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昕 林若薇 來源 | 零壹財經專欄
導語
一、數字經濟政策概述
(一)數字賦能,數字經濟為重要支柱產業
(二)「十四五」規劃成為政策出台大方向
二、中央數字經濟政策
(一)《數字中國規劃》和《數字經濟規劃》涵蓋數字化多方面
(二)推進金融業數字化建設,填補國有企業「數字鴻溝」
(三)構建數據安全體系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四)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增強核心競爭力
(五)關注民生,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加速
三、各地方政府信創政策
(一)響應號召,3省份出台10部及以上政策
(二)依據地方優勢,發展數字特色產業
(三)「數字產業」為多數政策第一高頻關鍵詞
1.廣東省
2.江蘇省
3.重慶市
四、總結
導語
2023年2月,國務院發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引起討論熱潮。數字中國建設的目標是以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手段,推動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其中,構建數字經濟體系和數字社會體系是政策措施的重點內容。
隨著數字化轉型進程的加速推進,數字經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20年至2022年是國家安全可控體系推廣最重要的三年,中國IT產業從基礎硬體-基礎軟體-行業應用軟體迎來國產替代潮。「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步入健康發展新階段,要素鏈、產業鏈、價值鏈、制度鏈在相互作用中走向深度耦合。
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3月底,我國中央及各地政府已相繼發布多部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數字政府」、「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數字鄉村」、「數據安全」等關鍵詞成為政策重點。
零壹智庫、數字化講習所通過中央及各地政府網站統計出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的137部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本文並將圍繞上述政策,從數字經濟發展方向、各地數字經濟發展差異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中,「數字產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成為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側重點。
01
數字經濟政策概述
(一)數字賦能,數字經濟為重要支柱產業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為重要推動力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發展之快、輻射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
2016年,我國提出了「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標誌著數字經濟成為我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電子商務、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各級政府對信息技術的加大投入,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逐漸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政府相繼提出與數字經濟創新、協同、融合和安全保障有關的政策,倡導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011年3月,國務院印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其中,數字經濟被列入了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章節中,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推廣信息技術應用、推進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加強數字文化產業的建設等。
「十三五」規劃時期,我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取得積極成效。據《「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回顧「十三五」規劃成就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7.8%,數字經濟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十四五」規劃時期,我國數字經濟逐步轉向深化應用、規範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該規劃提到,在2021-2025年期間,要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並列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及發展措施(表1),重點產業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等。
在這之後,中央政府又相繼出台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政策,為地方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方向。
表1:《「十四五」規劃》中提及的數字經濟重點產業
資料來源:政策文件、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二)「十四五」規劃成為政策出台大方向
數字經濟相關政策大致可分為「十四五」規劃、綜合型政策、三年行動計劃、數字化轉型政策、數字政府政策、數字經濟產業政策、四年行動計劃、數字城市政策、高質量發展政策、人才政策、一年行動計劃、數字基礎設施政策、其他等13個類型。
含有「十四五」規劃詞條的政策數量占比為23.36%,地方政策為響應中央出台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紛紛依據自身優勢和特點,出台本地數字經濟「十四五」規劃,通過發展數字經濟來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地方數字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在專項政策中,綜合型數字經濟政策占比較高,為22.63%,僅次於「十四五」規劃,但其內容與大部分數字經濟「十四五」規劃有共同點,政策範圍廣泛,覆蓋基礎設施、企業數字化轉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等多個領域。
