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盤點全球氣候行動進展 中國積極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

2023-12-09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COP28」盤點全球氣候行動進展 中國積極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11月3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28」)在阿聯杜拜開幕。在為期兩周的時間裡,大會將聚焦世界氣候行動峰會、能源轉型、土地利用等八大主題日,並設有技術與創新、包容性、一線社區和金融四個跨領域主題。

在全球氣溫屢創新高、氣候災害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大會首次對《巴黎協定》簽署以來的氣候行動進展進行了「全球盤點」,從而了解全球氣候行動進展,並持續推動各國氣候行動取得進展。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杜拜表示,中國準備在2025年提出到2030年、2035年《巴黎協定》中國自主貢獻的新目標及新舉措。「目前政府提出的目標要落實,關鍵在各個行業、各個企業。只有企業家轉變生產方式,把供應鏈真正綠色化,目標才能實現。」解振華強調。

中國主動參與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從1995年開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每年召開會議,在近30年的時間裡,中國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但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承擔著對環境保護及氣候變化應有的責任。

普華永道的統計顯示,從1995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COP1),到1997 年《京都協定書》簽訂,再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提出長期控制增溫目標,中國一直是國際公約和協定的早期參與者,2020年中國再次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

對於這些變化,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近30年來,中國已從被動遵從國際規則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這反映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還通過產業政策、金融服務等多項手段,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張立鈞說。

比如,在綠色金融方面,伴隨「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以及相關產業發展也進入「快車道」。目前各地除了在標準、氣候信息披露、綠色金融評價、氣候投融資布局等方面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外,各省還設立了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以此探索地區發展路徑。

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餘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居全球首位,其中境內綠色債券市場餘額1.98萬億元,居全球第二。

張立鈞表示,隨著《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及《綠色產業指導目錄》陸續出台,綠色金融及相關產業體系也逐漸形成。

在此背景下,結合我國國情,要實現「雙碳」目標,就要努力推進電力、鋼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產業低碳轉型發展。有市場機構估算,到2050年中國低碳轉型投融資規模(即「轉型金融」)或將達300萬億元。

全球減排承諾

對於全球減排承諾,各國仍需繼續努力。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今年9月8日發布的全球盤點綜合報告,目前全球的減排承諾和努力還遠遠不足以應對氣候危機。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預計升溫幅度為2.4—2.6℃,遠超「控溫在2℃、並努力控溫在1.5℃之內」這一全球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份關於排放數據的報告也加劇了這種緊迫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10%最高收入人口的排放量占近一半(48%),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已開發國家;50%的社會底層人口僅占總排放量的12%。已開發國家需要集體兌現為發展中國家在2025年前每年動員1000億美元作為氣候資金支持,以及將氣候適應資金翻倍的承諾。

其中產品碳足跡作為評價低碳的重要概念之一,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嘗試將碳足跡核算和管理納入政策工具,許多跨國公司也將產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

張立鈞介紹,當前已開發國家對產品碳足跡的評估起步較早,對國際標準制定和資料庫使用方面有更多話語權,碳足跡核算包括產品上下游全過程排放,更有利於實現全生命周期降碳。

相比而言,中國目前缺少開放透明的本土化資料庫,只包括部分生產過程排放的核算方法,導致用戶無法客觀評價數據質量和適用性,難以形成國際互認,在國際競爭中面臨諸多壓力。「基於此,中國應共創開放透明的本土資料庫,以開放、共享、透明、可信的機制,鼓勵企業推動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以及管理。」張立鈞建議。

2022 年 12 月 19 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提出 20 條政策舉措。市場預計,未來中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將不斷釋放。

在張立鈞看來,政府可引導市場及企業發展細分技術領域的碳因子庫及相應數據產品的市場化交易和流通,從而助力碳資產的確權和管理,最終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da0685c16dc9770b9456bc7baa686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