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帝國主義的「帝國」——柄谷行人「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及其局限

2019-10-31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由陽

日本左翼思想家柄谷行人思考問題的核心是,完全不受國家、資本、民族束縛的「自由人聯合體」應該如何實現。他從康德的「世界共和國」的意義上思考國家間的平等合作,繼而提出「世界共和國」構想的另外一種原型——帝國,來闡發他所理解的「自由人聯合體」。據柄谷行人所見,帝國是「世界共和國」的最初級的表現形式,是「世界共和國」在現實世界的模型,是與全球資本主義擴張相抗衡的重要力量。然而,柄谷行人把「帝國」這樣一個現代以前的「過時」詞彙提升到對抗資本主義霸權的「世界共和國」的高度,其理論內涵及實質仍需受到一定的質疑。

新自由主義的本質是新形勢下的帝國主義

柄谷行人首先把經常混為一談的「帝國主義」和「帝國」進行切割。柄谷行人指出,列寧以當時的英國為參照系把「帝國主義」定義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出於這樣的考慮:19世紀後半葉起,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的重心開始從紡織等輕工業向重工業轉移,由於重工業需要龐大的資金,金融資本隨勢興起;資本的過剩又使得資本輸出開始盛行,這就是帝國主義的由來。也就是說,列寧理解的「帝國主義」是金融資本的統治確立以後強勢國家向後進國家的資本擴張。柄谷行人認為,列寧關於19世紀的帝國主義緣於金融資本發展的認識是正確的。列寧判斷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進一步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資本主義的歷史分為重商主義階段、自由主義階段、帝國主義階段。

然而,從荷蘭到英國乃至美國相繼掌握世界霸權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帝國主義既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也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後階段,帝國主義和自由主義交替進行、聯繫密切。具體來說,荷蘭成為海上霸主的時期,當時荷蘭的政治體制是共和制,在政治上比其他國家都更為自由,在經濟上奉行自由主義政策。而英國等國家由於無力在海外貿易上與荷蘭對抗,實行重視內需的重商主義政策。荷蘭衰落以後,英法圍繞霸主的寶座開始了長期的爭奪。此時的英法由重商主義轉變為對外帝國主義擴張。英國確立霸權地位是在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幾乎同一時期,英國進入了自由主義階段。19世紀後半葉,英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德國、美國、俄國乃至日本的威脅,新一輪霸主之爭再次開始,這段歷史就是人們常說的「帝國主義階段」。該輪霸主之爭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確立了霸權地位。德國和日本的負隅頑抗又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結果是美國進一步鞏固了霸主地位,開始了二戰後的自由主義階段。

柄谷行人把在經濟和政治上絕對壓倒他國的資本主義國家稱作「霸權國家」,自由主義階段和帝國主義階段分別在霸權國家「在」或「不在」時交替出現。進而,「帝國主義」也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概念,它還包含了政治(國家)的一面,是世界—經濟占主導地位時經濟(資本)和政治(國家)發生關係的產物。柄谷行人對近代史的這番解讀並非獨創,他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新馬克思主義代表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柄谷行人考察「帝國主義」並不是為了重新解釋近代資本主義的歷史,他更深層的用意是挖掘新自由主義的本質。美國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了德國、日本等國的威脅,世界體系再次從自由主義階段轉到了霸權國家衰落、新的霸權之爭開始的帝國主義階段。柄谷行人認為,新自由主義絕不是自由主義的新版,從霸權國家在場即自由主義、霸權國家退場即帝國主義的規律來看,新自由主義的本質是新形勢下的帝國主義。新自由主義宣揚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並不是任意選擇出的經濟政策,而是對於沒落的霸權國家和欲取代霸權地位的國家來說,都必不可少的政策。

進言之,判斷新自由主義是新型的帝國主義,主要出於三點理由。第一,帝國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都推行對外經濟和政治擴張的侵略政策,都是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向海外輸出資本。第二,意識形態一致。帝國主義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新自由主義時代流行的是「成功失敗皆因自己」的價值觀,實質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翻版。第三,都受金融資本的統治。無論是新自由主義還是帝國主義,都是在經濟發生危機時政策放鬆了對金融資本的限制,進而造成金融資本的投機風暴而引起的。

超越共同體和國民國家的「帝國」概念

那麼,「帝國」的含義又是什麼呢?柄谷行人在用交換方式闡釋世界歷史時提到過,當國家的原理即民族國家對外征服的理念支配與保護的交換占統治地位時,世界體系呈現出「世界—帝國」的形態。也就是說,帝國以支配與保護的交換為基礎把周邊多個共同體和國家置於自己的支配之下,帝國的形成離不開軍事性的征服。柄谷行人看到,帝國雖然需要軍事上的征服才得以形成,但是實際上幾乎不需要戰爭,各個小型國家比起戰爭狀態,毋寧說更歡迎帝國的建立。

原因在於,帝國不只是國家的擴大,它還具備了超越共同體和國民國家的原理。首先,通用的貨幣和暢通的交易。古代帝國的成立初期都鑄造貨幣和統一度量衡,目的就是為了交易的便利。其次,超越共同體的法。建立各個區域通用的「萬民法」,並不只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各個國家,還保障了共同體和國家之間的交通、通商安全。再次,擁有世界性的宗教。如果想要統合起各個部落國家,要麼引入超越各個部落國家宗教的世界性宗教,要麼對各國家的宗教採取寬鬆的態度。最後,世界性的語言。例如拉丁語、阿拉伯語都是可以供眾多國家使用的通用語言。由帝國的上述特徵可以看出,帝國的特徵並非侵略性的,不是把本國的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強行輸出給其他國家,而是非常寬容的,超越共同體和地域局限的兼容並包的立場。由此,柄谷行人認為帝國就是「世界共和國」的雛形,他從中看到了完全不同於「帝國主義」的原理。

阿倫特對「帝國主義」和「帝國」的理解和柄谷行人大致相同。阿倫特認為,「『擴張』作為政治的不變的最高目標,是帝國主義的核心政治理念」,但帝國卻不一樣,「為了建立永久性的世界帝國,就不能採取國民國家的政治形態,而是要像羅馬共和國那樣本質上建立在法的基礎上的政治形態。在這裡存在著能夠擔負起整個帝國的政治制度,對所有人都有效的立法權威,因為這一權威可以在征服以後把極端異質的民族集團實際統合起來」。反之,義大利左翼思想家奈格里和哈特理解的「帝國」和柄谷行人是不同的。奈格里和哈特對「帝國」更多持批判性的立場,如其所言,「我們所面對的帝國持有巨大的壓迫和毀滅的力量」。由此可見,奈格里和哈特所理解的帝國更符合柄谷行人描述帝國主義的諸種特徵,這裡的帝國實質上是帝國主義的終極形式。

柄谷行人關於帝國的系統思考主要體現在2014年出版的《帝國的構造》一書中,雖然說柄谷行人對帝國主義與帝國的區分比較有新意,但他對一些概念的處理尚不夠清晰,部分細節還值得進一步商榷。尤其是柄谷行人的理論並未聚焦現實的具體問題,仍然停留於從概念到概念的思辨形上學,缺少現實關懷的維度。因此,對於柄谷行人的理論,中國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既要發掘其理論創新之處,亦要客觀地認識到其理論的局限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由陽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CvAIG4BMH2_cNUgv2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