在專項政策中占比數量排第二、第三的政策類型分別是數字化轉型政策和數字政府政策,占比分別為9.49%和7.30%。其中,數字化轉型政策包括國家文化、企業轉型、社會福利等領域,而數字政府政策專指為推進政府數字賦能的相關政策。
數字經濟建設的核心是數字化轉型,各地出台的數字化轉型政策反映了本地區對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視程度。而人才政策、高質量發展政策、數字城市政策和數字經濟產業政策的數量占比在1-6%之間,細分領域政策占比不高。
圖1:2022年1月—2023年3月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類型占比
資料來源:政府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02
中央數字經濟政策
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央政府共出台了9部數字經濟相關政策。其中,國務院出台了4部數字經濟有關政策,重點包括:數字經濟制度完善、數字政府建設、數字安全體系構建等。
銀保監會、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央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別出台了對應領域的數字化發展政策,涉及領域包括:住房公積金、中小企業發展、銀行業保險業轉型、數字鄉村、銀行函證規範化等。
另外,按照政策內容來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和《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涵蓋內容較為全面廣泛,其餘7部政策則分別針對政府治理、鄉村發展、中小企業轉型、社會福利等領域提出數字經濟發展的相應措施。
(一)《數字中國規劃》和《數字經濟規劃》涵蓋數字化多方面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數字經濟規劃》)和《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數字中國規劃》)內容涵蓋較為全面的政策規劃,分別提出了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其中總體目標又分為2025年和2035年兩個時間點。
表2:《數字經濟規劃》和《數字中國規劃》預期目標
資料來源:政府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數字經濟規劃》表示,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與2020年相比提高2.4個百分點,並列出了具體的數字經濟發展主要指標,包括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IPv6活躍用戶數、千兆寬頻用戶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應用普及率、全國網上零售額、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在線政務服務實名用戶規模等指標。
《數字中國規劃》明確表示,數字中國建設將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位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位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數字經濟規劃》則分別對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著力強化數字經濟安全體系和有效拓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八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和措施,並提出了加強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和技能、實施試點示範、強化監測評估等保障措施。
表3:「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主要指標及預期目標
資料來源:政策文件、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二)推進金融業數字化建設,填補國有企業「數字鴻溝」
在金融層面,共出台兩部相關數字政策。一部是財政部在2023年1月出台的《關於加快推進銀行函證規範化、集約化、數字化建設的通知》,其中關於數字化建設的內容有:數字化回函與紙質回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和證明力;銀行函證平台應當堅持安全可控、標準規範、開放兼容的原則,穩步推動銀行函證數字化工作等,進一步推進銀行函證規範化、集約化、數字化,提升審計質量和效率。
另一部則是銀保監會在2022年1月出台的《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總體目標為:到2025年,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具體措施包括戰略規劃與組織流程建設、業務經營管理數字化、數據能力建設、科技能力建設、風險防範、組織保障和監督管理等。
其中在業務經營管理數字化方面,重點強調積極發展產業數字金融、大力推進個人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大力推進個人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化運營服務體系、構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和著力加強數字化風控能力建設。
當前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網際網路金融、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但尚存在監管力度不足、信息安全缺乏保障、轉型覆蓋不全面等問題。
為此,我國政府也相繼出台了有關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設立專項資金和政策扶持;促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升級;完善監管制度,進一步加強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保障金融市場穩定,防範金融風險;加強數據管理,建設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及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培育金融科技人才和企業等。
實際上,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也是國務院政策實施的重點之一。2023年4月,國資委創新局負責人王曉亮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國資委將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加強數位技術攻關,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次系統性部署,是2020年國資委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文件從產品創新數字化、生產運營智能化、用戶服務敏捷化、產業體系生態化等四個方面對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進行戰略部署。
