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理論:自己親手做的飯菜更好吃?

2019-12-10     壹創新商學


大概是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嘗試了我人生的第一次烹飪,炒了一盤泥鰍,泥鰍也是我自己去河裡抓來的。那時候還是用的土灶,也沒有很多的調料,更談不上什麼高超的手藝。但是那次,我卻覺得無比美味,破天荒的吃了三碗飯。我獻寶似的跟媽媽說:我炒的這個泥鰍很好吃,但是我媽嘗了之後只是淡淡說了句:有點咸。

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自己精心準備的早餐,自己用心血搭建的玩偶,自己努力完成的一件事情……不管在他人眼中成果如何,但是自己總覺得非常的美好。這個就是雞蛋理論。

什麼是雞蛋理論呢?是指人在目標對象上付出勞動和情感越多,人們越會高估目標對象的價值,越不容易放棄。

就像名著《要塞》里說的那樣:愛不是對象,愛是關係,是你在對象身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所以,一段親密的關係同樣體現了雞蛋理論。



雞蛋理論來源於一家專門生產蛋糕粉企業的一次營銷事件。該企業不斷的改良蛋糕粉的配方,讓用戶非常簡單的就可以烘培出美味的蛋糕,但是市場銷量一直低迷。這時候心理學家歐內斯特就給出建議,將配方中的蛋黃去掉。玩過烘培中的人都知道,去掉蛋黃,想要做出美味的蛋糕無疑增加了難度,但是卻讓客戶體驗到了挑戰的感覺,他們在蛋糕上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心血,讓他們收穫了更多的樂趣。

宜家是將雞蛋理論運用得最直觀最成功的商業案例,當顧客在宜家購買產品,必須自己依照說明書將家具組裝起來,成就感油然而生,也讓顧客記住了宜家這個品牌。

讓用戶參與具體環節,留30%的工作給用戶自己做,這個商品就能在他心中鍍上光環,這件東西是通過我的參與完成的,從而提高商品本身的價值。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mkg8m4BMH2_cNUgSw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