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打通即時零售命脈

2023-10-19     市界

原標題:京東打通即時零售命脈

何為「幸福三公里」

「在今天的中國,沒有什麼是一部手機搞不定的。如果搞不定,那就再買一部手機。」站在京東北京總部一報告廳的講台上,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半開玩笑地說道。

說這句話之前,辛利軍回憶起過去半年跑國外市場的經歷:每當他和客戶說自己「很多年沒用過現金」時,對方總是一臉不可置信。緊接著,辛利軍切入正題,稱「疫情加速了網際網路『穿透天花板』式的滲透,京東即時零售的『三公里模式』就是這麼應運而生的」。

這是10月18日京東「幸福三公里」即時零售發布會上的一個場景。「即時零售是京東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快好省』消費體驗的重要一環,也是聯合商家和品牌夥伴應對外部挑戰、實現穩健增長的重要一環。」辛利軍如是強調。

所謂即時零售,簡單理解就是線上下單,1小時或半小時送達,有點「零售外賣化」的意思。但比起已經普及的餐飲外賣,即時零售涵蓋的SKU數量更多,涉及從庫存、分揀、打包到履約的鏈路更長,也更難做。

也因此,儘管餐飲外賣已經跑出了美團、餓了麼兩大巨頭,但即時零售一直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老大」。

當天,京東主動秀肌肉,介紹起了自家的三大核心能力——數字化、本地供應鏈整合和即時配送。隨後,還給出了未來五年「通過即時零售助實體、穩就業、促消費」的行動計劃,具體而言是要幫助超200萬本地中小實體門店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為社會提供配送員、揀貨員、共享促銷員等超1000萬個靈活就業崗位,並聯合生態夥伴帶動萬億消費。

過去三年,外部環境催熟了兩大新零售業態,一個是直播帶貨,另一個是即時零售。時至今日,兩者在輿論場、經濟場的處境截然不同。

對於直播帶貨,大家開始理性看待「致富神話」,轉而思考其與實體經濟、就業機會的關係。而對於即時零售,無論是消費者、品牌方還是中小店主,大家都不會質疑其價值,只是好奇能撬動多大的需求。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同於電商巨頭們決戰「最後一公里」,即時零售的玩家們都喜歡拿「3公里」說事兒。

對此,業內人的解釋是:不同的零售業態對應不同的輻射範圍,比如便利店通常是500米,品牌超市在2公里以內,百貨商超在10公里左右。即時零售定位的「3公里生活圈」,是「多種業態在輻射範圍內的有效集合」。

京東到家總經理李昌明也在受訪時表示,「(京東)三公里模式的核心在於提高中小實體門店的覆蓋,進一步邁向平台化」。這是京東今年的發力重點,也是區別於其他玩家的亮點。

通常來說,和大商超合作也是即時零售新手平台的首選。一來,大商超具備一定的數字化能力,合作基礎較好;二來,大家有意願也有能力「線上線下一個價」。作為對比,小店散店既缺乏數字化基礎,也沒太強能力控價。

從這個角度來看,京東如今敢喊出「提升中小實體門店覆蓋」的口號,也側面說明其有對應的能力。

在北京磁器口經營線下小超市的黃雲金表示,和京東合作之前,他一直做的是「周邊一到兩公里」的線下生意。住在附近的老顧客們溜達著到他店裡,買好東西,再原路返回。「穩定沒錯,但也沒啥增量。」

去年9月,黃雲金下決心和京東到家合作。接入數字化系統、線下貨品上翻等一系列操作下來,兩個月時間就發展到「單月接了1000多單線上訂單」。

線下小店出單頻率高,在給店主增收的同時,也能充實配送員的口袋。據在達達跑單6年的豐全明介紹,其在過去6年間累計跑了8萬單,憑此給家裡人在山東菏澤老家買了套138平方米的商品房。

