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數不勝數,比如官渡之戰,1:5,淝水之戰1:10,巨鹿之戰1:8。而發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年的唐蕃武街之戰有點嚇人,雙方的兵力投入比是1:140,唐軍以700人大敗吐蕃10萬大軍。
這個數字確實難以置信,即便眼前是一百多個稻草人,砍一遍都會累吐血,這仗究竟是怎麼贏的呢?我們先從歷史背景說起。
武街之戰的歷史背景
唐中宗景龍四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應吐蕃的請求,金城公主李奴奴下嫁尺帶珠丹贊普。這是既文成公主之後,唐蕃之間的第二次和親。
著眼於河西走廊的安全,這次和親的意義重大,大唐帝國也非常重視,唐中宗甚至親臨始平縣送親,並將此地更名為「金城」。
跟大唐帝國「我本將心向明月」不同,吐蕃人的和親其實是「明月照溝渠」,心裡想的就是占便宜。就在唐中宗涕淚橫流的時候,吐蕃人的一個陰謀詭計正悄悄地醞釀著。
大唐負責送親的是左驍衛大將軍、河源軍使楊矩,吐蕃人向他提出了個請求:尊貴的公主嫁到了我邦,能不能請大人代言,將河西九曲之地賜給公主為湯沐邑?當然,我們也不能讓您白忙活。
這個要求很過分,自古哪有用國土給出家的女兒當嫁妝的?楊矩糊塗,又被真金白銀晃瞎了眼,真的就上書朝廷了。
那時候長安剛剛經歷了「唐隆政變」,唐睿宗才被扶上龍椅,估計還沒睡醒,居然就被楊矩忽悠瘸了,答應了,就這樣九曲之地落入吐蕃人的囊中。
九曲之地就是如今的河湟地區,即湟水與黃河流域的三角地帶,此地沃野500里,是絕佳的農業生產區,同時它又緊鄰河西走廊,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
金城公主哪有這麼好的胃口,需要這麼大的湯沐邑?其實是吐蕃人需要這塊地方做基地,可以隨時下山打劫。
開元二年八月,吐蕃大將勃坌達延、乞力徐率10餘萬大軍從河湟出發,侵入臨洮、蘭州、渭源一帶,他們一路燒殺,一路劫掠。
唐軍兵微將寡,連自保都困難,更無力抵抗,只能眼睜睜地吐蕃強盜肆虐。楊矩好生後悔,朝廷要是追究起來十個腦袋都不夠砍,於是悔恨交加之下他抹脖子謝罪了。
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震怒,立刻指示左羽林將軍、隴右防禦使薛訥和右驍衛將軍郭知運,率領部將杜賓客、王晙、安思順,合兵10萬、戰馬4萬匹,揮兵西進。
唐玄宗甚至怒不可遏地表示:事有不濟,朕將御駕親征!
小配角王晙的光榮歷史
十月初十,唐軍抵達武街驛,距離臨洮僅20里。探馬來報,吐蕃的主力10萬人馬,在勃坌達延的率領下正駐紮在大來谷口。
大來谷在武街驛南邊20里的山坳,那裡地形比較複雜,不利於大規模作戰。
薛訥和郭知運決定兵分兩路,由王晙率2000人為策應,先敲打一下對方,最好能將他們引出山谷決戰。
王晙出發了,誰也沒想到,作為配角使用的王晙竟然一不小心成了男一號,創下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戰例。
王晙出身於太原王氏,以明經科舉入仕,曾經在朔方軍供職,還在桂林等地任都督,是一位集軍政經驗於一身的全才。
王晙時年61歲了,都快到退休年齡了還給別人打醬油,看起來不值一提。那你就想錯了,老王其實屬於老來俏,年輕時的他太有個性,在官場上比較難吃得開,耽誤了前程。
我們講兩個故事。
有一次朔方軍戰事失利,元帥魏元忠推卸責任,企圖拿副將韓思忠頂罪。時任侍御史的王晙卻跟大伙兒唱反調:「韓思忠是副將,指揮權不在他手裡,而且他已經表現出他的英勇和智慧了,讓他替魏元忠頂罪公理何在?」
幾年後,魏元忠遭遇張易之兄弟陷害,被貶為高要縣尉。聖旨都下了,王晙卻不顧宋璟的勸阻,堅持要給魏元忠鳴冤:「我的心中只有正義二字,如果因此遭遇流放也絕不後悔。」
一次站在魏元忠的對立面,一次不顧自己的前途替魏元忠鳴冤,好一個正直偉岸,鐵肩擔道義的漢子。
第二個故事更能體現王晙的大義。
在任桂林都督時,王晙遇上一位特殊的客人——劉幽求,此人由於得罪了太平公主而遭到流放。
太平公主的黨羽崔湜暗中指使廣州都督周利貞,想辦法做掉劉幽求。
這件事本來跟王晙沒一毛錢關係,他跟劉幽求、周利貞、崔湜他們毫無交集,況且劉幽求的流放地是廣州,此刻僅僅是路過桂林,可是他偏要多管閒事。
王晙的辦法讓周利貞氣得直跳腳,原來王晙很蠻橫,他公然違法,私自將劉幽求扣留了。
周利貞多次發函要人,宰相崔湜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他放人,可王晙就是一根筋,不予理睬。
劉幽求很感動:咱哥倆也不熟,你為我這麼個犯人受牽連,值嗎?
