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2.21 -1626.9.30)是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25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東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年號「天命」,割據遼東。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的七十餘座城池。
努爾哈赤(1559.2.21 -1626.9.30)
努爾哈赤一生經歷過許多大仗,攻無不取,占無不勝。天命七年,即天啟二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朝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熊廷弼因兵敗失地而被斬,傳首九邊;王化貞也因兵敗棄城丟官,下獄論死。之後,明朝派天啟皇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出關赴任,巡察防務,整頓部隊,儲備糧草,積極防禦。他任用了袁崇煥修築寧遠城(今遼寧興城)加強戰備。整整四年,沒有大的戰事。
袁崇煥(1584年-1630年)
然而,孫承宗是東林黨的領袖,與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不兩立。他雖然身為帝師、大學士,但在黨爭中也受到排擠,辭去經略官職回京。
接替孫承宗任遼西經略的是閹黨分子高第。高第上任後,採取消極防禦策略,命令山海關的兵力全部撤回關內。明軍官兵,棄城丟械,湧向關內,兵民塞路,哭聲震野。但身為寧前道官職的袁崇煥拒不從命。
寧遠城是明軍在遼西失陷廣寧後的最重要的軍事堡壘,後金進攻明朝首當其衝的就是寧遠城。袁崇煥率領萬餘兵民,獨守孤城寧遠。他布置大炮,把新從海外購來的紅夷大炮安放在城上。堅壁清野,把城外的商民、糧草撤到城內。焚毀城外房舍。軍民聯防,安排百姓巡邏放哨、運送火藥、鼓舞士氣,刺血宣誓,激以忠義,並親自向官兵下拜,官兵都決心與袁崇煥共死生。袁崇煥一切安排妥當,就等敵人進攻。
寧遠城(今遼寧興城)
寧遠城(今遼寧興城)
天命十一年,即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6萬八旗軍,號稱20萬,渡過遼河,如入無人之境,向孤城寧遠撲來。守城者袁崇煥,42歲,沒有指揮過作戰。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離寧遠城50坦克安營紮寨,橫截山海之間的大路。努爾哈赤放回被俘漢人攜勸降書給袁崇煥說:獻城投降,高官厚賞;拒絕投降,城破人亡!
袁崇煥回答說:「義當死守,豈有降理?」
十二四日,努爾哈赤派兵猛烈攻城。城堞上,箭頭如傾盆雨。後金攻城不下,努爾哈赤命軍士冒死鑿城挖洞。後金兵把城牆鑿開三四外、高約兩丈的大洞,明軍拋火球、扔火把,燃燒挖城之敵。當城牆快遞被挖穿時,袁崇煥親自帶兵用鐵索裹著棉絮蘸油點燃,垂下來燃燒挖城的敵兵。他的戰袍被射穿,肩臂受傷,仍堅持不下火線。
寧遠城火炮
寧遠城火炮
二十五日,袁崇煥命用西洋紅夷大炮,從城上往下轟擊,重創八旗軍。努爾哈赤對這種新武器來源、特點、性能、威力一無所知,毫無準備。炮轟之處,死傷一大片。官兵害怕,畏縮不前。努爾哈赤親自督陣,後金將領持刀驅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有史料記載,城上西洋大炮擊中城下後金軍黃龍幕,傷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官兵抬去,放聲大哭。對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見解。有學者認為,這個黃龍幕下的大頭目,就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一生戎馬馳騁44年,幾乎沒打過敗仗,可謂歷史上的常勝統帥。但他占領廣寧後,年事已高,體力衰弱,深居簡出,怠於理政。他對寧遠守將袁崇煥沒有仔細研究,對寧遠守城炮武器也沒有偵知實情。他只看到明朝經略易人等因素,沒有全面分析彼已、便貿然進攻。但是,寧遠不同於廣寧,袁崇煥也不同於王化貞。努爾哈赤以矛制炮,以勞攻逸,以動圖靜,吞下了驕兵必敗的苦果。
福陵(瀋陽東陵)
福陵(瀋陽東陵)
後金有一位名叫劉學成的人,上書分析了寧遠之敗的原因。他說:「因汗輕視寧遠,故天使汗勞苦。」意思是努爾哈赤輕視敵,才導至失敗。
寧遠之敗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所遭遇到的最大挫折。此後,努爾哈赤鬱鬱寡歡,陷入苦悶。半年之後的8月21日,努爾哈赤在瀋陽以東40里的靉【愛】雞堡憂憤而死,葬於福陵(瀋陽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