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文地理大觀

2019-08-09     後宮地圖三千

德國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德國人通常來說是智慧、勞且守紀律的人,但也有一個相當大的缺點,就是盲從,正是這種盲從導致了他們在20紀30年代舉國迫隨希特勒,犯下了永難泯滅之罪惡。

人口與語言

德國的主體民族當然是德意志人,占其約800000人口的絕大部分,自古就生活在德意志的大地上。此外德國還有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索布人,以及許多外來人口,主要是二戰後由於德國經濟飛速發展導致勞動力短缺而招來的土耳其、希臘、義大利等外國移民,現在約占總人口的5%。

德國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千米2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不過,由於人口出生率很低,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人口一直呈現負增長,也就是說人口一年比一年少。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估算,在50年後就算加上按現在的速度湧入德國的外國人,德國人口也只能達到約6500萬到7000萬,比現在減少一千多萬,德國人口分布也相當不均勻,在現代化的大城市及工業區,如柏林、法蘭克福、魯爾工業區等地,人口密度非常大,尤其是魯爾區,每平方千米達1000多人,而在北部的草原和沼澤地區、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地帶則人煙稀少。

在德國,人們一般不喜歡住在大城市,而喜歡生活在小城市裡,因此德國的小城市特別多,這些地方兼具城市與鄉村兩者的好處,人口10萬以下的小城鎮里生活著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在德國旅遊時我們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城,綠樹掩映之中一棟棟精緻的兩三層小樓拔地而起,風格各異,鱗次櫛比,令人讚嘆不已。

德國人口的另一個特徵是男女比例失衡,女多於男,現在德國人口中女性約占52%,即每100個人裡面女人比男人多4個,這意味著如果這4個女人不找異國男子為伴,就得獨身

德國人的語言當然是德語,這是一種相當精確而嚴謹的語言,最便表達深刻的哲學思想。德語也有不少方言,其中有兩個大的系列,即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其中高地德語又稱標準德語,是整個德語世界的通用語言,就像中國的普通話一樣。

經濟大國

德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國民生產總值曾長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與日本。德國經濟總的特徵是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部門都很發達。例如農業,德國農業的重點是畜牧業,其畜牧業十分發達,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

對於德國,這是一種合理的結構。因為德國雨水豐沛而日照較少,山地和沼澤多,不利於耕種,卻適於牧草和飼料作物生長,因此種植牧草和飼料,發展畜牧業是發展農業的最佳選擇。此外,種牧草或飼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牧草像毛毯一樣覆蓋著大地,既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又美化了大地。

工業是德國經濟的最強項,德國之所以能成為今日經濟超發達之強大的德國,靠的就是工業。德國的工業門類齊全,且幾乎所有門類都很發達。小者如森林工業,德國近1/3國土為莽莽森林所覆蓋,有許多著名的大森林,因此德國有發達的森林工業,每年生產大量木材。與之相適,德國的膠合板,刨花板、造紙等行業都很發達,產品享譽世界。大者如採礦業與製造業等,就更是德國工業的驕子了。採礦業與製造業是德國工業兩個最大的部門,僱傭了全國幾乎1/3的勞動力。

與歐洲其他幾個發達的大國相比,例如英、法、義大利,德國的礦產資源是比較豐富的,特別是它的煤礦舉世聞名,不過主要是品質不好的褐煤,除煤外,德國還有一些錫、銅、鉛、鋅、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礦產雖然儲量都比較小,但對德國的經濟很重要,因此德國政府總是努力地開採它們儘管有些得不償失,因為進口來得要便宜一些。

製造業是德國經濟的主體,包括汽車製造、機械製造、電器和電子產品的製造等等,德國都屬於世界最發達之列,生產的產品的質量也屬於全世界最好之列。其中汽車製造更是德國的著名產業,是德國工業中銷售額最大的部門,有職工上百萬,大部分產品供出口,許多世界聞名的汽車都是德國製造的,如奔馳汽車,它是德國的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製造的,還有大眾和寶馬等。

機械製造業也是德國製造業的驕子,但與製造汽車的大公司不同,德國機械製造業中近九成的是職工不足300人的中小企業,然而它們技術先進、工藝精湛,在世界上有強大的競爭力,德國的電子工業也很強大,著名的西門子公司就是德國最大的電子集團,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企業之一,還有也很著名的羅伯特一博世公司,以生產高精尖的機械工具聞名於世。德國的化學工業同樣舉世聞名,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之一,巴斯夫、拜耳和漢高都是德國著名的化工企業。德國還有一項工業也值得一說,就是環保產業,德國十分重視環境保護,並以法律的形式將保護環境作為國家目標,全德有上百萬人專門從事環保,德國的環保產品技術也領先世界。

