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認真真拍戲,認認真真生活

2019-10-18     骨朵星番


​文 | 光希


第一次見到王曉晨是在一家酒店的客房,剛進門就看見一面大大的化妝鏡立在桌子上,旁邊擺著一排化妝品,床上攤著衣服,門口的柜子上一大袋外賣還沒來得及拆封。好些個工作人員穿梭在房間裡,硬是把這個不算小的空間擠得「熱鬧」又狹窄。

王曉晨就靜靜呆在這麼個空間裡,絲毫不受影響地接受著另一家媒體的採訪。她正淡淡講述著觀眾對她在《我就是演員》中說過的話而衍生的一個誤會。

「今後在這個行業,我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坎坷,我都要告訴自己,我是永遠不會放棄這個行業的,這才是我當時在節目裡面想說的話。但最後大家好像認為我說我們班同學都火了我沒火,我在嫉妒,其實我不是。」

早先也在王曉晨曾經的採訪里看到過相同意思的表述,如今又在現場聽到,裡面已經沒有一點的起伏波瀾,最多是話到了尾,帶上些已經被時間沖刷過的委屈和不甘,那也都很淡。

淡淡地講,淡淡地笑,送走了上一位,又迎來這一位。由於參與《跨界歌王》的彩排,她昨天排練到凌晨三點,沒休息幾個小時,就被拉起來化妝,在準備正式錄製的間隙里,接受各家採訪。

她笑稱自己經紀人是「周扒皮」,然後習以為常地轉過頭,繼續著被採訪的工作。

「今天導演給我發了一段話,我好喜歡,給你念一下。」

她翻出壓在腿下的手機。

「多少年過去,多少地方,多少臉都已經淡漠了。有的人已謝世,而我站在遠方,夜那麼靜,我終於肯定,我最懷念的,不是那些終將消逝的東西,而是過去時的那種寧靜。」

1

王曉晨定義自己是個奇葩型女演員,演戲的時候,就活在戲裡。

「我前兩天演了一個鏡頭,那個鏡頭裡其實沒有我,但我在旁邊眼淚刷就下來了。導演看到我的腿一直在抖,然後那天晚上回去我的心臟就很不舒服,我跟助理說,你幫我拿一盒速效救心丸。」

演戲可以演到吃速效救心丸,她自我調侃,沒辦法,演了這個戲,就想盡力去做好,她說導演常常講,曉晨,你已經附體了,有點人戲合一了。

這部戲叫《北京西城故事》,被王曉晨稱為自己的「上升之作」。

「因為它真的是和我以往所有的表現形式都不一樣,有一個時代的變遷、時代的記憶,我從16歲演到60歲。」

這樣時間跨度極大的角色,是很多演員希望去挑戰的,但王曉晨不是。她一開始見導演,就表示自己演不了,畢竟這個角色中間有一段是要演孩子的媽媽,包括年齡大了之後的故事,這個王曉晨沒有體驗過。

「但當時導演跟我說,你是一個演員,你就可以演好一個媽媽,有一些做了媽媽的人也不一定能把媽媽這個角色演得好。」

王曉晨被這句話說服了,於是決定接受這個挑戰。

導演確實是個好導演,他經常在片場跟每一位演員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歷,王曉晨常常聽著聽著,就直接哭到崩潰。她說這是她人生唯一一次演戲這樣子,還沒有拍就已經被導演說崩潰。

在接觸到一個角色時,王曉晨會做很多的功課,有理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這種每一部戲中對角色的熱情,源於她希望自己的角色能夠更加生動一些的初衷。

於是,她投入大量的感情,與角色合二為一。王曉晨拍《大好時光》時,就會常在現場與對手演員聊角色,包括戲中給對手演員寫的那封信,也出自王曉晨之手。

拍《老酒館》時,小晴天臨走前那句催淚的「現在我希望你好」,同樣出自王曉晨這裡。她覺得這是最能點明小晴天這個角色的話,作為一個階段性人物,這樣一句話,不至於讓她像是一個忽然之間從樹林子裡蹦出來的人,來去沒有任何理由。

「我常常會這樣,包括我馬上有一部《幸福的理由》準備播出,那部戲更搞笑,我不僅寫自己的台詞,有時候還一起創作其他人的台詞,導演經常在片場說,王編劇在哪兒呢,請把王編劇從車上請下來。」

這倒也應了畢飛宇《青衣》里那一句,只要扮上了就是角色,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什麼也不用聽,什麼也不用想。

