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叫我送他媽媽金鐲子和包包」上熱搜:你沒分寸的樣子,真丑

2023-12-23   精讀君

原標題:「對象叫我送他媽媽金鐲子和包包」上熱搜:你沒分寸的樣子,真丑

1

之前看到一則熱帖,看得讓人氣憤之餘十分唏噓。

題主是一位女生,和對象相處了一段時間,如今兩人準備要結婚了。

題主的對象現階段屬於沒車沒房沒工作,但比這更讓人揪心的是,他多次向題主提出買金鐲子和包包送他母親的事。

一開始,題主天真地以為,對象大概的意思是等到日後有條件的時候再一起買給雙方的父母。

但顯然對象並不是這個意思。

當題主問及為什麼單獨給你媽媽買時,對象只是一味地強調「我媽最辛苦了」。

題主很是納悶地告訴對象自己的媽媽也非常辛苦,並且從小到大也從未給自己的媽媽買過這些東西。

哪怕題主說得如此在理,對象依舊覺得題主不理解他,只是一味地催促題主按他說的做。

帖子曝光後,眾人議論紛紛。

其中網友@小莓簡單生活的高贊評論讓人看破了事件的本質:

「孝心外包?他這麼能共情他媽媽辛苦怎麼不自己給媽媽買?」

是啊,你想孝順,你自己不付出行動,只是催女友給自己母親買貴重物品,這算什麼操作?

難不成做你的女友,還得替你承擔起孝順你母親的職責?而你只需要動動嘴,不需要出錢也不需要出力了?

心理學專家李雪在作品《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

界線,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實在不能贊同更多。

從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到朋友關係、同事關係,身邊太多的人因為界限的模糊,最終導致關係的緊張,甚至惡化。

2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帖子:我媽總是讓我幫親戚的忙,我覺得她太聖母了,該怎麼跟我媽好好溝通?」

題主自從結婚以後,與媽媽的關係就急轉直下,核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媽媽經常讓她幫親戚的忙。

比如,題主媽媽的侄子裝修新房時,她主動通過人脈找了做裝修的人,但到了最後該付款的時候,不靠譜的侄子人間蒸發了,裝修人員只能找題主媽媽要錢,一萬多就這樣沒了。

比如,題主媽媽一次讓題主在居住地多照顧下她的一位堂妹。雖說是堂妹,但十多年都沒有聯繫了,題主工作實在太忙只能無奈婉拒,結果卻被媽媽說「冷血」。

又比如,題主媽媽托題主帶親戚看病,於是題主起了大早,跟單位請了假後,驅車幾十公里接了親戚去醫院。

待安頓好一切後,題主急忙回單位做事。當天的驅車疲憊加上工作壓力,讓題主晚上一到家就睡著了。結果第二天一起來題主便看到了媽媽發來的多條責罵信息,只因為題主媽媽覺得題主沒有安頓好親戚在醫院的用餐,讓親戚自己掏錢了。

每當題主談及這些往事,除了心累,不再有任何其他感受。

雖然題主平日在家裡,題主和爸爸已經和媽媽就這個問題交涉過多次,但始終無果。

長此下去,題主已經不知該如何與媽媽繼續維持平和關係。

哲學家Heraclitus說:「世界的一切次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經歷越多,你越會明白: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任何良好關係的背後,都自帶不為明說卻原則分明的界限。

3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剛開門的大閱覽室中,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這位讀者身旁,來測試他們的反應。

因為被測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所以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走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有異樣的目光看著並說道:「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整整80個人,結果都相同:

「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其實,這就是「心理邊界」,指的是個人所創造的抽象邊界。

通過這個邊界,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許的行為,以及當別人越界的時候,自己該如何回應。

古話說:「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任何關係,一定會保持界限,不給彼此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維護距離感的關鍵在於,既不逾越他人範圍,也不任由他人肆意踐踏自己的範圍。

帶著「界限感」相處,是我們對人際關係最大的尊重。

拿捏好分寸,不逾越他人,也不任由他人踐踏自己,就是人際關係里最適合的距離。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