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後一位「皇太子」,險些取代光緒皇帝的溥儁,為何死後連塊墓地都沒有?

2022-08-12     尋根拜祖

原標題:晚清最後一位「皇太子」,險些取代光緒皇帝的溥儁,為何死後連塊墓地都沒有?

乙亥年(1889)的清宮發生了一件令人笑掉大牙的事。

某天一個宮女犯了事,按規矩要接受杖刑。就在宮女被扒掉褲子準備行刑時,眾人都驚呆了,行刑手高舉著大杖下不去手了。

別想歪了,不是白花花吸引人,人家還穿著內褲呢。問題就在那條內褲上,大伙兒一看傻了,這也不是女人的東西啊,再仔細一看,都忍不住捂嘴笑了,原來它的主人是大阿哥溥儁(jun)。

溥儁是誰呢?他的內褲怎麼穿到宮女身上了呢?

溥儁是道光皇帝的曾孫,端親王載漪的兒子。不過此時他的身份遠比這個高貴得多,不久前他已經被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子。按慈禧太后制定的時間表,明年他將接替光緒皇帝登基,成為大清帝國的新主人。

所以,人家此時是「皇太子」。

既然馬上就要當紫禁城的男主人,提前享受一下待遇又有何妨?於是這傢伙迫不及待地拿宮女們當實習對象,預習起功課來。

估計那條內褲成了皇家臉面,那位宮女也不能打了。就在此時,隆裕皇后又跑到慈禧跟前告了一狀:大阿哥無禮,竟然當眾拔掉我的簪珥。

慈禧差點沒背氣暈過去,這TM哪是人乾的事!

溥儁只是宗室庶支,他到底有什麼本事能當上皇太子呢?

事情要回到一年前的「戊戌變法」。由於光緒帝與慈禧的矛盾激化,以康梁為核心革新派鼓動光緒帝廢黜慈禧太后奪回皇權,結果卻被老謀深算的慈禧太后先下手為強了。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囚禁於瀛台,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慈禧開始醞釀廢掉光緒帝。

在廢掉光緒之前,首先要找好接班人。慈禧確定了一個原則:人選必須是「溥」字輩的,將他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子。

道光皇帝的子孫眾多,無論從親疏關係還是德行、能力,原本都不應該是溥儁入選,但慈禧私心重,她把年齡放在第一位:太大的不要,不利於老娘垂簾聽政。

當然,太小了也不成,連尿尿都要人伺候太麻煩。

榮祿提出一個人選——14歲的溥儁。慈禧眼前一亮:這孩子行,跟老婆子我沾親帶故。原來溥儁的老媽是慈禧的娘家侄女,他管慈禧叫「姑奶奶」。

就這樣,溥儁兒戲般地當上了儲君,竟然沒有一個人去仔細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這會兒,慈禧打掉門牙往肚裡咽,不能再折騰了,再折騰的話,不等外部勢力干預,內部就要散架子了!

原來,溥儁能上位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朝中的幾位大佬榮祿、慶親王奕劻、剛毅各懷鬼胎,最後在剛毅的力捧之下,幾方勢力好容易才相互妥協。

內部達成一致了不管用,慈禧還面臨著兩股外部勢力的抵制。

第一股外部勢力是「疆臣」,即全國各地的封疆大吏。

慈禧最早打算是「幫光緒駕崩」,風都放出去了,說光緒皇帝病得快嗝屁了,連遺詔都替他寫好了。轉過年的庚子年(1900)正月初一,本該由皇帝親自參加的祭祀大禮都改成了由溥儁代行。

就在此時,朝廷接連接到全國各地封疆大吏們的電報,以劉坤一、張之洞、王文韶為首,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對所謂「建儲」,並表示對光緒帝健康的擔憂。

榮祿還特地去拜見了李鴻章,李鴻章更是不客氣地警告榮祿:「你有幾個腦袋?洋人正虎視眈眈地找藉口……」

外國列強的干預,就是慈禧面臨的第二股外部勢力。

以英國人為首,他們悍然提出:我們不承認西太后,只認光緒皇帝,現在請允許我們派醫生給皇帝治病。

在列強勢力的逼迫下,慈禧只好同意由英國醫生給光緒診治。結果洋大夫宣布檢查結果:皇帝無大礙,調理調理即可。

這一下子堵死了「皇帝駕崩」的途徑,於是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將溥儁由計劃中的「皇太子」變成了「大阿哥」,由「即位」變成了「建儲」。

很顯然,慈禧賊心不死,她採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表面上對兩股勢力低了頭,其實是在等待機會。只是有人等不及了,他要快刀斬亂麻,儘早把溥儁推上皇位。

此人就是溥儁的生父載漪。

溥儁心急:褲衩子也亂穿了,皇后的簪子也拔了,甚至他還給光緒帝起了個外號——「鬼子徒帝」,該往下一步進行了吧?咋就停頓了呢?