簡而言之,京東的「幸福三公里」與普通人的「幸福」緊密相連:消費者所買即所得、小商家增收不費力、配送員用里程換收入。京東集團副總裁、達達集團總裁何輝劍表示,「幸福三公里」是一個正循環生態,商家品牌、消費者、配送員和平台四方都能從中受益,京東到家和達達快送在其中扮演著橋樑的角色。

打通了即時零售命脈

當一個賽道被貼上「萬億市場」標籤時,玩家們魚貫而入、競相追逐是常有之事。即時零售便是如此。

根據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京東消費及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3即時零售發展趨勢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增至3.6萬億元,相當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

萬億市場在前,玩家們各憑本事,逐漸形成兩大「掘金陣營」:自營模式和平台模式。

前者指的是企業直接經營產品,在社區或者商圈附近設前置倉,比如盒馬;後者則是由線上平台提供流量入口和物流配送,線下門店負責揀貨打包,比如京東到家。

兩種模式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優劣,關鍵在於誰能贏得更多消費者。畢竟,只有消費者對即時零售的需求持續增加,整個盤子才會越做越大。而消費者的心思也很好揣摩:配送速度要快,但溢價不能過高。

為此,京東的做法是,打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數字化和本地供應鏈整合上。介入足夠多的環節,才能擠干水分,讓消費者覺得這筆「花錢買時間」的買賣划算。

2015年京東到家上線,首先對接的是大商超和大品牌。對方SKU數量多,倒逼著京東到家優化揀貨環節,提升效率。京東到家的「揀貨助手APP」就是那時推出的。通過APP定位、規劃路徑、錄入貨品信息,能把一筆訂單的揀貨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3分鐘。

緊接著,玩家們陸續湧入,京東到家發現管好自己不夠,還得替行業排憂解難。於是乎,海博系統上線。

這是一套為實體商家提供商品管理、用戶運營、活動營銷、履約優化、數據看板等功能的解決方案,可以接入市面上所有的即時零售平台,不僅僅是京東到家。

接入海博系統之後,商家可以解決這麼幾個痛點:其一,甭管標品還是非標品,動動手指頭就能完成信息錄入;其二,無論訂單來自京東到家、美團還是餓了麼,都能在系統後台進行庫存管理、活動提報、訂單履約操作;其三,需要對接多個配送服務商的賣家,還能用智能調度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騎手接單效率。

這些最終都落在了「替商家降本增效」上。據達達集團財報顯示,2022年四季度海博系統增設的「智能訂單調度」功能,就在當季給試點商家以驚喜。具體包括:運營人效提高75%,接單時效提高6%,配送成本降低3%以上。

至此,京東即時零售基本打好了擴容的基礎。無論大商超還是小賣家,都能通過和京東到家合作「有所得」,然後讓利給消費者。

到了2023年,京東即時零售又往前邁進一步,推出宏圖系統。

這是一款以京東B2C+O2O運營數據為基礎,向品牌商提供基於LBS(基於位置服務)的網格化熱力圖並輸出經營策略的系統。通過熱力圖,商家能看清有發展機會網絡的用戶分布、訂單分布、商品分布、市占率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鋪貨或者營銷。

物美集團PMO項目負責人張鋒說,「一旦發現網格里某個物品賣得好,且物美沒有相關SKU,會針對性鋪貨」。可見實體零售商對於實現LBS網格化的供給優化也十分關注。而對於品牌來說,關於宏圖系統,寶潔全域即時零售事業部總經理顧健鑫此前也表示,定向圈選區域內潛力用戶,針對性投放廣告很有價值。「我們發現,基於宏圖系統操作產生的ROI有了大幅提升。」

供給端完成聚合,「水分」也擠得差不多了,京東即時零售便來到最後一個環節:末端配送。而這正是達達快送的強項。根據達達集團2022年四季度的數據,其年活躍騎手達100萬,同比增長了超40%。

一方面,京東到家的供給足夠優質,訂單密度足夠大,能吸引更多騎士加入達達,為即時零售提供充沛的運力保障;另一方面,平台端不斷優化履約體驗,也能反哺京東到家,使其訂單量持續增加,繼而吸引更多賣家入駐。

