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神童16歲讀博士,12年後現狀引熱議:「現在卡里只剩幾千塊」

2023-09-28   精讀君

原標題:昔日神童16歲讀博士,12年後現狀引熱議:「現在卡里只剩幾千塊」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632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48個詞條,歡迎查詢使用

1

王國維曾說:「天才者,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

正因為「天才」的稀缺性,我們才更加關注。

張炘煬,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10歲上本科,16歲讀博的「超級神童」曾一度活躍在媒體的報道里。

但多年過後,本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他,如今卻因為「8年讀完博士,目前無固定工作,卡里只剩幾千元」再次被人們所熱議。

而這一切,又要從他的一開始說起。

1995年,張炘煬在遼寧省盤山縣出生。

成長過程中,他表現出來的天賦讓父母很欣慰。

2歲半的時候,他三個月的時間就學會了一千多個漢字;3歲時,就可以自己讀報紙。

他的父親出身寒門,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拿不出學費,便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張炘煬是36歲的父親迎來的第一個孩子,對他非常重視,自然將自己的遺憾和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看到兒子如此聰慧,便更加全心全力教育張炘煬。

張炘煬5歲時,就被父親托朋友送進小學讀書。

張炘煬一入學就跳到了二年級,期間跳級迅速,不到一年,就轉升六年級。

短短兩年,張炘煬就完成了小學的學業,這更讓父親下定決心,幫孩子儘快完成學業。

他期盼兒子可以延續他的夢想,就讀名校,成名師。

2

為了給兒子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父母幾乎不看電視,甚至從不招待客人。

有一次,他的母親在家看電視,怕打擾兒子,調了靜音。

父親下班回家看到打開的電視,立馬向前將電視關掉,對妻子說:

「只要孩子在家,就不能看電視,無聲的也不可以。」

就這樣,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張炘煬的求學之路,一路通暢無阻。

7歲讀初中,兩年後轉到高中讀高三。

2005年,10歲的他便參加高考,也因為是年齡最小的考生,便受到了廣大媒體的關注。

高考結束,記者早早等在考場門口,採訪張炘煬考得怎麼樣?

張炘煬自信地說:「考得不好,但是去個二本學校沒有問題!」

最終,張炘煬以500多分的成績被天津一所高校錄取。

期間,有人擔心張炘煬年齡太小不能適應大學生活,便勸他的父親,讓他多複習兩年再考個更好的學校。

但父親堅持讓他讀大學,他也成為年齡最小的大學生,張炘煬的父母也被其他父母所誇讚,不少人去他們那取經。

一切似乎都朝著父母為兒子規劃的人生道路前進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隱患也漸漸浮現。

3

本科就讀期間,父親和他住一個宿舍,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他就只需要做一件事——學習。

學校本來計劃讓他大四畢業後去德國留學,那邊在神童培養方面更有經驗。

但張炘煬父母拒絕了,讓他大三去考研,到北京發展。

最後他被北京工大錄取,又成了年紀最小的碩士生。

隨著張炘煬考入碩士,進入青春期,父母的包辦引發了他的不滿,在一次衝突後,父親回了老家,張炘煬開始了獨立求學生涯。

3年後張炘煬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那時他還曾經因為逼父母在北京買房而火上熱搜。

一方面,他通過觀察房地產市場,計算北京房價,並在房價最低的時候,強烈要求當時買得起房的父母買北京的房子。

另一方面,他覺得父母是強加夢想於自己,既然是你們要我留在北京,那你們就要在北京給我買房。

他對父母說:

「你們要為我的人生負責,給我在北京買房,要不然我就不參加畢業答辯,不讀博士。」

但他的父親認為當時北京房價正在下跌,花錢買房並不合適,不相信他,便偷偷在北京租房子,哄騙張炘煬是買的。

但如今事實證明,如果那時父母真的在北京買房,現在房價至少翻了5倍,一家人都能留在北京。

張炘煬的讀博之路沒有以往來得那麼順利,他花了整整八年的時間,才取得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張炘煬曾擔任外聘講師。

但面對巨大的身份落差,難免心有不適,就此選擇辭職。

張炘煬說,現在他的銀行卡只剩幾千塊了,可他不願意給人打工,這樣不用看人臉色。

如今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很滿意,偶爾接點項目,父母也會兩三個月給他打一萬塊,但他也拿的心安理得,因為他覺得父母「欠」他一套北京價值千萬的房子。

4

只是多年過後,張炘煬大學期間的老師張躍輝說起他也是深深地惋惜。

他認為,父母的過度干涉讓張炘煬一直無法成長,表面上反抗父母實際上卻一直有所依賴。

「雖說他的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小學老師,但是他們並不懂如何做科研,卻一直亂出主意。」

張炘煬的多次不一樣的機會,都被父母放棄了。

他本可以多複習兩年,考入更好的學校;

他本可以去國外留學深造;

他也本可以讓家庭在房價冰點的時候購入北京房產,坐等升值……

但他的父母卻一一否決了他。

網友的一句話,非常精準地概括了他的成長過程:

「我的父母,相信我是天才神童,卻又認為我只是個孩子,一切要聽他們的安排,卻不知道,他們親手毀掉了一個天才。」

他的父母,既相信他是個天才,又不完全相信。

如今他的生活成為他人眼裡的「擺爛」和「躺平」,不免讓人再次想起「傷仲永」。

想起心理學中關於逃避責任的心理防禦機制。

每個人生下來就有自由的需要,自由意味著有選擇,選擇的背後是承擔選擇所帶來的相應責任。

而當一個人被剝奪了自由,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放棄責任:

「這也不讓我做,那也不讓我做,那好啊,我什麼都不做了,我連選擇的自由都沒了,為什麼還要對人生負責?」

這背後,是很深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