載漪也急了,夜長夢多啊,於是爺倆開始積極行動。

載漪找了個好幫手——義和團。那時候正是義和團風起雲湧的時候,他們打著「殺洋妖」的旗號,四處砍殺洋鬼子。

載漪正被列強阻撓兒子登基的事恨得牙根痒痒,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他向慈禧提出:義和團是可以利用的義民,用「刀槍不入」的義和團足以抗衡洋鬼子。

慈禧利令智昏,同意了載漪的建議,於是義和團轉眼成了清廷的幫手。

有一次,載漪竟然率領60名義和團拳民闖進皇宮大內,要挾慈禧太后「殺洋鬼子徒帝」。慈禧一早正在慢條斯理地喝早茶,差點沒被嚇出心臟病,氣得把載漪大罵一頓:

「你以為你兒子已經是皇帝啦?告訴你,他的廢立全在我。只要有我在一天,就沒你說話的份,要是再膽大妄為,老娘就把你們剔除出皇家玉牒,沒收你們的全部家產!」

這話說完沒多久果然應驗了。庚子年七月,因義和團殺了德國公使,導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倉惶西逃,這就是著名的「庚子事變」。

到這時候,大清其實僅剩半口氣。首都被占領,南方各地宣布「東南互保」,抄起袖口作壁上觀。這時候慈禧展現出其靈活的政治手腕,她一面派人跟洋人談判,一面向封疆大吏們示好,同時把事變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誰來頂這個雷呢?您大概想到了,載漪、溥儁父子的大腦袋正合適!

於是,剛毅等人被殺,載漪被革職,溥儁被剝奪大阿哥身份,逐出皇宮。一場鬧劇結束了,溥儁狗咬豬尿泡空歡喜一場。

光緒二十八年(1902),朝廷再次下旨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這爺倆膽大,居然半途跑了,流到蒙古投靠了妻舅阿拉善旗羅王。

在那裡,溥儁被表妹的美貌所吸引,羅王雖不情願,但也給足了爺倆面子,將女兒嫁給了溥儁。

如果溥儁知足,留在蒙古也算是個不錯的選擇,可這傢伙不死心,覺得自己是惇親王的後人,應該有資格繼承親王之位,遠比留在大草原吃風沙強。

於是他不顧老丈人的挽留,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北京。

大概溥儁提前預支了不該有的幸福,到了北京後,這傢伙開始「還債」。他夢想中的「惇親王」沒等到,卻等來了辛亥革命的槍聲。

清廷雖然亡了,但按照優待條款,溥儁掛了個「總統府參議」的閒職,拿著一個月500塊大洋的薪水,成了「工薪階層」。

擱普通百姓頭上,這筆薪水夠活十幾年了,可溥儁是什麼人?連內褲都敢亂穿的人吶,他要泡戲子、抽大煙、坐豪車、住洋房,還要保養幾個心儀的,這點錢哪裡夠?

他老婆不幹了,人家也是王府的千金,哪裡過得了這種生活?更不幸的是,家裡兩個兒子,一個天生智力缺損,活得有滋有味,一個天資聰慧,卻早早夭折。

這日子沒法過了,於是夫妻倆天天干仗。

1924年,馮玉祥闖進了紫禁城,將溥儀趕出了皇宮,皇室優待政策全部取消。不光如此,愛新覺羅各大王府的田產都被沒收充公了,溥儁失去了坐在家裡收租子的寄生蟲生活。

晚年的溥儁混得很慘,他根本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只能靠變賣家產和宗室子弟的救濟生活。東西賣光了,只好腆著個臉向大舅哥塔王討要。

塔王看在妹妹的份上,每個月按時給他們家送錢送糧,後來又把他們接到自己府上居住。可塔王一死,溥儁日子就不好過了,塔王的側福晉將他們夫妻趕到馬棚里居住,視同下人。

擱一般人頭上,就算流浪也不會接受這種羞辱,可溥儁居然忍氣吞聲,在那裡度過了餘生,最後死在了那裡,享年57歲。

據說溥儁死後連一塊墓地都沒有,就被埋在了殯儀館後院的空地上了。

清廷覆滅,愛新覺羅的子孫們風吹雨打去,不過像溥儁反差這麼大,晚年活成這副德行的還真罕見。

真是應了那句話:捧得越高摔得越慘,「德不配位」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828553d02a88ec7b8487d26cf078b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