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2023年已進入最後一個月,《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已提前蓄力備戰2024年「開門紅」。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要盤活存量資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貸結構有增有減;統籌銜接好年末年初信貸工作,適度平滑信貸波動。
中信證券(600030.SH)研報指出,下一步銀行要持續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在「適度平滑信貸波動」方面,預計銀行將部分明年年初的貸款計劃挪到今年年底來投放,以實現平滑的目標。
信貸結構有增有減
近日,多家銀行積極迎戰2024年「開門紅」。
衡水銀行召開了2024年「開門紅」啟動會,圍繞「拓市場、調結構、擴規模、增效益」,明確了活動的各項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
贛州銀行召開2024年零售條線「開門紅」活動啟動大會,提出全行要緊跟總行統一工作部署,搶抓「五旺」關鍵節點,聚焦核心目標引領,全面奪取「開門紅」,確保全年勝。一是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全行上下要堅持一體化、系統化的思維,立全局、著大勢、強協同,做到目標明確、導向清晰、重點突出、保障有力,形成新零售發展合力,全力打好「開門紅」攻堅戰。二是精準施策,主動出擊。堅持變「客戶」為「用戶」,強化做好「四大聯動」,讓拓展業務有平台、客戶體驗有權益、科技賦能有數據,有效提升客戶滿意度和活躍度。
對此,光大銀行(601818.SH)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在穩增長背景下,各家銀行供需兩端發力,主動負債積極推動寬信用。有的地方銀行負債能力相對弱一些,競爭壓力大,年底表現得更加進取,同時年初往往是信貸投放高峰期,提前備戰能更好地鎖定全年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召開金融機構座談會,提到「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盤活存量金融資源,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1.1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3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增加20.49萬億元,同比多增1.68萬億元。
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告訴記者,2024年是我國經濟復甦的關鍵時期,需要銀行繼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融資需求。銀行提前備戰信貸「開門紅」,可以提前統籌規划下一年信貸投放安排,優化信貸結構,盤活存量貸款資源,保持信貸規模的穩健增長。同時,信貸投放增加需要匹配負債端穩定的資金來源,銀行提前布局存款業務,也有利於更好地鎖定負債端成本,保證全年收益水平。
上海財經大學宏觀項目組專家、經濟學院講師王玉琴認為,銀行提前備戰「開門紅」,除了有早投放、早收益的因素,還在於一方面,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各銀行經營壓力依然較大,雖然從利潤增速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增速為8.96%,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但這有低基數效應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從凈息差以及資產(本)利潤率等指標來看,當前均處於2010年來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也與積極配合2024年穩增長、主動積極推動寬信用等因素有關。
「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銀行的『開門紅』面臨一定壓力。銀行應精準定位客戶群,根據客戶的特點設計產品,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著重優化產品期限、計息手段、支付方式、附加服務和優惠等層面的設計,提高客戶黏性;同時,應該避免同行間的同質化競爭,著力打造差異化產品。」王玉琴說。
周茂華也提醒道,如果「開門紅」引發部分機構攬儲「價格戰」等非理性競爭,可能對整個行業凈利差、凈息差構成壓力,不利於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國內需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強化市場監管,維護存款市場正常競爭秩序,合理拓寬中小銀行融資渠道,同時引導中小金融機構持續優化內部管理,提升經營效率和能力。
杜陽指出,銀行布局「開門紅」應注意這三個方面:一是要避免為獲取優質客戶資源可能會出現壓降貸款利率的情況,造成凈息差水平下降,進而影響利息收入;二是關注信貸規模擴張可能會帶來風險挑戰,為了支持薄弱環節的融資需求,部分銀行信貸業務可能需要加大下沉力度,這就對銀行的風險識別與防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否則如果不能對長尾客群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可能在迎戰「開門紅」過程中或積聚風險隱患;三是關注過度追求規模擴張可能會引發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在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信貸服務過程中,銀行要根據客戶需求和還款能力,提供適當的貸款產品,並要提供真實準確的貸款信息,注重保護客戶個人隱私等,如果在上述環節出現問題,則會侵犯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引發聲譽風險和合規風險。
重點支持「5+3」領域
隨著銀行積極儲備項目,2024年信貸投放有哪些方向?
民生銀行(600016.SH)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在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要求下,「5+3」領域將成為金融業重要的展業方向。五篇大文章(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金融)和三大工程(「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領域的加大發力,將加快推動經濟發展動能轉變,助力房地產業新模式構建,符合央行提出的盤活存量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大方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周茂華告訴記者,在對公信貸方面,考慮我國經濟穩步復甦、政策導向、信貸業務收益、信貸結構優化等方面,接下來小微企業、「三農」、民營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製造業、科創企業、綠色發展、三大工程、房地產等領域均是接下來發力的重點領域。
《報告》指出,盤活存量資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貸結構有增有減。在貸款利率方面,《報告》指出,今年9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和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4.14%、3.82%和4.02%,分別比6月下降5BPS、13BPS和9BPS,均為有統計以來的最低值。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
中信證券在上述研報中指出,《報告》提出信貸結構有增有減,從「增」的一面看,要持續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從「減」的一面看,房地產貸款、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基礎設施貸款的占比可能都會出現下降。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直接融資占比的提升,也會對存量貸款產生良性替代效應。
東興證券指出,盤活低效資金的要求意味著結構優化會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疊加考慮財政政策加碼且前置發力,預計2024年信貸增量有支撐,增速或平穩略下降,信貸投向以基建、綠色、科創以及製造業為主。
溫彬指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的主基調,把握好「進」「退」兩方面的平衡,落實好調增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實施好存續工具,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下,《報告》進一步指出:「把更多的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位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同時,溫彬還提到,為更好地支持擴大內需,加強優質金融服務,保持按揭貸款穩定,促進消費提質增效,以及配合地方政府化債、優化政信類業務結構,也為重要落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