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的那片海》播完了。
短短38集,卻好像陪著主角經歷了幾十年。
很欣慰的是,沒爛尾,結局也沒有強行大團圓,該進局子的進局子,該離婚的離婚,開頭的什剎海明明那麼熱鬧,最後年夜飯上回憶往昔的其實只有那麼幾個人,但是卻,不僅沒有物是人非的傷感,反而依然透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
其實從最開始,就能感覺到這部劇非常陽光明亮的基調了。
因為時代背景、主要受眾等原因,年代劇經常是與狗血、苦情聯繫在一起的,但夢海卻完全沒有,主線是主角的成長史,從少年到中年,一路走來,固然有時代變遷、漸行漸遠的失落感,但更多的還是在曲折中前進的踏實感與成就感。
情情愛愛也有,但並不是家長里短苦大仇深的狗血,而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固然有一時的糾結和低沉,但更多的還是朝氣與成長。
看之前我其實也擔心過,老北京的大院子弟會不會離我們太遙遠,甚至,會不會給人以高高在上的不適感,看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擔心純屬多餘。
肖春生出場時就已經是落魄的大院子弟,而他成長的過程,則是團結胡同以及來自各地的普通老百姓的過程,通過下沉來得到升華。
故事開始的時間比較敏感,現在的年輕人對那個年代的想像,往往是壓抑的,苦悶的。
夢海儘可能地淡化了那段歷史及其影響,更注重還原那個年代的理想與希望,以及青春昂揚、飽滿樂觀的精神風貌,現在熱愛躺平和擺爛的年輕人,尤其需要這樣的電子榨菜(雖然追劇時燃起來的那種激情可能也就持續個幾天就散了吧……
但對於時代背景,劇情也還是在所難免的會有涉及,只是,編劇用了「樂景寫哀」的手法,絲毫沒有影響整體基調。
比如肖春生的父親,他是曾在戰場上立功的英雄,卻不僅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反而無辜被牽連,如今生病的他經常記憶錯亂,肖春生便陪他一次次演「劇本殺」,看上去那麼好笑。
不懂歷史的人,可以盡情地笑,而懂得的人,笑完之後卻能品出無限悲涼。
這也是這部劇很絕的一個地方,你是什麼樣的人,就能看到什麼樣的劇情。
比如關於賀紅玲的劇情,我更多的是從性格的相似之處上去理解她,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也深陷其中的糾結,不堅定,自私但又不完全自私,所以便格外痛苦;但也不乏有人完全從愛情的角度去解讀她,覺得她在愛情與麵包之間選擇了後者,是個不配得到同情的壞女人。
比如肖春生最後再度出手幫助葉國華,不明白的人會生氣,會覺得葉國華根本不值得他這麼幫助,但明白的人會看到肖春生前後的變化成長,也會理解肖春生的深謀遠慮的格局。
都可以。
每個觀眾的愛好和閱歷不同,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是雅俗可以共賞,就應該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就像劇中沒有令人不適的整容臉,在舒適自然的濾鏡下,每個演員都形象分明,尤其是女演員,都美得很有特色,劇中的角色,也個性分明,沒有臉譜化。
沒有強行誤會為虐而虐,沒有不可理喻不說人話,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合乎情理、有邏輯支撐,所以仿佛真實存在於平行時空中。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觀眾可以非常自然地融入劇情,看到肖春生與曾經的好兄弟漸行漸遠,誰能不想起自己走散的朋友呢?
同時,大家也能站在每個角色的立場上去面對各種選擇的難題,在這種思考與碰撞中,去理解如何選擇朋友和伴侶、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等等等等。
我真是太恐那種愛說教的劇了,輸出價值觀沒問題,可觀眾不是學生,觀眾是在追劇不是在上課,沒有劇情基礎的輸出只會令人反感,《夢海》這點就很好,三觀很正、也有輸出,但沒有說教的感覺,編劇點到即止,剩下的觀眾自己會悟到。
就像之前說的,這部劇有很多「矛盾之處」,在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我很喜歡它某些方面的「老派」,肖春生的一路成長,細想起來也頗有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英雄落幕之感,也有人跟他說時代變了他那一套已經過時了,可他還是堅持著。
而我們也都知道,他應該堅持,正是因為像他一樣堅持理想主義的人少之又少、越來越少,我們才尤其希望這樣的人能堅持下去。
夢海的價值觀其實很傳統也很正統,很符合老一輩的觀念,但很多從前不愛看年代劇的年輕人也愛看,因為它同時又很有新意,尤其是在女性問題上,沒有生硬的喊口號,卻又完全能讓人感受到編劇的態度。
比如趙小惠,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既傳統又新潮的姑娘,一方面她仿佛「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愛上一個男人就死心塌地、哪怕其他人都不看好,可另一方面,她喜歡打扮得漂漂亮亮、享受周圍人目光的追逐,無論婚前婚後,她都保有獨立人格,絕不把自己當成男人的附屬。
