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讓晨 張家振 上海報道
(2023第九屆歐洲論壇會議現場。受訪者/圖)
「過去20年來,中歐經貿往來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日益提高,貿易額增長近9倍,歐盟對華投資增長近3倍,雙向投資存量資金超過2300億美元。」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在日前舉行的2023第九屆歐洲論壇上表示,中歐關係保持積極向上勢頭,實現了互惠共贏,共同為全球問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本次論壇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歐盟中國貿易協會、歐盟中國商會聯合主辦,主題為「互信與共贏:開創中歐未來20年經濟合作的新機遇」,論壇在布魯塞爾和上海市同時連線舉行。
在歐盟中國貿易協會執行主任宋惠安看來,雖然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但中國經濟比預期表現更好,仍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和歐盟雙方經濟相互依賴,比以往更加需要彼此。」
同時,中國政府近期發布了24項吸引外資的政策措施。「這能夠優化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營商及投資環境,提升他們在中國的投資信心。」宋惠安表示,根據相關機構對在中國的歐盟企業最新調查數據,60%的受訪企業仍覺得中國市場極具投資吸引力。「對這些企業來說,中國市場舉足輕重,因為能提供長期的商業機會,而且中國的中產階級規模在不斷壯大。」
創新多元合作
目前,中歐雙方的合作正在走向多元化。
據了解,中歐已分別定下了碳中和目標,雙方也是油氣資源主要進口方。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有71%的石油和45%的天然氣依賴進口,而歐洲這一數據則分別是91%和53%。如何進一步通過深化合作促進能源轉型,達成「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成為中歐雙方共同關注的話題。
道達爾能源集團主席兼執行長駐歐洲機構高級代表、歐洲事務高級副總理Gabrielle Gauthey在論壇上表示,中歐雙方擁有共同的利益基礎,需要共同努力推進「脫碳」工作。「在中國,像ETS(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這樣的市場還沒有歐洲那麼發達,碳排放配額的定價也不一樣,不過中國在電動車、太陽能板等領域發展很快。而這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大挑戰,兩者之間有合作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委員會日前宣布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對此,Gabrielle Gauthey表示,希望歐盟在實現電動汽車供應鏈多元化的同時,中國企業仍然是主要的供應商。「目前,歐盟和中國間在上述領域已經有很多合作,正在不斷推進。」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首任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也表示,中歐雙方需要多考慮合作多元化方面的問題。「中歐雙方可以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給貿易設置更多的障礙,貿易投資便利化有利於中歐兩國企業,也有助於我們『雙碳』目標的實現。」
對此,上海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中歐校友孔嫚卿表示,特來電已利用中國發行的一些專項債幫助歐洲車企,在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和杭州市等30餘座核心城市,幫他們建立了充電網等設施,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大眾和瑪莎拉蒂等企業的銷量已提升了30%~50%。
據了解,特來電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設施,並正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在我們看來,新能源發電和新能源汽車是天生的一對,新能源電動汽車和充電網絡結合,就是實現2060碳中和的最佳路徑。」
同心邁向共贏
事實上,能源合作只是中歐雙方經貿合作的一部分。如何提升貿易往來便利性,增強互信實現共贏,是中歐經貿合作的目的之一。
「中國仍然對歐洲的商業、投資持開放態度,而且對外國外派人員仍然保持開放。」歐洲企業組織協會(BusinessEurope)副總幹事Luisa Santos表示,歐洲需要理解中國如何感知歐洲,中國也需要了解歐洲如何感知中國。
Luisa Santos進一步表示,中國發展起來後,會讓已經投資和想要去中國投資的歐洲企業等受益。「在這一過程中,重要的是中國也要對歐洲企業開放,並且要創造更多消費機會。我們必須要開放,而且要坦誠,要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希望中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也希望中國更加富有、更加創新,這是我們的期待。」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金融司原司長徐林表示,中國政府已經做出了穩定投資人信心等舉措,以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未來,可能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是中歐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如何進一步地提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問題。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看來,中歐雙方在可持續性金融和金融技術等方面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可持續金融能夠幫助我們充分調動各種各樣的資源實現數字轉型,尤其是能夠應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挑戰。歐盟和中國可以在可持續金融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比如更好地去定義和衡量金融行業、金融服務對於環境的影響等。」
據了解,中國和歐盟已經聯合發布了可持續性金融方面的報告。「這能夠進一步促進中歐雙方對於綠色金融合作的統一理解,進一步在ESG報告方面進行合作,尤其是金融行業的報告採用全球通行的標準。」芮萌表示。
中歐雙方在數據保護、網絡安全和數字主權等方面還有進一步合作的空間。芮萌同時認為:「在充分利用金融技術發展綠色金融方面,歐盟和中國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金融技術可以助力更好地收集環境數據,並且能夠進行追蹤,尤其是一些綠色發展項目,可以更好地提供綠色服務和產品。所以在這兩大領域,歐盟和中國可以共同投資,共同發展更加高效的金融市場,並在跨境交易方面提升透明度。」
(編輯:張家振 校對: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