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藍綠交織 山水共融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于海軍
全文2282字,閱讀約需2分鐘
「會呼吸」的酒城背後,是一條長江上游山地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特色路徑。
「會呼吸」的酒城背後,是一條長江上游山地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特色路徑。
四川瀘州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暴雨季節極易引發洪澇災害。加之地處長江、沱江兩江交匯,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瀘州海綿城市建設需求緊迫。
2016年,瀘州市被列為四川省海綿試點城市,啟動海綿城市建設。6年時間,瀘州的變化歷歷在目,「大雨不內澇,小雨不濕鞋」,「出門見綠、移步見景、小行見園」。在「建設海綿城市典範,打造綠色生態酒城」的大考中,瀘州成績亮眼。
2021年6月,瀘州市憑藉紮實良好的海綿城市建設基礎,成功申報為全國首批20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是四川省唯一,也是西南地區唯一。
「會呼吸」的酒城背後,是一條長江上游山地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特色路徑。
瀘州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海綿城市建設需求緊迫。圖/于海軍
對症下藥
內澇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難症,瀘州市精準把脈,對症下藥。
瀘州全面摸排建成區城市內澇點,「一點一策」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分兩批重點完成紅樹灣、龍城麗都、玉帶河炭黑廠、忠山隧道口下穿通道等19處歷史內澇點治理,基本實現大雨不內澇。
雨天路面積水,如何才能「不濕鞋」?瀘州市從根源治理。當地開展主城區道路「白加黑」改造,增加城市透水面積,解決了地面過度硬化問題,有效解決雨水徑流快速匯聚,改善雨天路面積水情況。
為了確保海綿理念落到實處,瀘州市將中心城區分為10個分區61個管控單元,分單元制定海綿城市建設要點和控制策略,建立起覆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竣工驗收、運營維護的全過程管控體系。
在污水處理上,當地實施雨污分流,基本消除了主城區生活污水直排口,水體不再黑臭。瀘州利用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設施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凈化,並通過濕地公園、景觀調蓄水體等實現雨水回收利用。開展再生水配套管網規劃設計,利用污水再生水進行景觀灌溉、河道補水。
在生態修復治理方面,瀘州實施玉帶河、倒流河濕地公園等一批生態修復項目;建成漁子溪公園、龍澗溪公園等海綿型生態公園,同步打造了東岩公園、驢子灣公園等一批綠地遊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
「藍綠交織、山水共融」,運用海綿理念,瀘州正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樣板。
內澇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難症,瀘州市精準把脈,對症下藥。
瀘州全面摸排建成區城市內澇點,「一點一策」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分兩批重點完成紅樹灣、龍城麗都、玉帶河炭黑廠、忠山隧道口下穿通道等19處歷史內澇點治理,基本實現大雨不內澇。
雨天路面積水,如何才能「不濕鞋」?瀘州市從根源治理。當地開展主城區道路「白加黑」改造,增加城市透水面積,解決了地面過度硬化問題,有效解決雨水徑流快速匯聚,改善雨天路面積水情況。
為了確保海綿理念落到實處,瀘州市將中心城區分為10個分區61個管控單元,分單元制定海綿城市建設要點和控制策略,建立起覆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竣工驗收、運營維護的全過程管控體系。
在污水處理上,當地實施雨污分流,基本消除了主城區生活污水直排口,水體不再黑臭。瀘州利用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設施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凈化,並通過濕地公園、景觀調蓄水體等實現雨水回收利用。開展再生水配套管網規劃設計,利用污水再生水進行景觀灌溉、河道補水。
在生態修復治理方面,瀘州實施玉帶河、倒流河濕地公園等一批生態修復項目;建成漁子溪公園、龍澗溪公園等海綿型生態公園,同步打造了東岩公園、驢子灣公園等一批綠地遊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
「藍綠交織、山水共融」,運用海綿理念,瀘州正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樣板。
城市會呼吸
2016年,瀘州市被確定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當地按照「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要求,轉變依賴大規模水利工程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思路,以新型路面、綠地和水係為主體,著力打造會「呼吸」的城市。
其中,三溪酒城中心、西南醫投醫學教育培訓中心、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等項目都融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三溪酒城中心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竣工於2020年,項目在設計建設過程中落實了海綿城市理念。
項目建成後,場地降雨在經過小區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綠地等前端小海綿設施系統時,經過滲透、滯留後,減少雨水徑流,凈化初雨污染,補充綠地土壤含水量。超標溢流雨水通過地表徑流及雨水管網輸送的形式,進入到梯田式前置塘,多級消能降速和初雨污染控制後,靜置後的雨水溢流進入水體這個大海綿系統,水體達到蓄水深度後超量雨水最終溢流進入市政雨水管網。
據了解,整個系統可達到小雨時儲存一定的徑流雨水以控制外排水量、補充景觀用水需求,暴雨發生時發揮調節功能、削減峰值流量,有效降低了市政雨水管網排放壓力,保障了暴雨期間的排水安全。
海綿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西南醫投醫學教育培訓中心在建設中利用建築物周圍面積較大的綠地系統,收納周圍建築物和透水道路的徑流雨水,達到調蓄雨水的目的。在建築物與綠地接駁處,採用屋面雨水立管斷接形式,將屋面匯流的雨水通過消能池斷接釋能後散排流入相鄰的綠地系統,綠地系統通過滲透、滯留後,超量的雨水最後進入市政雨水管網。