比如葉芳,像是一個來自未來的穿越者,不但有「預言能力」、在很多時候成為了觀眾的嘴替,而且,她的性格和觀念,都更像是當代的獨立女性:因為太過理智而很難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愛情中去;儘管看透了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性格問題,卻依然無法擺脫,選擇丁克不要孩子,是她唯一能做的反抗。
比如肖春生,他講義氣,但卻絕不是古代那種「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的義氣,相反,他尊重女性,自己不審判、也不能接受身邊人審判女性,就算是對自己交情並不深的趙小惠,在發現她被家暴之後也主動提出可以幫她離開渣男,對喜歡的女生,則更是全力鼓勵、支持她的理想。
其實播出之前,我很怕它會是那種交作業表忠心的無聊正劇,看了之後發現,編導是在用心創作文藝作品,而不只是在完成任務。
整部劇確實給人一種非常正的感覺,但卻完全沒有喪失一部好劇應有的趣味性,甚至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文藝感。
比如,非常大膽地留白,很多地方一筆帶過,把想像空間留給觀眾,同時劇情也很緊湊。
比如,劇中主角的名字,雖然有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樸素感,卻又兼顧了詩意——對,我最愛琢磨名字的寓意了(當然,有些不排除是我自己瞎聯繫):
艷秋和春生,一個是九九艷陽天,一個是春風吹又生,這姐弟倆的名字,就充滿了生機。
紅玲是夏天盛開的熾熱花朵,美麗張揚卻不長久,驚艷時光卻經不起風吹雨打,她和肖春生,總讓我想起李煜的那首《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那些說不盡的遺憾,「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大約就是BE美學。
佟曉梅是寒冬中綻放的梅花,最初並不起眼,但越是經歷苦寒才越是知曉其傲骨與芬芳。
從受傷站不起來之後發生的一系列變故,是肖春生的寒冬,冬天來了,春天也就不遠了,走過冬天,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肖春生和佟曉梅,看著挺普通的名字,細想也真的挺絕,春曉夫婦,春眠不覺曉,是那麼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同時,相比零落殘缺才是美、象徵結束的春紅,春曉象徵著開始與希望。
「肖」中有「月」,而肖春生,正是那輪始終不變發著光的月亮。
再比如,幾乎每個人、每段關係都有獨特的意象,無論是鏡頭語言上,還是情感事件上,前後呼應、追求儀式感的「對稱美學」都無處不在:
一切的故事起源於什剎海冰場上,陳宏軍被黑子飛了帽子,而陳宏軍最終果然,沒有保住頭頂的帽子。
當年是葉芳督促陳宏軍參加高考,才讓他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最終又是葉芳送他進去,讓他從巔峰落下,當年葉芳為他準備的眼鏡,也見證了這段關係的起點與終點。
肖春生與佟曉梅,初次相識,是在什剎海,文靜的她先伸出手,張揚的他戴著黑色皮手套,握住了她的手;徹底斬斷賀紅玲的念想,依然是在什剎海,這一次是他主動伸手,牽起佟曉梅的手,回家,依然是黑色皮手套。
在雲南的時候,佟曉梅推著輪椅上的肖春生奔跑;回到北京,是肖春生在冰場上推著佟曉梅前進。
肖春生和賀紅玲,始於什剎海、終於什剎海,當年分手,是肖春生看著她轉身離去;當她回到什剎海試圖挽回肖春生時,是她看著肖春生轉身離去。
當年賀紅玲同肖春生說,年輕時所謂的愛情「只是一種情緒」;後來佟曉梅提起這段感情時,肖春生將原話奉還。
當賀紅玲放棄愛情選擇事業的時候,她將手伸出車外,以為自己得到了自由;可後來她不得不離開文工團、失去事業的時候,她再度將手伸出車外,去感受那始終不曾得到過的風一樣的自由,此時的鏡頭甚至沒有拍她的臉,在這段婚姻中,她已經漸漸開始失去自己。
肖春生最開始幫好兄弟葉國華追賀紅玲時,說答應他的事從不掉鏈子;多年之後,兩人重歸於好,是肖春生再次幫助葉國華,也說了同樣的話。
……
真的太多太多了。
所有的一切,都像女主的那枚書籤一樣,讓人有種「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圓滿感。
即使單純只是看拍攝手法,它也是一部從視覺到心靈上都很令人享受的很美的劇,更何況,還有那麼多正能量的閃光點。
所以一點都不奇怪,短短20天,就CCTV-8、CCTV-1、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連續四輪上星了。
其實我還想說,這部劇的追劇體驗真的很好,讓我感覺它像是一個在愛意中長大的孩子,溫暖又堅定:
首先,演員、編劇和導演都是用了心的,其次,劇組大都是同齡的年輕演員,拍戲時氛圍好,播出時也很會整活兒,跟網友互動很有趣;本身就是大男主劇爆出來的男主肖戰及其粉絲,明白群像優秀才能成就好劇,也有底氣有信心,敢於讓配角上桌,大家和和氣氣一起討論角色和劇情,真的很好——我真的希望每部劇都能這樣。
可惜導演付寧沒能親眼看到它的播出,但他應該也會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