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幸運的假象,和被迫遠大的精英夢

2022-07-01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越努力越幸運的假象,和被迫遠大的精英夢

《投行風雲》

從城市道路到辦公大樓,幾位職場新人在多個機位的跟拍鏡頭中穿插出鏡。螢幕一旁打出他們漂亮的履歷,又用雷達圖給他們的職業能力按專業、團隊、社交、經驗和學習做出判定。

出眾的外貌、頂尖高校的教育背景,配合他們對理想和自我的述說,鏡頭很乖覺地停留在西服套裝和高跟鞋上,用每一根頭髮絲刻畫出「精英感」的自信。

「哎呀,年輕真好。」馬東在觀察室里發出感嘆,也替螢幕前的職場老鳥們說出心聲。

《閃閃發光的你》

《精英的傲慢》的作者麥可·桑德爾在與項飆的對談中,提到被好大學錄取的「人上人」,闡明了這類勵志故事的危險之處:「近幾十年來,中美社會的貧富差距都在加劇。面對這種不平等,如果你簡單地認為,只要有人能夠通過高等教育完成階級躍升就夠了,這就是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那是不對的。」

《閃閃發光的你》的第二季以投行為背景,用常見的精英圖鑑為開場。

國內外頂尖投行對於學歷要求十分嚴苛:在英國以牛津、劍橋和帝國理工為優先,倫敦政經也只能卡在及格線;如果在美國讀書又以進投行為目標,必須提前鎖定藤校。

年輕人們的這場實習經歷,會由馬東、張泉靈和幾位金融相關專業人士全程觀察,並對他們的職場表現做出點評。

《閃閃發光的你

入職第一天和領導打招呼應該守好邊界,少談論私人領域話題;面對領導連環質問時,應該去明確對方想指出的問題而不是陷入「我是不是個廢物」的自我懷疑……

職場老油條們適時提出的「高情商」處理建議,在多個辦公軟體快速切換的螢幕和偶爾跳出來的 deadline 提醒里,輕易還原出了真實職場的緊張與壓抑。

給「別人家的孩子們」製造挫敗感,成為了職場綜藝的獨門收視秘籍。

但即使在工作中頻頻經歷相似的窒息感,普通打工人也很難和精英們產生共情。

金融、法律等高門檻的行業背景中,這些身為同齡人中佼佼者的素人嘉賓,既給職場綜藝帶去了光鮮的外殼,也將它們框定在「不接地氣」的尷尬評價里。

近幾年所有職場綜藝中,《令人心動的 offer》第二季的丁輝,一個人就貢獻出了遠超其他參與者的話題性。

《令人心動的 offer》

二本學歷裸辭考研他以近30歲的年齡和其他名校應屆生競爭一個實習律師的崗位學歷歧視和年齡歧視在節目中並沒有被粉飾律所合伙人從簡歷環節開始就對他毫不留情

人們對他的關注和惋惜,很大一部分來自對自我的懷疑:晚幾年發力的人生,還有沒有突圍而出的機會?

「就像蜂鳥瘋狂地揮動的翅膀,只是為了在空中停留,你不能有哪怕一秒的放鬆,不然你就掉下去了,你不能出局,不管勝利的幾率有多低。」項飆用「蜂鳥」的意象,來形容年輕一代正在經歷的焦慮。

對於以丁輝為代表的多數人而言,在高考中沒有進入頂尖學府,就已經在第一輪的精英篩選中被淘汰。

這種以個人優勢和成就為依據去分配財富和社會地位的機制,被稱為「優績主義(meritocracy)」。

最早由英國社會學家麥可·楊在 1958 年創造出來時,它被作為貶義詞使用;但在之後的幾十年內,「優績主義」不僅越來越多地被用於褒義,成為幾代人持續奮鬥的目標,也主導著多個國家的社會價值體系。