至此,京東憑藉數字化、本地供應鏈整合和即時履約三把斧,真正打通了即時零售命脈。辛利軍總結稱,經過多年能力和生態建設,京東即時零售三公里模式已打磨成型,憑此京東也成功構建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渠道能力。

20年只做一件事

在零售行業,沒人會輕視「給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價值。

從1962年開第一家店以來,「零售老大哥」沃爾瑪用50多年時間,在美國開出4700多家門店, 把90%的美國常駐人口框進「距離沃爾瑪10英里」的範圍內。這麼做的好處是,大家覺得方便,願意定期驅車前往消費。

作為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迷弟,劉強東在前者的基礎上,又加了些電商思維:既然物理距離沒法再縮短,那就再來點相對概念。於是,有了京東早期的即時零售探索。

2012年,外賣配送「百團大戰」正酣,京東繞道而行,轉而萌生了做即時零售的念頭。當年,京東以生鮮品類試水,成為行業第一家「吃螃蟹」的企業。

劉強東當時的判斷依據很簡單:未來人們線上逛超市、下單的機率,可能會超過點外賣,「前者針對的是家庭用戶,後者更多是面向白領」。只不過在當年,大家對「線上下單,一小時送達」沒啥迫切需求,並沒有激起太大水花。

時間來到2020年。一方面,「萬物皆可送」的理念得以普及,另一方面,線上流量增速放緩,電商巨頭們急需新故事。於是乎,大小玩家爭相入局,試圖撬動即時零售需求,開闢第二增長曲線。

3年後的今天,「即時零售」首次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整個行業再次嗅到機遇,頻繁動作。

8月,美團與順豐同城、閃送、UU跑腿合作,接入第三方物流體系;10月中旬,抖音電商旗下的小時達服務獲得獨立入口;緊接著,京東正式發布即時零售「幸福三公里」模式。

作為深耕即時零售領域最久的玩家,京東的勝算在哪?

在當天的商家座談環節,來自雀巢、華碩、物美的代表紛紛從自身企業出發,向京東到家提需求。雀巢的代表說,不希望即時零售只是「左手倒右手」,想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和需求;華碩的代表說,希望在「產品到家」的基礎上增加「服務到家」。對此,京東到家總經理李昌明一一記錄在案。

這是京東即時零售的優勢之一——搭開放平台,建「三方受益模型」。

在京東內部,一個共識是:在即時零售的業務模式下,平台和品牌方、線下商家去爭搶利潤是不明智的。相反,京東要做的是搭好平台,讓合作方銷量最大化。從長遠看,這將是京東即時零售提升規模效益,保持增長的關鍵。

反映到數據層面。目前已有超40萬家門店入駐京東到家,商家數同比去年增長80%。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應用京東海博系統的商家數超過1萬。同期,京東到家年GMV同比增長30%至708億元。

此外,基於過往20年的「苦力活」積澱,京東做即時零售,還有一個顯著優勢——本地供應鏈能力整合。

舉個例子,像飲用水、大米這些重物,消費者在京東下單,並不介意是B2C還是「小時達」方式供貨。但對於京東平台和商家而言,後者的履約成本更低。按照B2C的傳統發貨路徑,得先發中心倉,再經由配送點層層分發;而如果是即時零售,直接從就近線下門店發貨就行了。

而這只是京東高效、低成本使用供應鏈的一個側面。在數字化、本地供應鏈整合和即時配送三大核心能力的支撐下,京東最終給了消費者「隨要隨買隨到」的極致服務體驗,實現了消費者下單、附近門店發貨、商品1小時內送達的模式閉環,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事。

辛利軍表示,京東過去20年一路走來,一直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圍繞「成本、效率、產品、價格、服務」,與合作夥伴一起,為用戶打造「多、快、好、省」的極致消費體驗。即時零售的模式特性決定了想要把其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是對用戶、行業、社會有價值的事,京東都會堅持長期做下去。

作者 | 李丹

編輯 | 陳芳

運營 | 劉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98a94ff62295a1fb86af594e28e79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