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的張家古屋
文|汪紅星
人生最眷戀的地方,莫過於生我養我的故鄉。
每當從久居的城市回到故里,從打拚的異地回到家鄉,家人團聚的甜蜜,鄰居敘舊的歡故鄉平坦乾淨的水泥公路,路兩旁隨風搖曳的花草樹木,遠處鬱鬱蔥蔥的小橫山,還有村莊裡風雨四百多年的張家古屋,讓人永遠依戀。樂,兒時玩伴的舉杯豪飲,心裡總是暖暖的。
張家古屋又稱張家新屋,坐落在雙港鎮福華村小橫山腳下,北鄰嬉子湖,西望大橫山。
古屋始建於明末清初,正堂七進,中間立柱穿枋,大大小小天井七十二個,房屋三百多間,青磚砌牆,灰色小瓦。古屋進深舊長一百多米,現在有六十多米;左右邊門間距舊長兩百多米,現在有五十多米。
古屋倚山而建,面朝西背朝東,前迎綠水,背靠青山。古人按風水推算,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用四祥瑞作鎮,以正四方。
古屋正門,純實木結構,門頭上方四個圓木「門簪」,喜迎四方賓客。「門簪」正面雕刻「梅、蘭、竹、菊」現已不見,據說在文革破四舊中被剷除,留下太多的遺憾。大門下方兩側「門當鼓對」,但現存門當、石礅,石鼓已不見,石礅光滑圓潤。「門簪」有一對的,有兩對的,古人用「門簪」的大小多少來配「門當、鼓對」的大小,大小不一,那就是「門不當,戶不對」了。
木刻楹聯「三篋詩書傳舊業,四園松竹環山居」,懸掛在大門兩側,張氏先人以詩禮傳家,以仁義待客,勉勵後人應發奮圖強,勤儉持家。
大門前右側有一塊「上馬石」,靜臥百年,飽經風霜,它已見證四百多年來世事變遷,和張氏先人曾經的輝煌。走進大門,門廳上方木樑穿枋,灰色小瓦,宮燈高懸。再往裡走,門頭上方鑲嵌在牆裡的張家祖訓「樹德」,二字清晰可見。中廳略顯空曠,寬敞明亮,排水溝依舊保存,頂樑柱不見,只留石礅,房頂建築已在歲月中消失。古屋正廳乾淨整潔。
正廳原來大約有一百多平方米,後因兩邊牆壁倒塌,修繕多次逐漸改小,現在大約有五十多平方米。
正廳後方有「香閣」,「香閣」正中祭奉張氏先祖靈位,右祭拜觀世音菩薩,左放置張氏宗譜。站在中廳朝大門看,大門外樹木青蔥翠綠
站在中廳朝正廳看,宮燈高懸,古木柱,古灰瓦,古青磚,古色古香。
聽老人講,二十多年前,正月舞龍燈,雙港鎮徐杉村杉屋嘴老龍燈,從大門到中廳,老龍繞柱拜堂客,行各種大禮,再到正廳拜祖宗牌位,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如今這些古建築大部分已風化撤除,這裡給人留下太多的想像空間。
正廳向右邊,由此拱門走進右廂房,殘垣斷壁,顯得十分滄桑。
據說這裡曾經是張氏先祖的辦公之地,如今雜草叢生,讓人浮想聯翩。
屋裡曾經收藏有大量的古文書籍,名人字畫,在文革中都付之一炬,令人痛心。
從右廂房走過正廳,由此拱門走進左廂房。
青磚砌牆,牆上通風口依舊能看見。
四角天井,七十二個天井中僅存最完整的一個,從殘存的青磚馬頭牆看,乃是一典型的徽派建築。
二OO八年,重新修繕古屋紀念碑。
二O一一年,張家古屋被列為桐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雙港鎮古建築旅遊景點之一。
清末著名學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桐城中學創辦人吳汝綸先生為張氏宗譜撰序。
古屋前的池塘,水平如鏡,清澈見底。
池塘岸邊柳枝隨風起舞,這是她們用熱情的舞姿,來迎接遠方的客人和歸鄉的遊子。
古屋後面有大片竹林。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韌,
任爾東南西北風」。
是的,竹子就是這樣。清高又純樸的氣質;清麗又脫俗的風韻;清幽又雅致的意境;清新又自在的悠閒…
這正是幾百年來,張家子子孫孫繼承和發揚的品德。
五月,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漫山遍野,空氣中瀰漫著槐花的清香,攜一縷淺夏的芬芳,凝一脂冰清玉潔的清夢,美麗的鄉村處處鳥語花香,生機盎然。
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人更醉……
古老的小橫山,她甜甜地把張家古屋擁在懷中,時刻關注著張氏後人的幸福生活,時刻祝福家鄉父老鄉親快樂安康。
歲月變遷,風雨同舟;古屋健在,人生完美。
但願風雨中的張家古屋永遠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