因此,他覺得不能以此來埋怨年輕人沒有坐下來好好讀書。他建議大家如果有可能的話,降低刷短視頻的頻率,做一些必要調整。
在陳平原看來,閱讀不僅是讀文字、圖像,短視頻、有聲書、博物館都是一種閱讀。「我把閱讀理解為藉助某種特定媒介獲得知識的途徑,不論用文字、圖像還是聲音呈現,都可以接受。只是我們如何儘可能地提煉和完成這種閱讀。」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大家,陳平原認為現代作家中有好多作品直到今天仍屬經典,值得一讀。「如果不是為了在大學修課,一般人的閱讀沒必要按照文學史發展來,而是完全可以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作家和作品來讀。」
當被問及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文學創作時,陳平原笑言,他不太相信。「人工智慧的基本原理是根據已有內容重新做選拔和重組,然後呈現出來。如果作家只是在原有狀態上打滾,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會受限。每個時代都有個別作家能走出固定模式,成功創新。我覺得人工智慧會逼得文學家、藝術家走得更急、更快、更遠。」
北京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
讓考古成果更多惠及群眾
作為北京文化論壇的嘉賓,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在面對「如何能讓考古成果更多惠及群眾」這個問題時,表示考古成果最終的歸途,應該是將經過妥善保護、具備條件的展示點段對公眾開放。
郭京寧介紹,考古工作在北京三個文化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長城文化帶,考古配合長城的修繕、研究,發掘了延慶區的大莊科長城、八達嶺長城的部分城牆,懷柔區的箭扣長城,還有密雲區的五里坨長城等。在復原和展示長城相關遺存上,考古起到了關鍵作用,可以為下一步的修繕、展示提供科學依據。
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考古人員發掘了琉璃河遺址、金中都遺址、圓明園遺址,用實物證明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豐厚的歷史文化。大運河文化帶也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其中以路縣故城為代表,除了城址本身外,考古人員在城外還發現很多相關遺存。在對北京中軸線的考古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正陽橋的石雕鎮水獸,這是中軸線已知城門中體量最大的一具鎮水獸,對於研究中軸線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生活在北京的市民,能參觀到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考古遺址博物館——舊石器時代有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石器時代有平谷的上宅文化陳列館;夏商周時期有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琉璃河遺址),到了漢代有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大葆台西漢墓遺址);遼、金時期有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金中都水關遺址);明代有定陵博物館;清代有故宮博物院。」郭京寧說,豐富的考古遺址延伸了歷史的軸線,增強了人們的歷史認同感、文化自信心,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談到考古遺址博物館如何吸引公眾,郭京寧建議,一方面要將專業的學術語言向通俗易懂的語言轉化;另一方面在展覽的手段上繼續發力,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把北京科技創新的優勢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相結合。
北京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孫冬虎
傳承古都文脈要重視年輕一代
「近年來,受影視作品和音樂作品影響,包括北大紅樓、鼓樓等都成為更多年輕人紛紛打卡的網紅地標。伴隨著優秀文藝作品的湧現,這些打卡地承載的歷史文化記憶得到了青年一代的更多關注,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作為本屆北京文化論壇嘉賓,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孫冬虎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北京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數以百計的會館建築。北京推行「會館有戲」近兩年來,一場場「小而精」「小而美」的演出用文化激活了百年會館資源。「北京的會館中,目前可見有記載的,最早是發端於明朝。北京會館以士人會館和商人會館為主,具有居住、囤貨、同鄉聯絡等多重作用。」孫冬虎說,會館裡的戲台,曾是當時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如今科舉的時代早已結束,留存至今的會館以及其中的戲台,都成為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條件的會館裡,把戲台重新利用起來,一方面促進了文化消費升級,另一方面對於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傳承,都是很有效的舉措。」在孫冬虎看來,恢復會館戲台的歷史功能,對於歷史和現實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京劇愛好者,孫冬虎對余叔岩、李少春、孟小冬等余派名家多有學習。「隨著時代改變,人們的娛樂方式更加多元化,這就必然導致觀眾的分流。京劇最主要、最急迫的任務,是把過去經過千錘百鍊的優秀傳統劇目和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藝術傳承下去。我注意到,現在社會上有多種傳播京劇藝術的方式,尤其是運用短視頻等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傳播,可以先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培養青少年的興趣,然後吸引他們進一步地了解、欣賞和學習我們的傳統國粹。」
從《地名:時代印記》《話說長城》再到參與合著的《京津冀地緣關係史》等著作,北京古都文化一直是孫冬虎研究的焦點。在他看來,傳承歷史文化、延續古都文脈需要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我們要保護的不止是建築遺存本身,更是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社會上不少人對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比較熱心、感興趣,可以動員他們的力量共同把這個事情做好。例如不要把作為保護對象的古建和百姓的生活完全剝離,可以讓居民在符合文物保護要求的前提下繼續在裡面生活。此外,還可以發展一部分當地居民來做講解員。」
「在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我們作為研究者面對的學術研究課題還有很多,與此同時還要探索更多的途徑和方式,以當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工作。」孫冬虎說道,「大家常說『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我們研究北京的歷史文化,就是要讓它傳承發展,推陳出新。留住文化的根脈要寄希望於年輕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