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閱讀的三個層次

2023-08-03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黑塞:閱讀的三個層次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閱讀的三個層次

作者|黑塞

「他讀一位哲學家的著作並不是為了相信他的思想、為了接受他的學說,也並不是為了敵視他或者批判他,他閱讀一位作家的作品,並不是為了聽任這位作家向他解釋這個世界。他自己會做出解釋。」

黑塞:幸福不是一個目標——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

讀書的境界——閱讀的三重境界

如果我在下文中將讀書分成了三種類型或者說三個層次的話,那麼,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讀者被分成了這樣三種級別,以至於這個讀者屬於這個級別,那個讀者屬於另一個級別。相反,我的觀點是,我們每個人有時屬於這個群體,有時又屬於那個群體。

1、僅僅做一個接受者

首先是那種單純的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當中的每個人偶爾都會顯得比較單純。這類讀者閱讀一本書就如同一個食客吃掉一種食物,他僅僅是一個接受者,無論是男孩閱讀印第安人的故事,還是女僕閱讀女伯爵的小說,還是大學生閱讀叔本華的著作,這類讀者都能吃飽喝足。

他與書籍之間的關係並不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像馬匹與馬槽,或者像馬匹與馬車夫——書籍在前面引導,讀者在後面跟隨。素材會被客觀地接受,會被認可為事實的情況。但是不僅僅是素材!

還有一些非常有教養的、精細的讀者,尤其是那些喜愛閱讀優美的文學作品的讀者也完全屬於單純的讀者的類型。

這些讀者雖然並不會停留在那些素材上,他們評價一部長篇小說並不會依據其中出現的喪事或者婚事,相反,他們會接受作家本身,他們完全客觀地接受作品的美感,他們共同欣賞著作家的激越震盪,他們完全設身處地地感受他對於世界的看法,毫無保留地吸收作家自己賦予其創作的解釋。

對於淳樸的心靈來說成為素材、環境和情節的東西對於這些優雅的讀者來講就是藝術、就是語言、就是作家的教養、就是他的智慧——他們把這些當做客觀的東西、當做一部文學作品最後的、最高的價值來接受,就像年輕的讀者將卡爾·邁筆下老鐵手的事跡當作真實的價值、當作事實來接受一樣。

在與讀物的關係中,這類單純的讀者完全不是有個性的個體,也不是他自身。他評價一部長篇小說的情節是看它們是否扣人心弦,是否有冒險、香艷、輝煌或者困苦的內容,而對於作家,他評價的依據是以一種最終千篇一律的審美標準來衡量他的創作成果。

這種讀者毫不猶豫地接受,一部作品的目的是並且只是被人如實地、細緻地閱讀,在其內容或者形式方面獲得讚賞。就像一塊麵包被用來食用、一張床被用來睡覺一樣。

羅翔:讀書的四個維度和境界——不讀書當然愚蠢,但因為讀書而滋生出驕傲與傲慢更愚蠢

閱讀究竟有怎樣的意義?——只有閱讀,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有境界的人

2、不只是做一個接受者

但是,人們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當然也包括書籍也可以採取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一旦人順從了他的本性,而不是他所受的教育,那麼他就變成了一個孩子,開始和事物遊戲起來,麵包就變成了可以鑽通隧道的山嶺,床就變成了洞穴、變成了花園、變成了積雪。

第二類讀者就展現出這樣的一份純真和這種遊戲的天賦。這類讀者既不看重一部作品的素材也不欣賞其形式,不把它們看作其唯一的最重要的價值。就像孩子們所知曉的那樣,這類讀者知道,每個事物都可能具有十個或者上百個含義。

這類讀者可能會去注視一位作家或者一位哲學家,看他如何努力地使自己和讀者都相信他對事物的解釋和評價,然後對此微微一笑,把作家表面上的肆意而為和自由僅僅看作強迫和被動。

這類讀者關注作家並不像一匹馬跟在馬車後面,而是像獵人追蹤著它的足跡,一個突然被發現的、投向作家虛假的自由的另一面,也就是作家的被迫和被動的目光能夠比一種高超的技巧和一種文雅的語言藝術的所有魅力都更令他感到欣喜。

卡爾維諾|王汎森:為什麼要讀經典?——與人類偉大的精神對話

張春燕:回到母語的家園——一段從古典詩詞到儒家經典的浩蕩旅程

3、在閱讀中找到自己

在這條道路上再上一個層次我們就找到了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讀者的類型。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們當中沒有人需要始終屬於其中的一個類型,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今天屬於第二類、明天屬於第三類、後天又屬於第一類。

現在說說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層次。

它看起來似乎恰恰是人們通常稱呼「優秀」讀者的那種狀態的對立面。這第三類讀者是非常具有個性的個體,是他本性的充分體現,以至於他完全自由地面對他閱讀的作品。他既不想受到教育、也不希望消遣娛樂,他使用一部書籍無非是把它當作世界上的一件物品,對於他來說,書籍僅僅是出發點和靈感。

對於他來說,他閱讀什麼歸根到底是無所謂的。他讀一位哲學家的著作並不是為了相信他的思想、為了接受他的學說,也並不是為了敵視他或者批判他,他閱讀一位作家的作品,並不是為了聽任這位作家向他解釋這個世界。他自己會做出解釋。

如果人們希望的話,他完全就是個孩子。他和一切事物做遊戲——從一個特定的立場出發,沒有比與一切事物遊戲更富有成果和更有用處的事情了。如果這類讀者在一部書籍里找到了一句優美的名言、一句格言、一條真理,那麼他就會嘗試著首先把它們「翻轉」過來。

他早就知曉,每一個真理的反面也是正確的。他早就知曉,每個精神的立場都是一個極端,與它對應,還存在著另一個同樣正確的極端。當他高度評價聯想的思維時,他就是一個孩子,只不過他還了解其他東西。

人們可以在這種狀態下把《小紅帽》這個童話當作天體演化論、當作哲學、或者當作一部非常香艷的文學作品來閱讀。人們也可以閱讀一個雪茄煙盒上「較深褐色」的標記,玩味那些詞句、字母和相似之處,在內心之中穿越知識、回憶和思維的上百個王國。

但是,有人要打斷我——這還是閱讀嗎?對於這樣的一個讀者來說,荷爾德林的音樂、萊瑙的激情、司湯達的意願、莎士比亞的淵博又在哪裡呢?!

反駁的意見是正確的。第三個層次的讀者已經不再是讀者了。持續的屬於這個層次的人不久之後就什麼都不會閱讀了,因為對於他來說,一條地毯的圖案或者一座破屋的石塊的碼放次序和充滿了秩序井然的字母的最優美的書頁具有相同的價值。唯一適合他的一本書就是具有字母表中字母的一本刊物。

羅艷:遇見閱讀,遇見更好的自己

於是乎,最後一個層次的讀者根本就不再是讀者。他對歌德不屑一顧,他不需要莎士比亞。最後這個層次的讀者根本就不再閱讀了。書籍為了什麼而存在?難道整個世界不就在他的內心之中嗎?

誰長時間地處在這個層次上,誰就不再閱讀任何東西了。但是,沒有人會持久地位於這個層次上。可是,誰根本不了解這個層次,誰就是一個糟糕的、不成熟的讀者。

因為他不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文學作品和所有的哲學也都在他自己身上,即使是最偉大的作家也只會從我們每個人自己本性中所具有的源泉里汲取營養。

來源|新讀寫、守望新教育。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03c31ef439b92e37c4a9355f8c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