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玲:書香校園六問——校園何以飄書香?

2023-12-26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林忠玲:書香校園六問——校園何以飄書香?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題歌】——

書香校園六問

原創|林忠玲

新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來源|靜夜思享

一所學校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李鎮西:如何理解「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李鎮西老師說,就如同菜香是飯店應有的味道一樣,書香本來就應該是校園裡最不可或缺的味道。如果哪個飯店說自己是菜香飯店,那肯定要貽笑大方。同樣,校園如果冠以書香,也似乎顯得有些滑稽。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有太多的學校根本就沒有書香,也不知道真正的書香如何烹制。新教育把「營造書香校園」作為十大行動之基,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也是對守望教育初心的救贖。

大量的事實表明,烹制校園書香是一樁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事情,既能帶來學生的「成長」又能帶來學生的「成績」。世界經合組織特彆強調,閱讀素養是所有學生當下教育及今後工作、生活中能夠成功所需的一項核心技能。閱讀素養,是學生能夠帶得走的一生有用的東西。

這兩年流行幾句話:得閱讀得語文,得語文得高考,得高考得人生。美國有人甚至提出「得閱讀得世界」。也許這些話語帶有雞湯的味道,但是新高考的命題導向卻提醒我們:如果沒有較高的閱讀素養,在高考的考場上連試卷都讀不下來。新高考的語文卷面的文字量已經達到九千多字,今後其他學科的卷面文字量也將要達到五千多字。

為學生長遠著想也好,為學生當下應試也罷,讓書香回歸校園已經刻不容緩。我覺得每所學校都應該堅守這樣的信念:閱讀是最基礎、最根本、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教育。

在「書香中國」的大背景里,不會有哪個學校、哪個校長公然反對書香校園建設,但在建設的誠意、策略、成效上有明顯的高下之分。有的學校把著力點放在轟轟烈烈搞活動、熱熱鬧鬧走過場上,背離了閱讀需要靜下來、讀進去的初衷;有的學校不重視教師閱讀,只強調學生閱讀,以一群不愛讀書的老師,無法領讀兒童;還有的學校,在指導學生閱讀上沒有科學的招數,書是捧起來了,但只是做提取信息式的「翻書」而已。

烹制校園書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我覺得建設高品質的書香校園,尤其需要在「六問」上有清晰的答案。

一問:書香校園「讀什麼」?

讀好書的前提是不讀壞書。——叔本華

據了解,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高達40萬冊,其中兒童讀物約4萬種。在眾多的讀物中找到值得一讀的書,形成師生和家長精神生命發育的「營養菜譜」,是書香校園建設最基礎的工作。當下學校館藏圖書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數量達標了,但圖書品質不高,師生喜歡讀、最該讀的書並不多。

書的選擇,是讀者的一種人生期許,一種渴望理解和達到的世間永恆。沒有源頭,註定不會走得遠。因此,經典性是選書重要標準。衡量一本書是不是好書,主要看其是否傳遞愛,是否告訴讀者什麼是真善美。

今後,中小學生的閱讀,應該是「1+N+X」的格局。「1」就是學科教材(不只是語文教材),「N」就是和教材配套的整本書(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X」就是新教育推薦的學生基礎閱讀書目。「1」和「N」是保底性的,是精神生命發育的「主食」;「X」是拓展性的,是精神生命發育的「美味佳肴」。

對於教科書和課外書的關係,朱永新先生說過這麼一段話:教科書如同「母乳」。既不愛讀教科書,又不愛讀課外書,必然愚昧無知;既愛讀教科書,又愛讀課外書,發展潛力巨大;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愛讀教科書,只愛讀課外書,考試成績不會理想,但在升學、就業受阻後,完全可能憑濃厚的自學興趣,另謀出路。

去年網上爆紅的湖北農民工吳桂春,之所以能逃過疫情期工廠清退農民工的風潮,是因為他太愛讀書的緣故。莫言沒有讀多少教科書,但童年時期看「閒書」成為他的最大樂趣。世界會為愛閱讀的人留一條生路。