(三)構建數據安全體系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中央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文件中,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多次被提到,9部政策文件中有6部提及「數字安全」,占比為66.67%。「安全」關鍵詞被提及164次,其中,在《國務院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及50次,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及47次,在《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中提及32次。由此可見,構建數據安全體系對數字經濟發展十分重要。
構建一個完善的數據安全體系,可以有效防止信息泄露、數據損毀等問題,保護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為此,中央數字經濟有關政策也提到了許多保障數據安全的措施,以《「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為例,其中提到:增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強化落實網絡安全技術措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的要求,確保重要系統和設施安全有序運行;提升數據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研究完善行業數據安全管理政策;切實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強化數字經濟安全風險綜合研判,防範各類風險疊加可能引發的經濟風險、技術風險和社會穩定問題。
表4:構建數字安全體系的政策措施
資料來源:政府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四)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增強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它們在促進就業、增加人民收入、提高財政收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據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發現,我國1.4億的中小微企業貢獻了超過85%的就業崗位。
而據國家統計局和工信部研究顯示,中小企業與區域經濟增長呈高度正相關性,相關係數超過0.8,中小企業發展活躍的地區恰恰是經濟發達和擇業熱點地區。
但由於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資金不足,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和高素質人才,融資競爭力受限,此外,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也不足,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嚴重,經營發展受阻。
2022年11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加速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從增強企業轉型能力、提升轉型供給水平、加大轉型政策支持等三個方面分別為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方向引導。
在加大轉型政策支持方面,政策明確提出,要發揮地方政府專項資金作用,支持對中小企業轉型帶動作用明顯的「鏈主」企業和轉型成效突出的「鏈星」中小企業。鼓勵金融機構研製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專項產品服務,設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貸款,拓寬中小企業轉型融資渠道。
(五)關注民生,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加速
民生和社會治理同樣是數字化轉型重點關注的領域。數字化轉型可以為民生保障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精準的服務,也能夠提高社會治理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在民生領域,一方面,中央網信辦在2022年1月出台《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其中提到了預期目標和具體措施,部署了數字基礎設施升級、智慧農業創新發展、公共服務效能提升、網絡幫扶拓展深化等八個方面的行動,同時設立了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提升工程等7項重點工程,作為落實上述行動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23年1月出台《關於加快住房公積金數字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包括:建立健全讓數據用起來的機制;編制服務事項基本目錄和實施清單,實現無差別和同標準辦理;強化全鏈條監管,完善全國住房公積金監管服務平台等數字化監管手段等。
在加速社會治理數字賦能方面,「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一網協同」、「接訴即辦」等創新實踐不斷湧現,數位技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支撐作用效果顯著。但目前還存在頂層設計不足、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和數據壁壘依然存在等問題。
2022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全面開創數字政府建設新局面。政策重點強調,要構建協同高效的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體系、數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體系、科學規範的數字政府建設制度規則體系、開放共享的數據資源體系和智能集約的平台支撐體系,以數字政府建設全面引領驅動數字化發展,不斷加強黨對數字政府建設工作的領導。
表5:社會治理和民生領域數字賦能的預期目標
資料來源:政府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03
各地方政府信創政策
根據零壹智庫、數字化講習所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方政府在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間共出台數字經濟相關政策128部,其中各個省份出台政策數量不均,出台10部及10部以上數字經濟相關政策的省份有:廣東省(15部)、江蘇省(12部)、重慶市(10部)。
