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玲:教育,是該好好做「減法」了

2023-10-17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林忠玲:教育,是該好好做「減法」了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該好好做「減法」了

原創|林忠玲

來源|靜夜思享

「雙減」新政,本意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但從實際效果看,似乎有些南轅北轍。造成學業負擔過重成因是多方面的,根子在於成人世界競爭帶來的焦慮情緒不斷發酵膨脹,最終傳導到學生那裡,學生自然成了逃脫不了承受對象。

朱永新:以減法思維,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們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為我們的加法太多

有人說,只要造成學業負擔的社會根源不消除,「減負」就只能是痴人說夢。此種說法未必過於悲觀,也太絕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許無法動搖社會群體已經扭曲的教育價值體系,但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教育良知,少逢迎多建設。

朱永新先生說,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如果每一個教育人都能自覺做好「減法」,也許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暫時的避風港。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令人窒息的教育生態

教育是為人的生命而存在,命都沒了,教育還有什麼意義呢?——朱永新

2023年新冠疫情後,有多少在校學生自殺了?網絡上無法查找到確切的數字。僅從我們周邊了解到的一些零星信息看,這個數字如果統計出來,一定令人觸目驚心。我們姑且不去談論到底有多少孩子選擇了輕生,但很有必要追問:何以那麼多花季少年毅然決然和這個世界作別?

網上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在自殺原因的排列中,學習壓力過重占第一位(45.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

「現在的孩子太脆弱」,這是我們聽到某孩子輕生的消息後,慣常下的結論。固然,被稱之為「玻璃人」的新生代抗打擊能力嚴重缺乏,但是來自於外部的非理性學習壓力、重道理輕感受的陪伴方式以及打擊式為主的教育行為,也是導致一些孩子對世界絕望的罪魁禍首。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最近幾年,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滑,幼兒園已經開始迎來「關停潮」。為什麼三胎政策放開後,仍然還有很多人不願意生孩子?在網上看到有人這樣調侃:教育,是最好的避孕藥。讀來有些哭笑不得,也令人深思。

當「內卷」「雞娃」「焦慮」這些語詞橫行時,我們確實需要警醒:當下的教育到底怎麼了?每年高考結束之後,校園裡出現的「六月飛雪」表明,15的教育,我們竟造就了一群痛恨書本、痛恨學習的人,這是對教育、對社會的最無情「打臉」。

「減」出生命的輕盈 :

教育行走的應有姿態

如果你同時追兩隻野兔,那麼你一隻也捉不到。 ——英國諺語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常識:如果想移植一棵大樹,必須將其枝葉剪除到最少,否則難以成活。

中國道家文化早就提出了「大道至簡」的思想,西方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也提出了「少即是多」的理念,兩者都在說明一個道理:要得過多,會因不堪重負,導致崩潰;極簡思維,反而容易圓滿。

林徽因的侄女林瓔在美國設計越戰紀念碑時,放棄了在地面上增加點什麼的思維,而是採取在地面減少一些東西,向下挖,如同在給大地撕開了一道口子,留下了傷痕。這種用減法思維做出來的設計,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幾年流行的「極簡思維」提出:要通過各種方式 ,減少被各種雜念控制的時間,清理出更多空間來專注做最重要的事情。

在《減法》這本書中,作者認為做「減法」有四條原則:一是思維反轉,用加法前先嘗試用減法;二是拓展,既考慮加法,也考慮減法;三是提煉,把關注點放在人的身上;四是堅持,始終堅持做減法。

循著這四條原則,我們可以檢視一下學校管理的改進策略:過於頻繁、時間超長的會議,是不是應該實行會議次數和時長的「預算制」?形同於機關的科層制管理,是不是應該實行大平層、項目化管理,讓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找到位置?滿天飛的學校理念文化系統,是不是該剔除冗餘的廢話,只留下屬於自己句子?眼花繚亂的課程系統,是不是該整合成跨學科學習的大項目,體現「寧在點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理念?學校管理只做加法,也許能讓你與別人相同,但堅持做減法卻能讓你與眾不同。

無論做加法還是做減法,「人」才是出發點和歸宿。所有教育問題的發生,關鍵在於我們把「人」概念化了。當人的真實需求被遮蔽、被模糊了,教育就容易異化。比如,下課鈴響起,有很多看似敬業的老師喜歡拖課,因為他還有教的任務沒有完成,但學生此時的需要是趕快出教室輕鬆一下。其實這樣的老師是典型的不專業,用拖課做加法,得不償失。《減法》作者認為,做減法要「減至激發出喜悅為止」。

