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優秀也別要求我優秀,媽媽崩潰該何去何從?育兒路之殤

2023-05-0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你不優秀也別要求我優秀,媽媽崩潰該何去何從?育兒路之殤

大家好,我是豆媽。

豆媽接了一個電話,是許久沒有聯繫的朋友打來的,聽著對方有氣無力的聲音,豆媽趕緊問問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在這之前,豆媽幫助這位朋友順利解決過一切親子關係危機,所以約定如果再遇到麻煩,可以隨時找豆媽。

其實,這位朋友已經很久沒有找豆媽聊天了,豆媽也替她開心,說明她在育兒這條路上越走越寬闊,不再糾結和焦慮了。

這一次又是為什麼呢?

你不優秀也別要求我優秀

豆媽一句還好嗎?勾出了朋友的委屈。豆媽很能理解朋友的這種感受,就是無論怎麼努力,似乎這條育兒路總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出現,本以為自己在育兒的海洋中修煉的可以從容應對,卻始料未及的一個大浪就把自己又拍暈在沙灘上。

事情的前因後果在朋友泣不成聲中,豆媽也算了解清楚了。朋友的兒子上一年級,從小就是大家公認的聰明孩子,豆媽也見過,孩子的確反應快,就是我們常說的機靈那一款的孩子。

朋友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這兒子是她一手帶大的,所以母子感情更為濃厚一些,這是朋友自己的感受,在豆媽看來就是他們的親子關係更為纏繞一些。

根據朋友的描述,兒子在五歲之前都是很乖的,我們常說的第一個叛逆期在三歲左右,兒子是根本沒有的,就在朋友慶幸的時候,兒子進入五歲之後,給她的感覺就是一直叛逆的。

具體的表現就是,她說什麼孩子都不聽,會和她對著干,可是她也總有辦法,最終讓孩子和她都各退一步,親子關係也會更為親密。

但是,這種不聽她的時候越來越多,尤其是上了一年級後,她發現兒子雖然聰明,老師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成績就是不好,她也和孩子一起做分析,可是看來看去,還是孩子不遵守紀律,不聽老師的話。

她說,我從未把兒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可是我兒子懟了我一句話,我當場就崩潰了。兒子說,你不優秀也別要求我優秀。

崩潰的原因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朋友兒子說的這句話,的確讓媽媽扎心,但是豆媽通過進一步溝通後,和朋友慢慢梳理她的感受,才發現兒子這句話讓她崩潰的真正原因,並不是表面上的家長權威受到威脅和挑戰。

孩子說的這句話,的確有挑戰媽媽權威的味道。從孩子的感受來說,他對媽媽提出的要求產生了抗拒,應該是覺得媽媽拿他和其他同學成績做比較,讓他不舒服了。

儘管朋友再三強調,她沒有拿孩子做比較,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被比較。就像朋友崩潰的原因並不是被挑戰權威一樣,而是感受到被孩子嫌棄。

這種被嫌棄的感受,還是豆媽幫朋友分析出來的。朋友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上,都是非常出色的女性,最起碼是一個能力不差的人,可是落在孩子眼裡竟然是不優秀。

豆媽問朋友,你是不能接受孩子用這種說話方式和你溝通?還是不能接受孩子對你不優秀的評價?

朋友停頓了很久,才說,應該是不優秀這個詞更讓我憤怒。

不過,朋友說她除了憤怒還有傷心的感受,這又是為什麼?豆媽結合她之前和孩子的關係互動模式,問她,那當你崩潰後,你產生了什麼念頭?

又是一個長久的安靜時段,朋友才說,她有種和孩子突然斷裂的感受,這種感受讓她覺得特別委屈和傷心。

豆媽突然明白了,說到底朋友和孩子的關係分離,或者說邊界感還是沒有做好,所以才會出現這一幕。

所以,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在我們的情緒能夠稍微平復後,一定要及時做復盤和梳理,找出真正的原因,和潛在的危機,儘快解決疏通。

母子的分離是一場修行

母子的分離是一場修行,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很難。如果分離做得不好,便會成為育兒路之殤。

朋友說她很注意母子關係的分離和邊界感,可是豆媽在幫她梳理的時候,發現事實上她只是覺得自己在做分離,行動上並沒有分離而已。

我們都知道孩子和父母的分離,是從分床睡開始的,其實不是,母子的分離是從媽媽分娩,孩子離開母親身體的那一刻就開始了。這種分離是時時刻刻的,只是我們都想讓親子關係親密一些,而忽略分離的細節。

比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照顧孩子的半徑是慢慢擴大的,而不是不變,停留在嬰兒階段。

朋友就是這樣,孩子已經上一年級了,她還是無時無刻都在牽掛著孩子,不停地翻看班級群消息,生怕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結果越擔心孩子出現的問題越多,她就更為關注消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更為隱秘的一個問題就是,媽媽總是像一個衝鋒陷陣的戰士,隨時準備著替兒子清掃戰場,收拾殘局。

豆媽告訴朋友,這其實就是和孩子的邊界感不清晰,無法分清楚什麼是孩子的事情,什麼是自己的責任。

朋友在情緒慢慢平復後,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她發現自己,雖然嘴上說是給孩子最大自由度,實際上對孩子的掌控特彆強烈,一旦失去掌控感,她就特別焦慮,也特別憤怒。

不過,朋友很好奇,她並沒有告訴孩子這些,為什麼孩子能有回應和反抗?

豆媽告訴她,因為孩子是父母情緒的小雷達,身體出現的感受是天性,也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對這種親子互動模式,不再感受到被照顧,也感受不到是關心,更多的是覺得不自由和被動。

這也就是這個孩子從五歲後,朋友覺得兒子越來越不聽話的原因,因為她總是想用要求去掌控孩子,而孩子用拒絕來告訴媽媽,你越界了。

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母子連心,這是亘古不變的人性。其實,從孩子離開我們身體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要承受這種關係的撕扯和斷裂,這種分離的痛是以分娩之痛最終開始,慢慢的不再痛,徹底分離成人格獨立的兩個人。

這兩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半徑和精神世界,親子關係也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在這一部分當中,才是母子。

在談話的最後,豆媽告訴朋友,只有承認這種分離的現實,認可孩子越來越獨立,才能真正地和孩子分離,然後劃出屬於他們母子的邊界感。

豆媽分享的初衷就是,希望你我不要跌進這育兒路之殤,一路向前一路高歌。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90122f553465599d651e330e99e47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