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許多燒友已經對前兩年略有些井噴的14毫米平板振膜單元有些審美疲勞了,會有一種方案商進步以後大家開始扎堆採用上游供應鏈發新品的節奏,在這個信息愈發透明化競爭更加內卷化的行業里,越是差異化的東西越能吸睛,但是顯然平板振膜這麼在最近的一段時間裡,已經不再被大家看作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更不見得是什麼具備明顯優勢的單元類型。
鑠耳這個品牌其實是具備非常雄厚的技術背景的,他們在行業里過去推出的產品,我幾乎可以稱之為是款款精品,沒有任何一個湊數的型號、且生命力持久。說實話我應該很少用這樣子的一個結論去形容一個品牌,而比如說鑠耳的獨奏者,在我心裡依然是千元價位調音修養最Top的那幾個產品之一。此外還有他們在3000價位推出的EJ07M圈靜鐵混合單元耳塞,也是同類型產品中的清流。我對這個品牌最為欣賞的地方還是在於他們不論使用什麼樣的單元配置,你往往都可以忘掉單元本身存在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說所謂的動圈味動鐵味,得到一個很完整的、協調的聲音。我其實一直都在向大家灌輸一個概念,那就是消費者應該唯結果論,而不是根據單元配置、甚至是DAC和運放型號等,給這個東西開一個腦放、定一個基調,絕對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對於高水平的品牌而言。包括鑠耳在內的許多具備審美的品牌,都向大家詮釋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好的聲音是殊途同歸的,單元只是一個手段而已,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當我看到鑠耳給我發來S15的詳情頁文案時,我是非常期待這款產品的表現的,因為目前而言,我感覺我已經很久沒有寫過14毫米單元相關的平板耳塞了,上一個讓我很滿意的產品,還是SIVGA的夜鶯。
我認為平板單元是一個可塑性非常強的類型,如果你接觸過平板頭戴式耳機,你就會發現這個單元類型可以做出各種五花八門的音色,換句話說,在我印象中平板振膜它不像用戶們對於動鐵或者動圈或者靜電這樣存在一些刻板認知,我很少見到有用戶說,平板單元就應該是XXXX樣子的調音。目前許多品牌都推出過了非常頂尖的平板單元頭戴,包括Audeze、ZMF、Abyss等等,他們的代表產品往往審美不盡相同。而放眼耳塞行列里,有瑞弦P0這樣子能夠把素質做到頂點的型號,也有類似SIVGA夜鶯這樣子做的比較像一個溫暖動圈的調法。而對於鑠耳這個品牌,他們的短板和優勢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調音辨識度往往不高、但調音修養確實是非常好、足夠紮實,而且對於各種音樂的審美都有很深的理解的,這也導致他們的許多產品都是往五邊形戰士的方向去發展。
S15採用了一顆14.8毫米的平板振膜單元,還配備了一個6毫米的被動濾波模組,從官方透露出的結構圖來看,這是一個放在平板振膜與導管中間的一個形狀類似動圈的獨立模組,屬於鑠耳自研的R-Sonic方案,能夠抑制過量的低頻平衡內部的氣壓,以及能夠起到一個共振的作用,對於低頻的質感與整體的聲音平衡度能夠帶來調整優化。說起來平板單元的低頻部分確實還是一個相對難處理的點,尤其是在隨身產品中,它還需要考慮便攜播放器的驅動能力,目前的平板單元中很少有能做到兼顧足夠的低頻素質以及寬鬆輕感、同時還針對直推用戶友好的型號, S15這方面是做到了的。此外S15還配備了雙物理導管濾波分頻的技術來進一步提升這個方案的分頻精細度與相位表現,當然能夠實現如此高精度的聲學腔體,也多虧合作夥伴黑格科技提供的3D列印技術,讓S15能夠兼顧優秀的做工與精密的聲學腔室。
S15內側接觸皮膚的部分採用了類膚質的工藝,觸感很細膩,外側則是採用了鋁合金精雕的CNC金屬面板和陽極氧化的工藝,至於設計的美醜見仁見智,我個人就不發表太多意見了,S15整體的外觀在我看來還是比較簡潔和低調的。標配線的用料十分紮實,並且標配了三種可換L型彎插。外在方面,我覺得唯一需要吐槽的是它的這個收納盒,雖然材質摸著挺舒服,空間也剛剛好,但是我覺得旋轉型的開盒方式不是很實用,放置跟取出都比較麻煩,尤其是這個盒子所需要旋轉的圈數還挺多的。
說回聲音的部分,我認為S15的聲音素質是非常非常全面的,全面到如果不考慮素質的話其調音非常的「退燒向」。但我還是認為S15它有兩個門檻,第一個是驅動上限的門檻比較高,你可以理解為如果你想要聽到S15素質的全貌,那麼還是需要有一個比較大推力的播放器的。如果是用小尾巴來驅動,也最好是一個千元以上檔位的小尾巴,比如樂彼W2、凱音RU7等兼顧了大功率和框架力量的尾巴。用入門級播放器用來推S15的話,可能反而有一些吃力,比如山靈M3 Ultra這種比較溫潤綿柔類型的機器就不太能夠釋放的開S15的動態潛力與聲場框架。但還是話說回來,現在千元檔的小尾巴已經有非常非常高的驅動水準了,比如說水解2Ti、飛傲KA5等型號,但我認為如果你是一個入門的直推黨,比如喜歡用一些入門的轉接線、入門的藍牙尾巴去推S15的話,它的聲音潛力會被大幅度的浪費。