打開搜尋引擎,關於書的榜單很多,且都在標榜自己的權威性。判斷一張書單是不是值得信賴,關鍵看其是不是具有純正的公益屬性,有沒有賣書嫌疑。和利益牽扯在一起的書單,難免不會把讀者帶進溝里去。因此,我們在篩選書目時,還是需要借一雙慧眼,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學校讓老師和學生一起開書單,讓愛讀書的師生自己先買後讀再報銷,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新教育是一個高度重視閱讀的民間公益性教育改革實驗,自2005年起,匯聚了眾多專家學者參與研製「中國人基礎閱讀書目」。迄今為止,新教育已經研製發布了包括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教師、校長、父母在內的十大系列書單,徹底解決了書香校園建設「讀什麼」的選擇性困難問題。據了解,新教育團隊完成十大書系的研製後,正在研發學科閱讀書目和主題化、項目化研究書目。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在評價新教育的書單時說:「雖有遺珠之憾,但絕無魚目混珠 。」只要帶著這個「菜單」按圖索驥、適當增刪,就可以讓師生和好書相遇了。

朱永新:閱讀立校,營造書香校園

蘇霍姆林斯基與「書香校園 」 建設研究

二問:書香校園「在哪讀」?

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

理想的校園應當是一個處處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一所沒有書香氣息的校園,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新教育倡導「學校建在圖書館中,學習發生在圖書館中,學生成長在圖書館中 」,就是希冀整個學校環境看起來都像圖書館。這裡涉及兩個問題:圖書館該如何優化?圖書館之外的校園空間如何變得像圖書館?

當下的學校並不缺少圖書館(室),但缺少讓師生與圖書近距離接觸的理念。有人對理想的圖書館提出了四個標準:一是包容性,無論性別、年齡、身份,都對其開放;二是開放性,無需任何證件、手續,都可以進入看書;三是文化性,提供聯結共享的文化資源、開展文化活動;四是公共性,成為家長、教師、學生、社區居民公共生活的空間。當然這個標準主要針對社會圖書館說的,其實也可以作為學校圖書館的一個參照。

我們的學校圖書館學生能隨時隨地走得進嗎?上百萬、上千萬建起來的圖書館基本上處於閉館的狀態,真的十分可惜。常州湖塘橋小學的奚亞英校長、深圳寶安學校的袁衛星校長都曾做過一件近乎瘋狂的事情: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全部搬到學生的身邊去,讓學生和書「零距離」接觸。他們都算了一筆帳,與其每年用幾個人看住這些書,還不如把幾十萬的人力成本拿來更新圖書。如果書放在學生身邊少掉了,那是學校的德育工作出了問題。他們相信,書是有能量的,那麼多的書放在學生的身邊,哪怕只是天天看一眼,也能吻醒學生生命的善根。

隨著在校園四處分配資源理論的興起,實體圖書館會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會被取消,校園四處應該有很多閱讀的地方。班級圖書角是學生極為喜歡的「微型圖書館」。好的圖書角應該書目精心篩選,質量高;核心學科老師有推薦書目,類別齊全;生均數量不少10冊,且不斷更新;有規範的借閱公約與學生閱讀記錄;書櫃有獨特的名字;外觀整潔,布局合理,管理上有創意。當然,在走廊上、樓梯口等區域,都可以因地制宜設置微型化、主題式的小書架,創設觸手可及的閱讀小空間。

在學校的閱讀環境建設上,我們還要善於把經典名著中的那些生動的畫面,呈現在孩子生活的校園裡,以此喚醒更多孩子的好奇之心,吸引他們走進經典,回味經典。比如,師生共讀過《草房子》後,可以建一座草房子;讀過《夏洛的網》,可以在走廊拐角處織一張網;讀過《窗邊的小豆豆》,可以在校園某個角落用報廢的公共汽車造一座「巴學園」。那些與經典相關的閱讀小場景出現在校園裡,學校的文化品質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檔次。

林忠玲:他把學校建在圖書館中

讓讀寫喚醒師生成長的力量——旺蒼教育深耕閱讀營造書香校園紀實

三問:書香校園「如何讀」?