《天才槍手》

在這種定義下,成為一名精英有著相當清晰的路徑。

高考是相對公平的選拔機制,這一點是大眾間的共識;但這種公平無法滲透到全部的教育過程里——

桑德爾指出:「在美國,不只常春藤,位列前一百多名的大學裡,72% 的學生來自收入水平前四分之一的家庭,只有 3% 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儘管任何人都可以參加考試、申請大學,但實際上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在高等教育中占多數。我了解到中國的情況也類似,頂尖大學中來自農村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學生占少數。」

在機會平等的表象之下,優績主義下的成功者會認為自身所得是全憑自身的努力得來,贏家贏得體面且理所應當;而未取得同樣成就的人就成為社會中的失敗者,不光屈辱,而且罪有應得。

這種病態的對立和評價標準,被桑德爾稱為「優績主義的暴政」。

美國的工薪階層已經對精英產生反感,這也是 2020 年特朗普會在大選中獲得勝利的關鍵原因。結合桑德爾的觀點去理解,這股對精英階層的反感便不能粗暴地形容為反智主義。

《不要抬頭》

與美國相似的是,國內部分群體曾試圖用網絡上的「高分低能」和「讀書無用論」的例子向「唯讀書論」做出階段性的反抗,但顯然成效不大。

優績主義在中國依然是個人和家族奮鬥的標杆:「雞娃」內卷正成為家長們難以逃避的潮流,是獲得階層躍遷或確保不下滑的路徑;從學區房到藤校,他們儘可能地讓自己的孩子與「平庸者」劃清界限。

時代證明了「高分低能」的論據並不可靠,因為網絡上的一切都向我們展示,精英們已經經歷了更完善的進化:他們家庭環境優越、智力超群,此外還擁有出眾的外貌,在藝術體育等領域都能獲得成就,理所當然享有毫無短板的人生。

他們中的一部分和職場綜藝里的素人嘉賓產生了重影,也解釋了同類綜藝難以在社會喚起廣泛共鳴的原因。

職場綜藝展現給普通人的奮鬥天花板相當明確,覺醒和努力只能讓你成為在節目中途被淘汰的丁輝。

《令人心動的 offer

況且他還擁有不錯的研究生文憑:在幾百萬考研大軍中只錄取不到 2000 人的華東政法大學,在常人眼中已經算是「逆襲」的範本——

但在律所合伙人的眼裡,他連第一輪簡歷關都過不去。

丹尼爾·馬爾科維茨在《優績主義的陷阱》一書中提到,這種體系造成的不平等不光使底層和中產階級都變得更糟,那些從中受益的人也深受其害。

超過60% 的高收入人士每周工作大約 50 小時;約 30% 的人超過 60 小時,剩餘 10% 的人則每周工作高達 80 小時。

《閃閃發光的你》的第一期,實習生們工作第一天就需要更新幾百頁的項目招股書,集體加班到凌晨一點半。

《閃閃發光的你

這場與他人競爭、也與自己競爭的馬拉松式的惡性競賽,不該被總結為「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這一句雞湯式的激勵。

針對個人成功的定義標準日益狹窄和單一化,不朝著社會主流方向去努力是可恥的:「如果你想當一個詩人,住在偏遠的地方,你也可以有不錯的生活。但這會被認為是一種虛度。你的父母和親戚會說你怎麼這麼懶,為什麼不努力工作,去北京掙大錢?你反倒在寫詩?」

夢想必須遠大,儘管它們只能提供同質化的生活意義。

在前面提到的那場對談中,項飆指出:「你要知道,你的夢並不真正地屬於你自己,它只是霸權在你腦海中的投影。做白日夢的時候,你其實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霸權的俘虜。」

越努力越幸運是一種假象,幸運果實的評判標準不在任何一個人的手裡。

撰稿 - 豬猛猛

編輯 - 殺手

- 今日話題 -

你有沒有不遠大的夢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d0fafa0bc950df67e1dcd43d5696f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