「會希望自己將來是個什麼樣的演員?」

「這個其實我剛踏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有想過,未來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演員。我想成為明星,還是想怎樣,那個時候會有幻想。後來想了想,我覺得,我希望我能成為一位有作品的演員。我盡力了,我可以對我這十年的生涯說一聲,我不遺憾,對得起我當初的允諾。」

2

而王曉晨的「奇葩」,也不止是在演戲上。

工作時就願意呆在角色里,演完出來了,頂著自己的臉走到大街上時,最好也別被人認出來。

我希望我每天素顏,每天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我就是我自己。但是別人見到你的時候,啊,這個演員是個好演員,包括我去吃飯,別人見到我會叫出我角色的名字,以前叫王小米,現在叫我小晴天,這才是我最開心的事,是對我能力的認可。」

這是王曉晨內心深處的願望。

「可是現實是,如果你太個性,你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別人一定會覺得你不紅,你千年不紅,你什麼戲都紅不了,也沒有那麼多資源去找到你,這個是現實,沒有辦法。」

身處這個圈子,身為一名演員,身不由己,這很正常。不想炒作,刻意去迴避的東西,卻偏偏總被人拿來說。不喜歡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卻常常因為太過隱秘的私人生活,而被「拉郎配」。

王曉晨很無奈,也不是沒有過曾經崩潰的時候。那時候的王曉晨身在圈子裡,看不到那麼多機會,除了演戲之外,還要做很多其他的事,王曉晨並不知道怎麼應付。

加上對藝人的選擇,除了業務能力的認可之外,不可避免要考慮到藝人的賣點和誰的流量更好,那麼身為演員,就要有一個自我的糾結與取決:「我到底要做一個怎樣的演員」。這讓她一度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

但大環境如此,那就只能選擇與自己和解。

「看書,怎麼和別人相處啊之類的。也會自己出去走一走,大海是個能讓我平靜的地方,出去旅行,到海邊度假。」

她很坦誠地分析著近些年自己心態的轉變,時間不知不覺中的流逝,在體現到自己身體、心態等各個方面的時候,還是會沒來由地慌張。

「可能真的是到了這一年,有一個焦慮期,30歲的焦慮期。我其實看到周迅有一篇採訪,我感觸挺深的,找到了很多共鳴。就是說她到30歲的時候,有一段焦慮期,其實每個人都會面對這個,每天起來都想哭,陽光再好都想哭,人生不知道該往哪兒走。」

以前有一些事,覺得自己要說明白,或者還想爭取到什麼,到了今年,已經是對他人的看法沒有任何強求的狀態。

「其實現在想想,我這麼多年都是順其自然的人,就像小時候就會有人問我,你計劃什麼時候結婚啊,計劃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我從來都是沒有計劃的人,我一切都是隨著心走。到了這個時候了,我有這樣的感受我要去接納它,我覺得再不好的狀態也總會恢復的,哪怕是老人,都會有一個年輕的心態,可能過了秋天,我的心情就好了,但是此時此刻,我的心情是這樣子,那就讓它這樣子。

3

王曉晨並不想活得那麼累。

「工作中,包括演戲時已經讓自己情緒上,有些脫離自己,那生活中就要去感受自己。」

一部戲殺青後,她不會那麼快地去接下一部戲,長期是平均下來一年一部作品,不會那麼快地進入下一部,而是專門留出時間,跟家人一起生活。

「因為我拍戲的時候有一點活在戲裡的感覺,所以戲下就真的要踏踏實實地把自己放下來,真的去生活。認認真真地吃飯,認認真真的買菜,認認真真的逛圖書館。或者旅行、看書、看片子,和家人出去逛一逛,感受下大自然。」

王曉晨有個遺憾,她9歲去外面學戲,加上演員的工作,導致她並沒有很多的時間,去陪伴父母衰老的過程。

「我曾經翻到一張照片,是我曾經一個老手機里的,那個時候大概是7、8年前,爸媽還是很年輕的樣子,現在都是白髮了,包括他手上,已經長斑了,我沒有陪伴他一個衰老的過程。所以我常常說,我願意用我的一切換他們歲月長留。」

轉眼31歲了,現在回憶起來,不只是家人,王曉晨覺得時間不知不覺的,好像把曾經的自己也從身邊帶走了,那個不諳世事,對身邊一切事物都覺得新鮮的自己。

但是相比之下,王曉晨還是更喜歡現在的自己。因為現在的她明白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也看透了很多。這不僅體現在待人接物,包括演戲上,對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面對一個角色,也能展現地更多,表達地更加透徹。

聊到最後,她還是從自己回歸了演員這一身份。

「其實無論演員還是生活,只要盡力了,就沒有遺憾。我很容易釋懷,經常跟自己和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7hD420BMH2_cNUgP1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