讀者是培養出來的,不是天生的。—— 兒童閱讀專家艾登·錢伯斯

校園閱讀與社會閱讀、家庭閱讀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只是提倡「讀了再說」,而是要通過課程建設,帶給兒童走進整本書的策略,給兒童一架向上攀登的梯或一根支撐的拐杖。否則,兒童的閱讀會長期停留於翻翻書、記住情節等信息提取式的基礎性閱讀。

閱讀有一個重要的功用——促進思維發展。布魯納認知理論模型認為,記憶、理解 、應用屬於初級認知,分析、評價、創造屬於高級認知。校園閱讀,不僅要讓學生「讀了什麼」,而且還要引領學生「懂了什麼」「想了什麼」。舉個例子,讀《鳥的天堂》這篇文章,背誦文章,摘抄好詞好句,是記憶;想想「鳥的天堂」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什麼,是理解;仿照文中「鳥的描寫」寫一段關於某動物的話,是應用;討論《鳥的天堂》這篇文章的主角是鳥還是榕樹,是分析;說說《鳥的天堂》這篇文章為什麼會成為經典名篇,是評價;為《鳥的天堂》一文寫一篇推薦信,是創造。

閱讀是有策略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預測、圖像化、找重點、聯結、提問、推測、轉化、監控。這些策略不是乾巴巴地教給學生,而是要藉助晨誦課程、整本書閱讀閱讀課程、讀寫繪課程、學科閱讀課程、主題閱讀課程,在真實的閱讀實踐中逐漸掌握。

新教育的晨誦課程是一門將閱讀融入到師生日常生活的相對成熟的課程。這門課程堅持每天早晨花5-10分鐘的時間,用朗誦詩歌開啟一天的學習。可以想像,從幼兒園到高中生活結束,孩子們在近3000個清晨,在音樂、美術營造的意境中,通過誦讀經典的詩歌,在日積月累中積累人文底蘊,可以達成怎樣的生命豐盈,創造出何等幸福、明亮的精神狀態。

整本書閱讀課程開發,是近年來的熱點,不少老師也相繼研發出了好書推薦課、閱讀欣賞課、讀書彙報課、讀寫結合課等基本課型。無論何種課型,都應該著力讓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形成複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鑑、創意能力。在一所學校,讓每個老師都去開發若干本書的整本書課程很不現實。我們完全可以藉助團隊的力量,採取「每人做一道菜,拼成一桌餐」的方式,組織教師人人為一本代言,形成豐富的整本書課程體系。

學科閱讀課程的開發最難,因為只要提起閱讀課程的研發,有不少人誤以為這是語文老師的事。固然,晨誦閱讀課程、讀寫繪課程和主題閱讀課程主要由語言學科的老師組織實施,但學科閱讀課程就應當是各學科的老師根據各自學科的特點參與開發。學科課程的價值在於激發學生學科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幫助學生尋找人生榜樣,藉助閱讀積累豐富的學科背景知識 ,實現學科學習的深入有效,實現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彼此融合。研發學科閱讀課程, 一要提供學科閱讀的「專業地圖」,也是找到學科應讀的書;二要所有科任老師成為真正的「領讀者」;三要課堂作為主陣地,同步閱讀釋放知識的魅力;四要創新課程樣態,設立「小小百家講壇」「主題沙龍」「課題研究」「選課走班」等多種形式。

學校該如何培養終身閱讀者?——中小學校長眼中的書香校園建設

林忠玲 :校園何以飄書香?

四問:書香校園「何時讀」?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很多人不讀書的理由就是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其實只是缺乏閱讀習慣的藉口。如果把閱讀視為和每天吃飯一樣重要,就一定能夠找到做這件事的時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放在以「緊急不緊急」和「重要不重要」構成的坐標中。緊急又重要的事情,一定有時間;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一定沒時間。因此,有沒有時間就看將閱讀置於哪個象限中。

學生之所以覺得沒時間閱讀,是因為作業太多。有相當多的人仍然迷信只要題目做得多,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績。必要的刻意練習固然重要,但面對新高考反刷題、反套路的命題導向,大量無效的重複練習是到了該叫停的時候了。

新教育倡導通過「晨誦、午讀、暮省」的方式,讓學生愛上閱讀,為其留足迷戀書的時間。每天清晨,花5-10分鐘,讀一首詩進校園、讀一首詩進教室,開啟一天黎明;每天中午,實行30分鐘左右的午間靜讀,讓所有孩子參與整本書共讀,靜享一段午讀時光;每天晚上,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梳理、思考與反省一天的學習生活,完成心靈的自我對話。

