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為何寫作文無從下筆的總是你?
拿到作文題,如能文思泉湧,當然求之不得,但很多情況下往往會是茫無頭緒,無從下筆。此時千萬不可亂了方寸,須知「天無絕人之路」。
沒有材料可寫到底該怎麼辦?「無米」怎麼才能煮出香噴噴的大米飯?下面提供的幾條思路,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寫作的新天地。
一、從時間的維度上去尋
沿著時間的維度,回溯歷史,往往能找到很恰當的材料,因為昨天的故事實在太多。下面《寬容造就成功》一文的片段,就是用這個辦法解決材料問題的。
回首中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從西漢初年的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到漢武帝,哪一個不是以寬容之心招納賢才,勵精圖治?否則怎麼會有西漢初年的強盛?又如唐初唐太宗善於納諫,並重用魏徵,如果沒有寬容之心又如何能聽取大臣的意見,如何能造就貞觀之治?
清朝康乾盛世的產生也不例外。可見只有以寬容之心謙虛地接受批評,接受意見,才能獲得成功。相反,每個朝代的衰弱以致滅亡也都是統治者不夠寬容不虛心納諫的結果。夏桀、商紂、秦始皇等等,哪個不是因為心胸狹隘聽不進勸諫,一意孤行而自取滅亡的呢?
二、從空間的維度上去找
如果感到沒有材料可寫,如果找不到國內的就應該找國外的,東方找不到就去找西方,即從空間的維度上去搜索。下面的作文片段用的就是這個辦法。
反過來,也就不難理解成功的背後是巨大的付出。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事實上,巨大的成功需要的努力程度更是驚人的。李時珍走遍中華大地,磨破了千百雙草鞋才完成了《本草綱目》;馬克思深入調查各種社會現象潛心鑽研數十年,終於完成了《資本論》。
三、從邏輯的維度上去覓
世上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繫,邏輯聯繫是其中最常見最密切的一種。因此,尋「果」可以求因,順著因之「藤」定能摘到果之「果」。
下面《「有容」才能成「大」》的作文片段尋著「有容」、「大」的果,去求材料之因,於是「七擒孟獲」,郭沫若改台詞,孔子師萇弘、師襄、老聃等等材料都奔涌到了筆下。有了這樣三個主幹材料,寫成文章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首先,對人要有「有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還有不少時候會誤會與錯判,此時更需要「有容」。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一連七次地頑抗,如果換了其他人,早就把他一刀解決了,但諸葛亮的遠見讓他一連七次對作為敵首的孟獲「有容」,最後,不僅平定了南方叛亂,也贏得了南方百姓的民心。對於他人的「有容」,就是寬容待人,這會使你贏得更多的友誼和更多的幫助。(以下兩例子省略)
四、從心理的維度上去求
從心理的維度上去求材料,具體操作時往往是在找到一個基點之後,由此及彼地進行聯想。只要能為某一個中心服務,不必考慮它們有無時間、空間、邏輯的聯繫。具體寫作的時候,想到的先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再甄別處理。
例如有篇文章,題目是《欲成大事者當如海》,全文用「海的包容」、「海的的虛心」、「海的嚴謹」三個小標題,從心理的維度上找到能寬容他人錯誤的秦穆公,虛心聽取批評的唐太宗和前蘇聯因技術人員粗心導致「聯盟一號」的慘劇出現等等材料。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要解決寫作材料的困難,則可以從如下十個方面下功夫。
01
寫經歷、體驗過的事情
這類材料寫出來特別有真情,所以也格外能打動人。寫自己經歷過體驗過的事,應該是在沒有材料可寫時首先要考慮的。
02
寫看到過的人和事
這類材料雖然是他人的事,但畢竟是親眼目睹的,寫起來肯定得心應手,記下來也勢必受到好評。
03
寫讀到過的人和事
這類材料雖說是間接獲得的,但它的量非常大,憑自己十多年讀書的功底,轉引時頗有萬里長江取一瓢飲的自如。
04
寫聽到過的人和事
人是社會的一分子,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把平時聽到的人和事搜集起來,解決寫作材料的困難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05
寫想到過的人和事
想是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的,圍繞某個話題或主題,隨你「心游萬仞」還是「精騖八極」,自然是都行的。
06
充實細節,演繹故事,表現主題
成語等定型材料本身就是由經典故事演化而來的。如果我們能利用它的知名度,根據寫作的需要,充實它的細節(可以根據需要作適當的改動),把它寫出來,那就不僅解決了寫作材料的問題,而且會使主題表現得更別致。
07
利用經典,搞延伸,再創造
每個高中生的頭腦中都有幾個經典故事,如果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根據主題的需要,對它們進行再創造,一定可以解決寫作材料的問題。
08
展開合理想像,編造材料
原創永遠是最有價值的,如果我們能在考場上根據話題的需要創造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定能讓閱卷老師的眼睛一亮。
09
移花接木,重組再生
當沒有材料可寫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經歷過,直接聽到、看到過,間接讀到過的各種碎片做些移花接木的拼接工作,以求重新組合,再生出一篇全新的作品。
10
一個材料的多角度開發使用
一個事物,如果我們分析的角度或認識的階段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不同。即使是同一個角度,由於觀察和分析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側重和傾向,得出的結論也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