在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周圍綠地採用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的小海綿設施,鋪裝採用透水鋪裝的形式,滲透、滯蓄周圍道路地塊徑流雨水,凈化後的雨水溢流進入漁子溪湖體。
2016年,瀘州市被確定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當地按照「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要求,轉變依賴大規模水利工程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思路,以新型路面、綠地和水係為主體,著力打造會「呼吸」的城市。
其中,三溪酒城中心、西南醫投醫學教育培訓中心、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等項目都融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三溪酒城中心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竣工於2020年,項目在設計建設過程中落實了海綿城市理念。
項目建成後,場地降雨在經過小區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綠地等前端小海綿設施系統時,經過滲透、滯留後,減少雨水徑流,凈化初雨污染,補充綠地土壤含水量。超標溢流雨水通過地表徑流及雨水管網輸送的形式,進入到梯田式前置塘,多級消能降速和初雨污染控制後,靜置後的雨水溢流進入水體這個大海綿系統,水體達到蓄水深度後超量雨水最終溢流進入市政雨水管網。
據了解,整個系統可達到小雨時儲存一定的徑流雨水以控制外排水量、補充景觀用水需求,暴雨發生時發揮調節功能、削減峰值流量,有效降低了市政雨水管網排放壓力,保障了暴雨期間的排水安全。
海綿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西南醫投醫學教育培訓中心在建設中利用建築物周圍面積較大的綠地系統,收納周圍建築物和透水道路的徑流雨水,達到調蓄雨水的目的。在建築物與綠地接駁處,採用屋面雨水立管斷接形式,將屋面匯流的雨水通過消能池斷接釋能後散排流入相鄰的綠地系統,綠地系統通過滲透、滯留後,超量的雨水最後進入市政雨水管網。
在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周圍綠地採用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的小海綿設施,鋪裝採用透水鋪裝的形式,滲透、滯蓄周圍道路地塊徑流雨水,凈化後的雨水溢流進入漁子溪湖體。
生態 綠色 宜居
在近日召開的瀘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暨城市更新行動推進會上,瀘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李雲春表示,自去年成功申報為全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以來,瀘州市已通過海綿城市施工圖專項審查項目52個,建成龍澗溪公園、龍澗書院等海綿示範項目32個,建成海綿城市41.7平方公里,占建成區面積23.6%。
瀘州市委副書記、市長余先河在會上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切實把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行動兩項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瀘州實際、體現酒城特色的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瀘州經驗。
余先河表示,要著力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著力建設藍綠灰結合的排水設施,著力建設生態綠色宜居的海綿城市,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的示範亮點體系。
為穩紮穩打推進城市更新,當地將大力實施「活力瀘州行動」,加快推進重點示範項目,打造一批城市更新活力區。大力實施「宜居瀘州行動」,統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養老服務提升、共享空間打造。瀘州還大力實施安全智慧行動,啟動城市大腦數字底座建設,加快形成丘陵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的瀘州模式。
在近日召開的瀘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暨城市更新行動推進會上,瀘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李雲春表示,自去年成功申報為全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以來,瀘州市已通過海綿城市施工圖專項審查項目52個,建成龍澗溪公園、龍澗書院等海綿示範項目32個,建成海綿城市41.7平方公里,占建成區面積23.6%。
瀘州市委副書記、市長余先河在會上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切實把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行動兩項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瀘州實際、體現酒城特色的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瀘州經驗。
余先河表示,要著力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著力建設藍綠灰結合的排水設施,著力建設生態綠色宜居的海綿城市,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的示範亮點體系。
為穩紮穩打推進城市更新,當地將大力實施「活力瀘州行動」,加快推進重點示範項目,打造一批城市更新活力區。大力實施「宜居瀘州行動」,統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養老服務提升、共享空間打造。瀘州還大力實施安全智慧行動,啟動城市大腦數字底座建設,加快形成丘陵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的瀘州模式。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2年第16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瀘州:藍綠交織 山水共融》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編輯:劉燁燁、昝銥琳(實習生)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