此外,每周專設一節閱讀課、每月一次讀書分享活動、每學期用一周時間組織讀書節等,閱讀的時間就在整合中擠出來了。

不少教師也常說沒時間讀書,但似乎扒手機的時間還是有的。據統計,過去一年裡人均每天網際網路接觸時長為66.05分鐘。在以微信為代表的網絡媒體盛行的時代,教師要學會屏蔽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信息,為專業閱讀留一點時間,給心靈寧靜留一點空間。

隨著網絡閱讀、電子書閱讀方式的普及,書香校園建設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人工智慧正在幫助師生實現更有效的閱讀。如查找資料性質的閱讀,將變得更加快捷、準確;網絡聽書、虛擬現實等技術,正在創造全新的閱讀體驗。近幾年成年人紙質讀物的閱讀量、閱讀時長都有所下降,而數字閱讀的時長則有所上升。我們需要思考如何用碎片化的時間,在網絡世界裡進行系統化的閱讀?

朱雪晴:把每一間教室都建成圖書館

一所真正在做教育的小學——致敬美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親手把它創造出來

五問:書香校園「誰來讀」?

童年的閱讀為人的一生奠基,為人的精神打底色。——朱永新

在校園這個場域,最該讀書的有四種人:兒童、教師、校長和父母。書香校園建設中,教師、校長和父母充當的是兒童領讀者的角色。14周歲前,是兒童閱讀的黃金期,特別需要成人的陪伴。親子共讀、教師領讀,能夠為成人與孩子的溝通提供更有價值的話題,能夠更好地構建成人與孩子之間的優質關係,也能夠實現彼此的共同成長。兒童如何與文本交流,是需要由有經驗、成熟的閱讀者把他們理解的文本並從中獲得興趣的方式告訴兒童,讓兒童獲得深層次閱讀的樂趣。

我認為,一所學校的書香氣息取決於校長對閱讀的重視程度。新教育認為,校長理應是書生,校長的閱度就是學校的高度,校長的書櫃里裝著學校的未來。判斷一個校長能不能辦好一所學校,只要看看他身後的書櫃里裝著什麼,他最近正在看什麼書。校長的專業閱讀之門應該從人文與哲學、美學與藝術、教育與科學、文化與管理四個維度打開。只有校長真正讀起來了,他才不會迷失在功利化、世俗化的世界裡,他才不會永遠沉湎於學校的事務怪圈,在技術操作、規章制約、任務完成中喪失自我。

教師是一個人童年時期的人生鏡像。領讀兒童,教師要先領讀自己。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讀書就是救自己。愛閱讀的教師面容似乎更加耐看,讀書能讓教師學會在困境中保持必要的優雅,不至於在教室里對著孩子破口大罵。有人說,你不翻書,生活就會對你翻臉。我以為教師的閱讀貴在有方向——在萬千書海中,找到自己的閱讀地圖;貴在有營養——在連滾帶爬地讀、絞盡腦汁地想、挖空心思地用中,把別人的書讀成自己書;貴在有堅守——每天堅持讀一點,積窪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河。特別提倡通過組建讀書共同體,讓擁有不同個性、不同知識背景、不同生活經驗的成員彼此連接,在共讀產生共鳴,彼此成全,找到精神的同路人,做不「孤讀」的閱讀。讀書如同去看風景一樣,只有經歷了不尋常的路,才會領略到無限風光。如果教師閱讀在舒適呆得太久,很可能會作繭自縛,喪失競爭力。台灣著名出版人高希均說:「自己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

家庭是人生永遠離不開的一個場所,是人生最重要、最溫馨的一個港灣。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中播下的。營造書香校園,迫切需要父母們捲入其中,和學校一起創造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奇蹟。真正負責任的父母,不只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掙錢上,而是想方設法擠出時間陪孩子讀書,騰出柜子給孩子裝書,養成習慣陪孩子堅持。我們需要告訴父母們,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在書房。無數事實表明,童書曾經改變過許多錯過了閱讀關鍵期的成年人,藉助童書,父母的童年被喚醒,並與孩子的童年發生共鳴,找到家庭教育的密碼。

朱雪晴:你,就是夏洛 ——以《夏洛的網》為例淺談師生共讀

讀什麼,怎麼讀,誰來導讀?新教育教師讀書會的第一本書來啦!——新教育教師讀書會相關諮詢問答

六問:書香校園「如何評」?