王晙說:「如果我王晙為國家的事而獲罪,那有什麼可以遺憾的?」
這就是王晙,一個胸懷道義的俠士,一個只為正義活著的人,一個敢作敢為的猛漢子。
這樣的人,上了戰場他會循規蹈矩地死守「配角」的規矩嗎?當然不會。
武街之戰的全景展現
2000人太少,就像窮光蛋,一個子要掰做兩半花,王晙將這兩千人也掰做兩半,一半700人當先頭部隊,另外1300人殿後。
先頭700人全都穿上了吐蕃人的服裝,後續1300人像演出隊一樣,攜帶的都是號角、鑼鼓、旌旗之類。
王晙想幹嘛?
要想把敵人勾出來,動嘴可不行,王晙的辦法是先揍他們一傢伙,把他們打疼了,打急眼了,打得怒火中燒,燒得失去理智,這樣他們才會不顧一切地追出來。
前面的人負責打,後面的人負責造聲勢,要不然人家一眼就看出來了:才這麼點人,分明是誘餌,要麼不理睬,要麼分撥一部分人馬就足夠應付了。
只有數量夠多,才能引誘對方傾巢而出。
勃坌達延也早就偵查到唐軍駐紮在武街驛的信息,這夥計沒在乎:我在山谷里,你休想攻進來,我占盡地理優勢,正好一點一點消耗你。
所以,勃坌達延很安心地喝酒、吃肉、唱歌、跳舞、睡大覺。
夜半時分,吐蕃軍營里一片寂靜,突然間700把閃亮的刀片子在微光中紛紛落下,慘叫聲瞬間震徹山谷。
吐蕃人懵了,怎麼自己人還殺起自己人來了呢?本來光線就不好,加上心裡惶恐,這些人都被搞瘋了,只要看見有人奔自己而來,不管是敵是友上去就砍。
這下好了,不用唐軍動手,吐蕃人全都成了驚弓之鳥,內部殺得血光四起。而身後的1300人則使勁敲鑼打鼓,號角吹得震天響,仿佛千軍萬馬正在趕來。
勃坌達延大驚失色:唐軍主力殺進來了,快撤!
然而,這種情況下隊伍早就亂了,腿長的跑了,更多人稀里糊塗地捲入自相殘殺。如此混戰了一夜,天色開始放亮,吐蕃人總算逃出了追殺,一清點人數,整整損失了一萬人。
王晙也「鬱悶」,等你們殺出山谷的,怎麼你們自己相互砍?我們才700人哎,誘敵咋變成攻堅了?好吧,那就繼續干。
探馬來報,吐蕃人也沒跑遠,向洮水方向去了,殺了一夜也累了,此時他們正在山裡修整。
王晙樂了,他一邊令人給薛訥報信,一邊也令全軍休息,夜裡咱再裝一回大灰狼。
又到夜深時分,吐蕃營地再次上演自相殘殺。不過這次他們的經驗顯然豐富多了,不再戀戰,趕緊逃。
然而遲了,薛訥的主力趕到了,唐軍一路追殺到洮水,吐蕃人慌不擇路,被填河的不計其數,以至於河水都被堵塞了。
這一戰,吐蕃又喪失了17000人。
至此,這場戰鬥已經毫無懸念,一邊拚命逃竄,一邊使勁追擊,從洮水到臨洮,又從臨洮追到長城堡,吐蕃幾乎全軍覆沒。
武街驛大捷,創下來十數年來唐軍對吐蕃的最大一次勝利,也重挫了吐蕃人的銳氣,以至於他們好幾年都沒緩過氣來。
完勝固然可喜,然而這次戰爭中也發生了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王海濱含恨而亡,其子因禍得福
追擊戰看起來很爽,但也絕不是「撿果子」,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薛訥部下有個叫王海濱的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此人是個猛張飛,以驍勇聞名,最擅長打硬仗。
這一路追殺,有人膽小,只能跟在身後撿果子,遇上「咬人」的就躲。有人最喜歡「捉兔子」,比如王海濱,所以王海濱的戰功也最多。
當追到長城堡時,吐蕃人終於被激怒了,於是他們借著地形優勢反戈一擊,將王海濱所部包圍起來了。
王海濱毫不膽怯,越殺越勇,越殺越興奮。但吐蕃人這回像是吃定了王海濱,死死咬住他不放。
讓人驚訝的一幕發生了,周邊的唐軍竟然袖手旁觀,誰也不肯前去增援,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王海濱孤軍奮戰。
原來,這些人嫉妒王海濱功勞太大。等薛訥率軍趕到時,王海濱及其所部人馬全部陣亡了。
戰後,唐玄宗憐憫王海濱,賜封他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將他9歲的兒子收入宮中養為義子,並賜名王忠嗣,後來名震天下的四鎮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