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產業一直被視為「戰略性和基礎性」產業,振興種子產業也是我國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我國的《種子法》於2022年3月生效,旨在解決依賴國際進口和缺乏創新育種技術造成的「瓶頸」。該法律指出,要提高種子質量,推動種子產業化,發展現代種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和林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該法律還承諾保持國家種質資源的「獨立可控」。它要求保護種子產業的智慧財產權,如擴大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機制,建立基本衍生品種制度,完善侵權賠償制度。
所以為什麼種子法很重要?
無論在任何時代,食物都是一國的根本,尤其是像我們這樣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糧食更是重中之重。而種子被稱為農業的「晶片」,對維護中國14億人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儘管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加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糧食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全國人民的需要,這個時候就通過進口。
然而據農業科學家賈銀鎖估計,中國約70%的玉米種子來自美國。西紅柿和西蘭花等作物的種子進口量也相當大,2022年種子進口累計總量接近1.1萬噸。這一水平已經達到「過度依賴」的程度。去年,一些官員就對已經對中國從美國等主要出口國進口種子的依賴發出了警告。
中國的種子產業有什麼問題?
與孟山都等西方巨頭相比,中國的種子公司規模較小,缺乏同行的創新能力。
全國有8159家種子公司,但只有2%的公司擁有同時進行種子育種、生產和經營的設施。中國前五大種子企業在育種技術上的投入也不到收入的10%。
立法委員表示,在國內市場培育的外國玉米品種占供應量的8%,大豆品種的產量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此外,雜交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目前使用的雜交水稻品種數量也在減少。
種子試驗中還存在偽造和不當行為的證據。在2021年的上一輪檢查中,有2057個品種未經測試或未完全測試。
下一步有何打算?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一直在通過各種方法開發高質量的種子,並將繼續這樣做。
立法者表示,將通過在基因組編輯、基因組選擇和人工智慧方面取得突破,努力解決缺乏培育優質種子的技術這一主要瓶頸。
鼓勵骨幹種子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創新能力將被視為政府支持的重要標準,特別是對那些垂直整合產業鏈的企業。
作為質量控制的一種手段,還將對偽造測試和試驗結果進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