根據對各地方政策的梳理分析,發現地方政策在響應中央政策發展方向之餘,依據地方優勢,發展側重點稍有差異。
另外,零壹智庫、數字化講習所還發現數字產業、數據/網絡安全、數字化公共/普惠服務等10個關鍵詞在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文件中頻繁被提及,因此,又基於高頻詞對各省份發展方向進行總的梳理分析,並且進一步分析政策出台數量最多的前三省份:廣東省、江蘇省、重慶市的關鍵詞分布。
(一)響應號召,3省份出台10部及以上政策
地方數字經濟相關政策中,廣東省(15部)、江蘇省(12部)、重慶市(10部)位居前三位。這三個省份均為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廣東GDP連續34年在我國省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022年,廣東省GDP總額達到12.91萬億元;江蘇省13城市經濟實力較為強勁,均入圍2022年百強城市,13市GDP全部超過4000億元。重慶則在十強城市中超越廣州上升至第四,2022年GDP總額達到2.91萬億元。
這三個省份出台較多的數字經濟相關說明其對數字經濟的重視程度較高,將數字經濟視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也表明著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具有較大的數字經濟產業規模,擁有快速發展數字經濟的潛力。
但其實在2022年國務院相繼發布《「十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國務院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後,各地方政府均紛紛響應,依據地方優勢和特點,出台了地方數字經濟規劃、數字政府以及數字城市的相關政策文件,足以見各地方政府對數據要素和產業的發展都十分重視。
圖2:2022年1月-2023年3月各地方政府出台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數量(單位:部)
資料來源:政府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二)依據地方優勢,發展數字特色產業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8%。數字經濟在其他產業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數位技術的重要性越發清晰。
在對地方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進行梳理後發現,儘管大方向與中央數字經濟政策相同,但由於各地方資源稟賦優勢不同,在數字經濟發展側重點上更依據自身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基礎、文化和社會環境等差異,採取相應發展方案。
在經濟較為發達、具備經濟發展集群優勢的地區,則依託經濟增長極、都市經濟圈發展數字經濟。例如,廣東省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優勢,積極推廣珠海「明珠惠企」、汕尾「全代辦」等項目落地,推動廣東數據發展聯盟實體化運營建設。浙江省則強調加快培育寧波、嘉興、溫州等信息服務業區域發展新增長極。
在偏遠又地域廣闊的地區,更傾向於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或是支持農牧業數字化轉型。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加速推進支持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和5G網絡建設,積極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貴州省則強調加強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標準化,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在近海區域,強化海洋設施建設則成為發展重點之一。例如,福建省強調加速打造海洋綜合感知網和信息通信網,建設福建「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並設平潭縣基本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台,平潭縣東面與台灣新竹僅距68海里,是祖國大陸距台灣最近的地方。
表6:2022年1月-2023年3月節選地方政府最新數字經濟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政府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三)「數字產業」為多數政策第一高頻關鍵詞
根據零壹智庫、數字化講習所對我國數字經濟政策的梳理髮現,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重點主要包括數據要素、數字產業、數據/網絡安全、數字化公共/普惠服務、數字化轉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數位技術創新、國際合作、數字制度、高質量發展等10個方面。
其中,占比排名前三的關鍵詞分別是數字產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和數字化轉型,占比分別為17.35%、14.04%和13.41%,分別有110部、89部和85部政策文件出現相應關鍵詞3次及以上。
由此可看出,各地方政府對發展數字產業以及為黨政領域、金融、電信、電力、石油、等八大關鍵行業數字賦能的決心,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高效提升和支撐「數字+行業」發展的賦能能力。
除了上述三個高頻關鍵詞之外,其餘的關鍵詞也需要引起重視。「數據/網絡安全」關鍵詞是信息技術發展重點,不論在之前的《中國信創產業政策普查報告(2022)》,或是數字經濟政策關鍵詞統計中,均出現得十分頻繁。
網際網路時代,大數據信息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和財富,數據安全的漏洞會給個人隱私安全、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社會穩定等帶來風險。為此,提升數據安全保障水平,對於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個層面的信息保護等十分關鍵。
另外,數據要素和數字化公共/普惠服務關鍵詞的高頻出現則表明,數據要素在社會領域的運用範圍進一步擴大,而數字制度則為數據要素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再者,數位技術創新的重視進一步表明我國掌握關鍵技術的決心,也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打好堅實基礎,而數字產業的快速發展,也預示著數據要素將成為國際合作的一大方向。
圖3:2022年1月-2023年3月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關鍵詞分布
資料來源:政策文件、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註:政策中出現關鍵詞三次及以上,便計該關鍵詞次數為「1」,依次累計,下同。