除了上面這些以外,德國的許多其他工業也同樣發達,例如德國是世界船舶製造大國,是歐洲阿麗亞娜火箭的主要生產者之是協和式飛機的重要參與國,有著名的鋼鐵和軍工企業蒂森一克虜伯公司,生產的武器裝備以質量精良著稱,還有蔡斯公司,生產著世界上最好的光學儀器,等等,總之統統是世界一流。

交通超級發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人就以他們特有的效率建立了質量超一流的全國公路網,由於建設質量非常高,那些路許多到現在還暢通無阻。戰後又興建了大量的鐵路、公路等,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高速公路,到現在,德國幾乎無處可建,也無處需建新公路了,所要做的只是維護和完善現有的公路網。在這些公路上行駛著數干萬輛汽車,大約平均兩個德國人就有一輛,絕大部分是小轎車。德國的轎車就像我們的自行車或者摩托車一樣,是家庭必備之物。

德國的火車以準時、方便、舒適、安全著稱,特別是高速列車的間世標誌著鐵路運輸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進入90年代後,火車日益受到德國人的垂青,大家出門稍微遠一點都喜歡既便宜又快捷的火車。德國的航空業同樣十分發達,它的漢莎航空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總部所在地法蘭克福機場是德國最大的機場,它地理上居於歐洲中心,是整個歐洲的空運樞紐。

德國交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聯運十分方便,空中交通與陸路交通的配合可謂巧妙之至。例如在德國的法蘭克福機場,地下就有火車站,有電梯與上面的機場相通,這樣給由飛機換乘火車或由火車換乘飛機的旅客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由於德國有發達的內河水系,便於航行,加之修建了大量運河,在全德國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內河水運網,船隻可以從西部的魯爾不經過大海一直航行到位於東部的首都柏林。德國的河流及運河不僅是客貨運輸的重要航道,還是重要的旅遊線路,在河上常見各式各樣的遊艇載著悠閒的旅客,在水道上悠閒地航行。

政治體制

德國的國家政治體制與我們前面所介紹的幾國相當不同:法國是中央集權的共和制;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德國則實行聯邦制和議會共和制。

在德國,聯邦總統是國家元首,他並非由全國普選產生,而是由聯邦大會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以連任一次。聯邦總統對外代表國家簽署條約、任命駐外大使和接受外國大使遞交國書。總統有權向聯邦議院提名總理人選,經議會選舉後任命。聯邦各部部長、聯邦法官、高級聯邦官員也先由總理建議再由總統任免。總統有權簽署和頒布法律,但須經聯邦總理或有關部長簽署後方能生效。因此,德國的總統雖然有一定權力,但實質上仍像英國的君主,是虛位總統,並不掌據國家最高權力。

在德國掌握國家實際領導權的是總理,不過這種掌握是相對的,遠沒有英國的首相或法國的總統擁有的權力大,德國的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各部部長組成,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總理決定政府的政策方計,各部部長依照方針獨立領導各部之業務,但並沒有義務完全服從總理——這是德國政府的又一特色,聯邦總理雖不受總統的領導,但他有義務經常向總統以書面成口頭報告政府的政策及各部之工作,和平時期軍隊由國防部長掌握,戰時則由總理掌管軍隊,擔任總司令。

德國的立法機構,即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德意志聯邦議院是全體人民的代表機構,由人民每4年選舉一次,聯邦議院的任務是立法、選舉聯邦總理和監督政府。聯邦議院的議員是全民的代表,因此具有無上的權力,聯邦參議院是16個聯邦州的代表機構,參與聯邦的立法與行政,其議員由各州政府成員或其全權代表組成,每州有3至6個席位。

德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頗有特色:德國共有16個州,依照德國的《基本法》,聯邦各州不是如法國或中國的省一樣隸屬於中央,而是本身具有準國家權力的相對獨立的實體。各州有權制定自己的州憲法除外交、國防、貨幣、金融等權歸屬聯邦外,其他方面的立法權都屬於各州。而且,由於各州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因此在德國各州之間法律常有所區別。這並不說明各州的權力真的大到了半獨立狀態,事實上,這種權力受到多方面無形的制約。例如,各州有權制定自己的許多法律,但在制定這些法律時必須考慮到從中央到其他各州等方方面面,且不得違反一些基本的政治制度,例如共和制、民主制、法治和福利社會等,這些都是德國的國家原則,地方是不能有違的。在州下面,還有市、縣、鄉或鎮,根據《基本法》,這些行政單位有權在憲法的範圍內對地方事務獨立自主地作出決定,市長,縣長、鄉長、鎮長等都必須經民主選舉產生。

德國的司法機構是法院,法院有獨立的司法權。司法體制由五部分組即普通法院(包括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行政法院、財政法院,勞工法院,社會福利法院。此外還有特殊的聯邦憲法法院,它負責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情兄,負責裁決聯邦與州之間或聯邦各機構之間的糾紛,是德國的最高法院。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德國就由兩大政黨輪流執政,分別是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k8-emwBvvf6VcSZAm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