談到減法,盧志文先生說:「食物做減法,帶來清爽 ;事物做減法,帶來清福;人物做減法,帶來清靜。」朱永新先生說,「教育的減法,就是要減掉不必要的知識,減掉不必要的課程」「把教育的減法與生命的意義結合起來思考」。

如何做好教育的「減法」?陶行知先生一百多年提出的「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 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 」,就是最好的教育減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解放即減法。

在《教育的減法》這本書中,朱永新先生從八個維度提出了教育減法的路徑,即目標的減法: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學制的減法:中小學改成10年又如何;內容的減法:這是人工智慧時代;文憑的減法:從文憑社會走向能力社會;觀念的減法:教育的減法是否會降低國家競爭力;父母的減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學校的減法:課前與課後的關係;社會的減法:協同育人,功能不減。

林忠玲:我們需要這樣的校長、老師和學生——人對了,事情就對了

林忠玲:用閱讀滋養生命——做有方向、有營養、有堅守的閱讀

教育「減法」的另一面:

把簡單留給用戶,把複雜留給自己

認知升維,行動降維;遵循常識,可以讓生活更簡單;簡單的留給用戶,複雜的留給自己。——奧卡姆剃刀原理

蘋果手機之所以風靡全球,源於其用自己背後的複雜系統,為用戶提供了最簡單的操作介面。教育的最大用戶是學生。如果教育服務者自身的專業發展總是做減法,帶給學生的教育體驗就會越複雜;反之,如果自身的職業素養越專業、越複雜,帶給學生的教育體驗就越輕鬆。高水平的老師有底氣少布置作業或不布置作業,是因為其自身在不斷做加法。

儘管做好教育的減法,不只是學校、老師單方面的責任,但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自掃門前雪」。就學校場景來說,做好教育的加減法,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做好課程的加減法。在課程價值上,要減少「唯分數」而教的思維,增加「為成長」而教的意識;在課程內容上,要減少簡單的信息提取,增加思維的進階;在課程資源上,減少只是在教材內逗留,增加教材之外的涉獵;在課程實施上,減少過分的分科學習,增加跨學科學習;在課程評價上,減少過於頻繁的考試排名,增加展示性、增值性評價。

二要做好課堂的加減法。在學習目標上,要減少教師立場,減少割裂化的三維目標,增加學生立場,增加素養導向的目標;在學習內容上,要減少過多的記憶、理解、應用的任務,增加適度的分析、評價、創造的任務;在學習方式上,要減少「我來告訴你」「我來提問你」的教為主的模式,增加「我來陪伴你」「我來傾聽你」的學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在學習時間上,要減少拖課、減少完成任務時間模糊的做法,增加每個任務完成的倒計時提示;在學習評價上,要減少指向不明的點贊表揚,增加挑戰性任務完成情況的量規評價。

三要做好評價的加減法。要減少「紙筆考試」,增加「紙筆+情境化游考」,如在小學中低年級推行快樂游考;減少「秋後算帳」式排名、考核,增加及時性反饋、肯定為主的評價,如有些老師推行的「作業不打叉」的嘗試;減少「橫向比較」分出三六九等式的評價,增加縱向看進步增值評價,如推行「讓每個學生都獲獎」的評價改革;減少「單一主體」的主觀臆斷,增加多元主體、同伴激勵,如讓同伴定期對同學寫出「我喜歡你的N個理由」等。

四要做好家校溝通的加減法。在理念上,要減少高高在上、彼此疏離的局面,增加家校雙方彼此互為同盟軍、合伙人、朋友圈的關係;在內容上,減少由基於分數、學生犯錯行為的通報、告狀,增加基於成長、共話未來的溝通;在方式上,減少單純用電話、微信言說,增加面對面的生命在場式傾聽。

當下,來自於以監督、控制為主的權力系統的文山會海、各種檢查評比及名目繁多的進校園活動,讓學校管理者很難有心事靜下來好好思考如何辦學。一些懶政思維的校長很容易把來自上層「非教育」「負教育」甚至「反教育」的東西,不加過濾地扔給教師,造成了很多老師認真備課的時間被擠壓了。面對「負教育」,學校管理不能「入鄉隨俗」,而應該當好「防火牆」、 「變壓器」、「轉換閥」。在「雙減」的今天,教育如果能夠真正慢下來,多一點留白,少一點功利,孩子們的童年便多一分悠閒,少一分焦慮,距離智慧人生也就更近了一步。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ae27a3078944e80f184b0deca9729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