1.廣東省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省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間共出台了數字經濟相關政策15部,其中,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數字產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和數字制度,占比分別為15.63%、13.54%和12.50%,分別有15部、13部、12部政策中出現相應關鍵詞三次及三次以上。
其中,排名前兩位的關鍵詞與各地統計數據相同,但排名第三位的關鍵詞為數字化公共/普惠服務,強調要統籌規劃核心基礎數字產品領域公共服務平檯布局,對符合條件的公共服務平台和創新平台建設給予支持。
另外,廣東省中,數位技術創新關鍵詞比各地政策中的排名要高,排名第五,占比為10.42%,有10部政策中出現該關鍵詞三次及三次以上,而國際合作的排名雖然依舊最後,但占比高於各地綜合統計數據中的1.11%,為3.13%。說明廣東省在數字經濟發展重點中,更突出數位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方面的發展提升。
在數位技術創新方面,廣東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聚焦關鍵技術及突出短板,運用「揭榜挂帥」、「賽馬制」等模式激發創新活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市探索通過技術入股、市場化運作等方式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的新模式;加快建設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領域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創新平台。
在國際合作方面,廣東省加大對跨境數據的保護力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創新數據跨境流動管理機制,鼓勵有關試點地區參與數字規則國際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及其他國際合作平台在數字經濟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協同發展。
圖4:2022年1月-2023年3月廣東省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關鍵詞分布
資料來源:政策文件、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2.江蘇省
在江蘇省出台的數字經濟相關政策中,關鍵詞出現頻率位居前三的有:數字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與各地綜合統計結果一致,占比分別為:15.07%、15.07%和13.70%,分別有11部、11部、10部政策中出現相應關鍵詞三次及三次以上,其中數字產業和數字化轉型出現頻率一致,並列第一。
在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方面,江蘇省認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基座」,並提出了到2023年,建成5G基站超20萬個,打造3000項5G優秀應用案例;全省數據中心標準機架規模達60萬架,創建不少於8個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等多個具體的預期目標。
江蘇省宿遷市則鼓勵適度超前建設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依託京東華東雲數據中心豐富數據資源,推進京東雲(宿遷)AI大數據處理中心、宿遷京東物流平行總部等項目建設。
圖5:2022年1月-2023年3月江蘇省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關鍵詞分布
資料來源:政策文件、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3.重慶市
在重慶市出台的2022年相關數字經濟政策中,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數字產業、數據要素和數字化轉型,占比分別為16.39%、13.11%和13.11%,分別有10部、8部和8部政策出現相應關鍵詞三次及三次以上,其中數據要素和數字化轉型關鍵詞出現頻率相同,並列第二。在重慶出台的相關數字經濟政策文件中,大多數為重慶市下設區發布,因此在發展數字產業方面,各具有地方特色。
例如,渝北區側重以仙桃數據谷為核心,以空港新城、臨空消費走廊及三龍片區為多點支撐,集中優勢發展大數據產業,加快重慶國盛數字創意產業園建設,打造西部數字內容產業高地;璧山區提出要依託璧山區總商會駐新加坡商務代表處,強化與新加坡企業深度合作,建強中新(重慶)科技城、中意(中歐)創新產業園;九龍坡區則依據地域特點,強調打造「東三街」數字產業化聚集區和「西三鎮」產業數字化聚集區,促進數字產業一體化發展。
圖6:2022年1月-2023年3月重慶市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關鍵詞分布
資料來源:政策文件、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04
總結
在數字經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的背景下,2022年後,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137部數字經濟相關政策,其中,中央出台9部政策文件,地方政府出台128部政策文件。在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中,數字政府、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社會治理和民生數字賦能、數據安全均為發展重點。
在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中,以廣東省(15部)、江蘇省(12部)、重慶市(10部)出台數量最多,位居前三。另外,根據對各地方政策的梳理分析,發現地方政策發展側重點存在大同小異的特點:大方向與中央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文件發展重點一致,但在地方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方向也存在地域差異。
再者,通過梳理髮現,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重點主要包括10個方面:數據要素、數字產業、數據/網絡安全、數字化公共/普惠服務、數字化轉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數位技術創新、國際合作、數字制度、高質量發展,其中,出現次數占比排名前三的關鍵詞分別是數字產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和數字化轉型。
最後,進一步對出台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基於關鍵詞進行分析,發現「數字產業」關鍵詞出現頻率始終占據前三,但其餘關鍵詞出現頻率排名稍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