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進烏海能源公司
一座非常有特點的煤礦
by
老石旦
名字何來
發展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的往事呢
我們一起來探尋
……
名字由來
王文斌是市裡著名的老書法家,曾經在老石旦煤礦工作多年。
王文斌:老石旦這個名字很多人覺得很土氣,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人家問我是從哪來的?我說是老石旦。一看那人的表情就在嘲笑我的家鄉名字土氣。我當時就說:沒文化,老石旦是蒙語,敖撈什格都倫跟,意思是水草豐美,鮮花盛開的地方!
老石旦煤礦
火紅的年代
據《烏海市文史資料選集記載》,1920年寧夏地主劉作義的羊倌兒在老石旦發現了露頭煤,之後劉作義變賣家產向當時的鄂托克王府租借了老石旦一塊兒有煤的地方,僱傭了十幾個苦力,開始在老石旦採煤。
劉繁海和他的父親兩人都是老石旦煤礦的礦工。今年年初退休,他開始整理老石旦煤礦的史料,所以對老石旦礦的發展歷史非常的熟悉。
劉繁海補充道:後來隨著時局變動,軍閥馬洪奎、寧夏財主鄔安禮、國民黨政府都曾經在老石旦開採煤炭。直到新中國成立,老石旦煤礦收歸人民政府所有。
人民政府接管了老石旦煤礦之後,老石旦煤礦開始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歷程。但是因為當時條件有限,老石旦煤礦的生產環境非常落後,礦工生活非常艱苦。
劉繁海說:我父親1958年到老石旦煤礦時候,據他回憶,住就是地窯子或者干打壘,採煤是最原始的土采。
註解:
干打壘:用土塊、石頭壘成的住房,夏天悶熱潮濕,冬天寒風刺骨。
地窨子:在地上挖個坑,用柳條編織的芭子蓋上。
土采:工人拿著短鎬,背著筐子,嘴裡含著麻油燈,因為巷道低矮,只能彎腰或者跪著行走,艱難和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1958年末,老石旦煤礦購置了柴油發動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同時,內蒙古軍區先後派出160多輛汽車,解決了煤炭外運難的問題。1959年,老石旦煤礦原煤產量突破了十萬噸,焦煤兩萬三千噸,給國家創造效益四十六萬餘元,被評為「全國小型煤礦紅旗單位」。為了進一步提高產量,1960年,老石旦大一號井破土動工。但是三年自然災害,加上之後的十年動亂,大一號井的建設頗為艱難,整個老石旦煤礦的生產也陷入混亂。
十年動亂結束之後,老石旦煤礦整頓改革,扭虧為盈,機械化程度提高,工作條件得到改善,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隨著國家對安全生產的重視以及煤礦效益的提升,老石旦不斷增加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投入,在提高機械化的同時努力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連續1000天安全生產的目標,並成為烏海煤礦標準化生產的標杆企業。
老石旦文化
當年老石旦煤礦的文化活動在烏海地區都非常有名:1969年成立文藝隊開始排演大型話劇,1979年成立職工文學藝術創作小組, 1982年出版了烏海第一本文學雜誌《墨玉》。
王文斌長期在老石旦工會和宣傳系統任職,他對於老石旦文化的發展非常了解,也引以為豪。
王文斌說:當時煤炭部部長張超對老石旦文化大為讚賞,說我們不僅生產工業食糧,還生產礦工的精神食糧,為曠工乾了件大好事兒。
除了文學,書法也是老石旦煤礦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有人說老石旦是烏海書法文化的搖籃。在當時知識青年和老一輩有文化礦工的帶動下,老石旦成立了烏海第一個工礦書院——陰山書院。後來從老石旦煤礦共產生了8位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占烏海中書協會員總數的三分之一,他們其中很多都成為了目前烏海書壇和美術界的中流砥柱。
百年礦井的跌宕起伏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面臨國家經濟形勢和國企改革,老石旦煤礦也和其他能源企業一樣遭遇了困境。由於運力限制、銷路不暢,企業開始減產,工人開始下崗,劉繁海成為了老石旦煤礦的「下崗第一人」。
劉繁海說:我哥是從別的礦調過來的,按照當時的政策,下崗的應該是他。但是考慮到他身體單薄,下崗壓力太大,而我當時任職礦團支部書記,主動申請替我哥下崗。到勞資科辦手續時,辦公室打成一片、罵成一團……我喊道:大家讓一讓,我要下崗。勞資科長當時楞了一下,直接給我鞠了一躬!那一幕我一輩子也忘不掉!
從建礦時的1000多人發展到90年代鼎盛時期的3900人,再到國企改革老石旦煤礦精簡到2000多人,很多工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礦井自謀出路。雖然礦里每個月會發給他們180元的生活補助,但是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頂樑柱」來說,這些錢顯然是不夠的,但是那一時期的煤礦工人沒等沒靠,勇敢的重新走向社會,用自己在煤礦學會的隱忍、能幹、肯吃苦、不怕累,面對生活的重重考驗,重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自謀生路,艱難生活,他們對煤礦付出以及後來下崗作出的犧牲,不論是企業也好,不論是歷史也好,都不會忘記。
再後來神華進駐,煤炭黃金十年,煤炭價格瘋漲帶來了煤礦的飛速發展,老石旦煥然一新。
王文斌:我們那時候下井靠步行,後來才有了猴車。余作連:那時候走到工作面兒得一個多小時。現在不但有了專用運輸工具,就連工作面兒上也有了防暴膠輪電車,直接讓礦工直達自己的工作面兒。
現在的老石旦,乾淨整潔的巷道,排列有序的線路,現代化的採煤設備,完全沒有傳統印象中的傻大黑粗,看到這樣的場景,幾位闊別井下多年的老礦工非常的感慨,似曾相識的場景,完全陌生的巷道讓他們想起了很多往事。
王文斌說:變化太大了,非常的感慨,和我們當年的情景不能同日而語啊。
從1912年開採到現在,老石旦煤礦已然是百年礦井了。年產量由原來的幾萬噸到幾十萬噸再到現在的150萬噸 ,開採方法經歷了從土採到炮采再到如今的機械化綜合開採,工人的住宅從地窨子、干打壘到土坯房、磚瓦房到現在的採煤沉陷區和棚改區項目寬敞明亮的樓房……一個個數字,一點點變化,記錄著老石旦煤礦的發展變化,也記錄著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巨大變遷。
老石旦,最初他是特指這個煤礦,後來他成為了一個因礦而建的小鎮,現在隨著採煤沉陷區和棚改區的搬遷,當年的老房子正在逐漸拆去,火熱的生活場景也已消失,礦區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是先後在這裡生活的十幾萬老石旦人他們的回憶會永遠留在這裡。
來源: 烏海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