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大約在冬季》,能否打動00後的年輕人?

2019-11-15     貓影文娛

作者 | 珊迪

編輯 | 貓叔

「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珍惜自己

沒有我的歲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

你問我何時歸故里,我也輕聲地問自己

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

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20世紀80年代末,齊秦的這首《大約在冬季》唱出對當時女友王祖賢的情意與思念,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個冬天,饒雪漫2018年出版的作品《大約在冬季》的同名電影將於明日(11月15日)上映。

影片《大約在冬季》請到了齊秦客串,曾經的書模馬思純為主演,這樣的搭配不禁讓許多網友感慨「饒雪漫是左手追星右手造星的贏家」。

跨越30多年,《大約在冬季》依舊能唱響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青春疼痛文學」教母饒雪漫的改編作品還能受到熱烈追捧嗎?

「青春疼痛」追星:「齊秦是我偶像,我要給我偶像拍部電影」

1992年,17歲的饒雪漫在家鄉四川自貢熱烈地喜歡著偶像齊秦,甚至為去看齊秦的演唱會,而逃掉期末考試。

她還給齊秦寫了一封信,託人送了過去,沒想到居然收到了齊秦回贈的禮物。

後來,饒雪漫與齊秦在工作中熟識、合作,為其新歌作詞,並促成了《大約在冬季》這個經典歌曲IP影視化。

2015年,齊秦在光線影業遇到了作家饒雪漫,與她商議如何將那首經典歌曲《大約在冬季》影視化,一首歌擴充為一部電影讓兩人有些無處著手,直到2017年饒雪漫以這首歌為靈感,創作了同名小說,就這樣為偶像寫了一本書。「把一首單純的歌,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僅用了1個月的時間。

2018年《大約在冬季》出版,打動了包括馬思純、林心如等在內的一眾明星,更是看哭了偶像齊秦,在新書首發現場,他講到「我覺得就是那種筆觸,將筆下的人物變得鮮活起來。那種對於情感非常細微的描述,真的讓我非常感動。」

不僅如此,齊秦還為這本書作序「人生萍水相逢,變幻莫測,你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什麼人,和他發生什麼樣的故事,但不管是誰,相信曾經付出過的真心都不會被辜負。」

同年,電影版《大約在冬季》就緊鑼密鼓籌備了起來,書中那段橫跨兩代人、三座城的愛情由霍建華、馬思純等人演繹,齊秦在電影中客串了自己,「追星楷模」饒雪漫為偶像拍一部電影的願望也實現了。

這個30多年前的IP,不再僅僅是一首傷感情歌,而是變成了一部「青春疼痛文學」作品,進而成為一部即將登上大銀幕的愛情電影。

「青春疼痛」造星:從書模到IP影視化

2004年因處女作《小妖的金色城堡》成名的饒雪漫,共出版了60多部小說。因其創作的故事總浸透著哀傷,直面青春的傷痛和淚水,被讀者們稱為「青春疼痛文學教母」「文壇後媽」「文字女巫」。

在那個還未受到移動網際網路猛烈衝擊的年代,饒雪漫的青春小說倍受追捧,而書籍封面上青春靚麗的模特,亦裝點了少男少女們的夢。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在冬季》的女主角馬思純,曾是饒雪漫大熱小說《酸甜》的書模,也曾出演饒雪漫另一部青春片《左耳》。

這位「青春疼痛文學教母」的造星鏈,從書籍封面模特綿延至影視化作品。

有不少明星為饒雪漫出版的小說當過封面模特。林更新曾為《左耳》《秘果》做過書模;《離歌》的書模為陳意涵、王子文和鄧莎;《手信》的書模為吳昕;《雀斑》的書模為吳倩;《校服的裙擺》的書模為蔣夢婕,去年因《延禧攻略》大火的吳謹言也曾做過《膽小鬼》的書模。




「當過饒雪漫書模的人都爆紅,她不去做經紀人可惜了。」有粉絲這樣評論。

不光只有小說封面,饒雪漫被影視化的作品,亦成為了熱門IP。2015年的一部《左耳》,以4.85億的票房成為當年成績最好的青春片之一,影片中的陳都靈、馬思純、歐豪等一票90後新人演員也獲得行業注目。

此後被影視化的《沙漏》《秘果》等作品,均成為了青年演員的搖籃。就連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春夏,也曾向饒雪漫寫過自薦信。

「青春疼痛」復興:仍需探討

以安妮寶貝、郭敬明、饒雪漫等等作家的作品為代表的青春疼痛文學,曾令無數少男少女涕泗橫流,在媒介的變化中經歷了崛起到式微,但又倚靠曾經引人痛苦共情的文字而改編的影視劇重新煥發生命力。小成本大回報的青春片,讓這些作家們成為了編劇、導演,成為了拿著青春疼痛販賣的商人。

龐大的粉絲基礎和投資者的青睞,是青春疼痛文學依然活躍的重要法寶。趙又廷、楊子珊主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收穫了7.19億票房,饒雪漫的《左耳》收穫了4.85億票房,《悲傷逆流成河》因突出了校園暴力的元素,收穫了3.57億票房,還讓原版小說一躍成為郭敬明導演口中「國內第一部嚴肅討論校園暴力的小說」。

但在貓影文娛(ID:maoyingtv)看來,一些小說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做好了功課,在票房和口碑上都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但是還有更多的改編作品,是藉以原有IP的影響了,輸出著不適用於現代的價值觀念。

30年前的《大約在冬季》能否打動00後的年輕人?

好像不能。許多網友表示,《大約在冬季》中包含了很多俗套的情節和台詞,有很多狗血橋段難以接受。

豆瓣網友評論:「說實話我覺得這部電影更像是渣男和渣女的故事。男主角有陪著他艱難的女朋友結果劈腿喜歡上女大學生,女大學生這麼多年也一直把好友當備胎。」

這場虐戀愛情中,男主角對女主角說著「有些人見三百次都沒用,有些人見三次就足夠了」開始了這段虐戀。後來故事中二人關於「等得起」和「給不給得起」進行了大討論,最後在後代少男少女齊聲讀著父輩們的書信中升華,「請你記得,我們深深相愛的時光,因為那是我們一生中,最最美好的回憶。」

這些都被網友稱為「國產青春災難式文本的典型體現」。

愛當然沒有錯,但怎麼愛,告訴觀眾如何愛,才是重要的。

馬思純在影片中問「怎麼才能真正忘記一個人啊。」

饒雪漫在2018年的採訪中曾回答過,「你就當他死了。」

在書中傳達完自己想傳達的「這世界所有的死別都好過生離」後,她說,「別像小說里那樣談戀愛。」

這個好像沒體現地很明顯吧。

幽幽怨怨、迷失悵惘的少男少女們成長了,那個寫出「沒有人永遠十七歲,但永遠有人十七歲」的饒雪漫也應該意識到,不是所有的十七歲都是一樣的,都可以像她一樣翹掉期末考試去看演唱會,然後在演唱會上來一場一見鍾情說著「狼虎之詞」的戀愛。

沒有人會一直虐戀,但總有人上演虐戀,青春疼痛文學的內核不變的話又該如何讓年輕人追捧得起來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arSbW4BMH2_cNUg75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