談書籍的時刻,應當成為師生精神交流最燦爛的時刻。——蘇霍姆林斯基

閱讀是一件很隨性、很個性的事,讀得如何往往在當下秤稱不得、斗量不得。但可以肯定的是,讀進去的東西一定會在今後的日子裡,漸漸「化」為精神的骨骼和血液。

書香校園的評價系統應該儘量淡化選拔與淘汰功能,強化激勵與改進功能,不要試圖通過書面測試的手段,把師生分成三六九等。我特別反對讓師生帶著寫讀後感的任務去讀書,那樣就如同是帶著鐐銬的舞蹈。

點贊可以怡情。實行成果展示式評價,把師生「哄」上閱讀之路,應該是書香校園評價的最基本的手段。展示式評價一般以班級、學校為單位,組織「小書蟲PK賽」「我的手抄報」「我的拉拉書」「閱讀小明星評比」「閱讀嘉年華」「閱讀銀行積分」「閱讀金銀銅卡發放」「閱讀讀打卡」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師生在「看得見的成長」中,體驗到閱讀帶來的愉悅。

在這裡,我想特別推薦幾種展評式的閱讀活動:

「演」書。將閱讀與戲劇相連接,把書籍演出來。在共讀一本經典之後,以學期為單位排練生命敘事劇,讓所有學生融入其中。戲劇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如情景劇、滑稽小品、經典對白、詩詞吟誦、集體舞、歌伴舞等。還可以組織最喜歡的書中人物扮演巡遊活動。

「畫」書。讓學生畫名著插圖、畫古詩意境、畫美文場景、畫經典故事情節、畫思維導圖等;組織插圖大賽、創意書籤設計、小繪本創作、最喜歡的圖書人物卡通大賽等,將美術教育活動和讀書活動融合在一起,滿足學生閱讀之後的創作慾望。

林忠玲:用閱讀滋養生命——做有方向、有營養、有堅守的閱讀

【特稿】搭建精神天梯,領略星空之美——2021年新教育實驗《蘭州宣言》、年度特別支持公益計劃項目《榮譽名單》

教師應是最好的領讀者——閱讀的力量:閱讀,新教育一直在行動

「說」書。組織「我為一本書代言」、聊書會、故事會、小小百家講壇、名著爭霸賽、主題朗誦會、閃亮小主播、詩詞大會等,讓師生、父母用聲音的藝術把所讀的書表達出來。

「寫」書。成立師生文學社、讀寫班,設計閱讀小報,為好書寫推薦語,仿寫續寫名著名篇,編撰「我的成長書」,出版師生個人作品文集等,實現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共生。

「做」書。開展「手指上的閱讀」,將閱讀與美工結合起來,讓學生把讀過的經典作品中的印象深刻的場景,用各種材材料複製出來 。如讀完《小王子》後,指導學生用卡紙、皺紋紙、稻草、蛋殼、田螺、毛線、布條等,創造出各自心中的「小王子」的形象。

「觀」書。這裡的「觀」主要指電影閱讀。以經典電影為媒介,將「直觀性」的觀影與「抽象性」的閱讀有機結合,研製融「讀、賞、寫、畫、演」為一體的直抵兒童心靈的綜合性課程,從而引導學生熱愛閱讀、關注生活,進而引領兒童的精神成長。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我們還應該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評價技術,建設數據化跟蹤評價平台,圍繞閱讀資源、閱讀文化、閱讀課程、跟蹤評價工具、閱讀活動及長效化機制等,多角度、系統化進行數據記載、分析,實現學生閱讀興趣激發、閱讀情況跟蹤評價可視化等功能,提供閱讀文字量、閱讀傾向、閱讀效果等方面「體檢報告」,便於各閱讀群體、個體及時調整閱讀行為,為書香校園推進提供精準數據參考。

書香是校園最本來的味道,但是功利化的浮躁之氣,讓校園的書香變了味。讓書香回歸校園,是教育的良心和責任。從建設書香校園起步,我們會觸摸到教育理想的溫度,會創造更美好的教育世界。

特別關注|與人類崇高的精神對話,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新教育教師讀書會正式啟動啦!

朱永新:閱讀搭建精神的天梯——我們一直在行動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1e678d028cdbbe37b9ff233a6c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