第二個門檻在於,我認為S15的器樂表現略優於人聲,當然他的人聲是好聽的,但絕對不是那種比較突出中頻、能夠給你一個所謂貼臉感的一個耳塞,如果說是放在線下試聽環節的話,我並不認為S15能夠一下子被所有人get到它好在哪兒。它的優點和缺點都是同一點,那就是它的音色,在我看來略顯板正一點,不是那種很活潑或者說很醇厚的走向、十分的平衡與自然,所以如果你手頭本身的前端音色也相對還原中正的話,可能會形成一個比較無聊的搭配,所以我推薦各位手頭用一個更有因此辨識度的前端去驅動它。
如果非要讓我說一個S15最大的亮點,我認為一個是在於它的聲音可以讓你忘掉它的單元屬性,因為我在收到S15初聽、包括我在展會上聽S15早期的工程機時,我其實並不能夠猜到它的單元是什麼。我乍一聽感覺是動圈的味道,但是好像又比傳統的動圈密度要高上很多,而圓潤的聲音與低頻的肉感又不像是純動鐵產品,而如果是圈鐵的話,它的銜接又過於完美了,同時他也是目前我聽過的所有以平板為主導的耳塞里聲音最自然、音色最流暢,器樂還原度最佳的一副耳塞,素質高而不「秀肌肉」,對信息量的表達十分綿軟內斂。
在細節方面,S15的低頻潛力十分可怕,它能夠讓你感受到許多2K價位耳塞呈現不出來的高級質感,比如說它的低頻是能夠兼顧非常深的深度、與正常的速度感回彈表現的,同時低頻的結像位置非常的有剝離感,足夠的靠下,所有的低頻元素都能夠與中頻人聲的部分有很強的分離感。這一特性也導致如果它在大推力播放器輸出的前提下,具備非常洶湧的低頻,但是整個的下盤聲音依然是純凈無比且寬鬆,這個是我認為往往入門級耳塞不具備的特質,能夠做到做到同樣乾淨的低頻的同時又幾乎鮮有耳塞能夠像S15一樣擁有如此高的動態表現和爆發力,因此,我敢說S15完全可以勝任大編制交響和各類電影原聲。前者自然不用多說,而現代型的ost曲目里有著大量人工合成的極低頻的頻段,低端耳機要麼不能夠很好的把極低頻深度給還原出來、要麼可能會顯得有些發悶與拖沓,但S15是完全能夠駕馭這種曲風的,劃重點,這裡我說的是駕馭。
S15的中高頻密度控制在了一個很甜點的程度上,足夠輕盈和流暢,很適合喜歡聽古典(尤其是室內樂小編制)爵士之類的用戶,畢竟他們往往早就過了單純追求素質的階段,過高的密度且不說對於古典現場錄音的還原是有悖的,還會影響聲音的寬鬆度。S15對於不同類型的音樂理解都很好,而且不是淺嘗的那種,就拿絕大部分用戶都更為關心的人聲部分來說,S15沒有走現在主流市場上比較喜歡的那種可能略薄一點、略亮一點的聲線,從而去迎合一些喜歡聽亞洲系女生或者日系acg的用戶,它在某些方面能夠看到自家獨奏者或者EJ07M上面的影子——也就是聲音較為的平順的同時,對於顆粒感和潤澤度之間取得了一個平衡,能夠讓我隨機播放我的人聲歌單,很少出現那種讓我明顯覺得適應性不夠、想要切歌的情況。
關於聲場我想單獨拎出來說,因為聲場其實就是S15在面對不同的前端搭配時的一個變數,有些東西其實自然是不用我解釋的,比如說小推力播放器下聲音會顯得動態疲軟、下潛不夠之類的情況,那麼我在這裡拿兩個我非常喜歡且認可的大牌播放器來舉例,一款是旗艦參考級播放器SP3000一款則是我個人日常很喜歡拿來聽音樂的SR35。
我敢說S15在SP3000下的聲場放在2K價位,絕對是具備越級表現的,寬度、深度、高度都十分的充沛而且有一定類似動圈那樣子的混響外擴感,但在SR35下,它的結像會變厚、中頻會拉近,聲場寬度依然是夠的,但是沒有那麼的立體、縱深也被明顯壓縮,這也是SR35作為一款小功率播放器在驅動平板單元時的不足。但此時剛好的是,S15在該搭配下的人聲醇厚度非常不錯,很適合拿來聽一些抒情類的歌曲。如果你在S15上追求更極限的聲音素質,那麼我當然是建議你在前端上為它投資的,而對於手頭不具備大推力前端的用戶們我要提醒的點在於,S15在推不開時的聲音,它不是尖銳、也不是會被吃掉低頻或者大幅度失去動態,而變得較為圓潤,偏中下盤一些,同時高頻的稜角會有一點點的強,沒有在充分驅動時那麼的協調,對於流行黨來說,這或許並不是什麼壞事兒,但確實會讓它的硬性競爭力有所下降。
我對於S15的推薦態度很直觀了已經,那就是,只要你手頭具備一個高階的小尾巴、或者輸出功率有一定保證的國磚,我都認為S15是目前兩千檔位最具競爭力的選擇,而且在聲音雜食度與各種曲風的審美理解上都顯現出了更為高級的表現力,甚至在我看來已經有些背刺自家EJ07M的老用戶了。 S15除了填補了鑠耳自家在該價位暫時的空白以外,也是向業界帶來了一種更為有趣的平板單元的玩法,如果你心水平板單元的耳塞同時又擔心買到無聊的成品方案的話,這款S15真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