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老舍,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巨匠,文學大師,兩個人的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都有著獨特的地位,他們原本沒有什麼可比性,更不存在誰的作品價值更高的問題,但提問者既然提出來了,我就來做一些比較分析。
一、年齡的差距,使魯迅和老捨實際上是兩代作家。
魯迅生於1881年,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代作家。他早在1918年,就發表了奠基之作《狂人日記》,蜚聲文壇,開始了文學活動,而在五四文學革命中以他的文學成就自然而然成為新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魯迅病逝於1936年,他的早逝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大損失。
而老捨生於1899年,新舊世紀相交替之年,比魯迅小了將近18歲。20世紀中期,魯迅的《吶喊》等 一系列作品及雜文已經發表出版,在文壇早已取得了輝煌成就時,老舍才剛剛步入文壇。1926年,在英國教書的老舍開始在《小說月報》連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其後三年間又創作了《二馬》等小說,才引起文壇的關注,算是正式步入文壇。1936年,魯迅逝世,而這一年,老舍才開始創作他的長篇代表作《駱駝祥子》,先在《宇宙風》雜誌連載,直到3年後的1939年才正式出版。此時,魯迅已經去世三年之久,無緣見到老舍這部傳世之作。
所以,他們已經算是兩代作家了。
二、兩個人的創作主題有相似,也有不同。
魯迅和老舍相同的一點,其兩人作品的主題都有對「國民性的批判」,有「國民性改造」這一題旨,都有著對「國民性改造」這一主題嚴肅而執著的思考和探索。魯迅的《阿Q正傳》《故鄉》《藥》《祝福》等作品中,給讀者刻畫出了一批麻木、愚昧、落後的農民形象,在當時的年代,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批判指向。魯迅對阿Q、潤土、華老栓、祥林嫂等一類人物的批評,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個「哀」字表明了魯迅對他們遭遇的同情,一個「怒」字表達了魯迅對他們的身上愚昧、麻木、落後、保守等國民劣根性的憤激。
而老舍的《二馬》《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作品,同樣表達了對小市民性格中的因循守舊、敷衍軟弱、妥協等國民弱性批評、批判。比如在長篇小說《二馬》中,對馬則仁身上那種懶惰虛誇,中庸迷信、奴顏卑膝等劣性,描寫得淋漓盡致,批評的毫不留情。
魯迅與老舍兩人的不同之處,一是兩個人描寫對象的不同。魯迅的小說中,主要是對鄉村農民身上的國民弱性的批評、批判,而老舍的作品主要描寫城市小市民,批評和批判的是小市民身上的國民弱性批評和批判。二是兩人的態度不同。魯迅的批評是激烈的,嚴厲的,批判是憤激的。而老舍的批判是溫和的,不像魯迅那麼憤激。正像老舍說的那樣,「我恨壞人,可壞人身上也有好處,我愛好人,可在好人的身上也有缺點。」正是因為這種態度,老舍的批評就顯得溫和與包容,不像魯迅那麼激烈與不容情。在市俗環境中生活的老舍,對市俗更多採取了包容和理解,對一些國民弱性批評的同時也兼包容。
三、做人態度不同,兩人的創作風格也截然不同。
魯迅和老舍兩人的性格不同,導致兩人的作品風格也截然不同。魯迅是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對敵人是怒目而視,對自己人或者國民身上的弱點,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而老舍則是一種達觀寬容的做人態度,包容性極強,因之,同樣是對國民弱性的批評,在兩個人的筆下表現出來的風格就截然不同。
魯迅的作品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風格,筆鋒如刀槍劍戟,文風充滿戰鬥精神。他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是剜瘡割肉,手術刀式的徹底清除,正如他在《吶喊》自序中說的:「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茁壯,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可見魯迅的態度有多嚴厲,表現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同樣的嚴厲。
而老舍則不然,他的的筆鋒更多的是指向那些在一個封閉文化環境中薰陶出來的舊中國市民,抱著陳腐的舊觀念,護著面子,麻木不仁,不思改變這樣的國民形象,他的筆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姑六婆,各種人物人形象都有,其豐富性和生動性,在中國現代作家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他對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國民弱性批評和批判,抱著一種達觀、寬容的態度,更多的是笑罵而非趕盡殺絕,更多是溫和的諷刺和同情,而不是尖銳的批評和抨擊。所以老舍的作品有著他獨特的幽默風格,成為一種獨特的幽默藝術。
魯迅與老舍兩人平生並無交集,但是魯迅曾讀過老舍的作品,據說他對老舍的一些短篇小說評價較高,但對老舍的「幽默」有過非議。而老舍雖然與魯迅沒有過直接的交往,兩個人始終沒有見過面,但老舍卻也曾被人劃歸到「魯迅派」,他對魯迅的作品也有較高的評價,在1938年發表的一篇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中,老舍就不吝讚美之辭,數處說到魯迅知識的淵博、偉大,前無古人等。
魯迅1936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55歲,而老舍,1966年文革期間受辱後投湖自盡,享年僅67歲。兩位中國頂尖作家都因天不假年,在創作力正盛時過早逝世,使其後人未能讀到他們更多的佳作。但他們留下來的作品,都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耀眼的光輝。
兩位相差十幾歲,並非同代的文學大家,文學大師,都是中國現代最優秀的大作家,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藝術成就,在文學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不要用誰的價值更高的這樣的問題來困擾後來者,認真去讀他們的作品,認真去研究他們的作品,才能真正懂得他們作品的藝術價值,思想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