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遠古傳下的習慣
新疆人對於灶具及炊具的使用
遠沒有對「碳火」那麼熱衷
只要有火,就有美食
那些火辣的味道
造就了新疆人炙熱味蕾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外皮為金黃色
古代稱為"胡餅"、"爐餅"
它是新疆各民族兄弟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
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那麼,你們知道最為人稱道的饢是什麼嗎
「牛糞烤饢」
牛糞烤饢又叫塔巴饢,是一種類似於麵餅的主食。
最早起源於草原民族哈薩克人
— What? —
聽上去有些許不雅,但味道卻誘人之極
牛糞饢
外表焦黃,里白嫩滑,香酥可口
全稱「牛糞烤饢」,它是生活在新疆一些地方的人們以牛糞作燃料烤制出的饢。相比較而言的還有杏子饢、桑葚饢、柴火饢等,它們都是以某些燃材料命名的饢。
牛糞烤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乾燥的氣候,以牛糞為燃料慢火烘烤,再添加牛奶、雞蛋、酥油、鹽等調味,吃起來香酥可口,是哈薩克族喜愛的麵食之一。
牛糞是新疆生活在草原或高原地帶的一些牧民常用來生火做飯的原料之一,我們新疆的哈薩克、蒙古、塔吉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均有以牛糞為燃料做飯菜的習俗,它與內蒙、西藏、甘肅等一些地方的習俗一樣,都有上千年的歷史。
牛糞的用途比較廣泛,農耕地區的民族多用來施肥,草原游牧民族多用來生火取暖、做飯,壘羊圈等,現在內地一些地方還有用它來發電的。
隨著多年來民生經濟的發展,新疆許多地方的牧民早已定居,生火做飯也漸漸不再使用牛糞。但在新疆南部帕米爾高原上,個別交通運輸極為不便的地方,那裡的一些人們還依舊保持著牛糞烤饢的風俗。
一塊氈房又搭不起房子,一塊牛糞燒不開一壺茶
婦女們把撿來的牛糞曬乾,點燃並燒成灰,用一個生鐵盒子把麵糰裝起來,埋在滾燙的牛糞灰中,把握好時間,就會烤出香噴噴的餅。
做牛糞饢前,先在地上挖個小坑,放進一些曬乾的牛糞或羊糞點燃,使用時兩個鍋要扣起來,把和好的面壓在塔巴里,再倒扣一個同樣大小的塔巴。
「塔巴」,是一種上下合縫的小型平底鍋,是哈薩克牧民用來烤餅的專用鍋,沒有鍋把子,用鋁或鐵鑄成。這種鍋雖然是平底,但鍋沿較深,鍋底和鍋沿都較厚。
塔巴鍋上下嚴絲合縫後,蓋上點燃的干牛糞,使餅受熱均勻,大約20分鐘,外脆內軟,餅香誘人的塔巴饢便出鍋了。由於鍋沿深,烤出來的餅很厚,外面焦黃,中間鬆軟,味道很香。
當然,烤制塔巴饢時麵糰也很關鍵。和面時麵糰當中添加適量煮肉時撇出的動物油或酥油,以及食鹽,牛奶多的季節用牛奶和面等,目的就是為了讓烤制出來的塔巴饢鬆軟、可口,餅香誘人。
牛糞烤饢大多都是現場製作
(上圖為一位婦女用工具夾出剛烤制完成的饢餅)
其實現在我們看到的,大多是使用電或煤炭作燃料在饢坑中烤制出來的饢。以牛糞作燃料烤制這種烤饢的方式已經很少用了。或許在我們不經意的數年間,牛糞烤饢的手工技藝就會悄然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
香噴噴的牛糞烤饢
新出爐的牛糞饢
滾燙而完美
大地與陽光的飄香
它就如同我們大美新疆人
樸素、簡單、還有點執著
拒絕毫無意義的綴飾和奢華
東北人是
「寧願不吃飯,照樣吃大蔥」
而我們新疆人是
「寧願不吃飯,也要吃口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