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虎
編輯 | 松露
起猛了,居然看到AI在直播間和人抬槓。
「我是錯的」
「用戶@明天會更好x,你的這種武斷的態度,過於一廂情願。」
「你會反駁任何觀點。」
「用戶@小短腿xxx,你的這個觀點本身是有問題的。如果我反駁所有觀點,那麼我便無法反駁你這條前提為『我將反駁所有觀點』的論調,因為正好違反了這一點。」
「我今天心情不錯。」
「用戶@水中花xxxx,現在心情不錯也值得說了?心情不錯很牛嗎?」
近來,在一個名為「AI槓精」的B站直播間裡,UP主平等地「攻擊」每一個發送彈幕的觀眾。
AI不僅會反駁他們的觀點,吐槽他們的邏輯,還會源源不斷地輸出自己的想法,企圖說服每一個人。
「AI槓精」一句句冷漠但犀利的回覆,讓不少網友直言「繃不住了」,也有人感到好奇:「這個如何實現,教教我。」
據「頭號AI玩家」觀察,短短一周內,「AI槓精」吸引了超1萬個粉絲,同時在線觀看直播的人數達到了2000人,有26萬用戶看過該直播間,最高一次直播數據登上了B站聊天熱榜第4名。
直播過程中,這些觀眾不斷發送彈幕刷屏直播間,試圖吸引AI主播的注意力。
「AI槓精」為什麼吸引人?它會成為新的直播流量密碼?「頭號AI玩家」進行了一次對賽博槓精的直播間觀察。
AI和彈幕互相抬槓,成為新的直播形式
「AI槓精,反駁一切,請輸入你的觀點……」
AI槓精直播間截圖
一個鬼畜熊貓頭形象,加上簡單的輸入介面,就組成了「AI槓精」的簡陋直播間。
相比於其他主播靠顏值、技術等吸引觀眾,「AI槓精」憑藉直播懟人,喋喋不休地輸出觀點,成為了網友們近期的快樂源泉。
簡單來說,「AI槓精」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彈幕中的網友看法,然後給出反駁性的回應。
「頭號AI玩家」仔細研究了這個無人露面的直播間,發現網友在彈幕里表達的觀點通常有以下幾種不同類型:
第一,直接提出明確的事實性觀點。
比如「地球肯定是圓的」「我認為1+1=2」。
通常「AI槓精」在回復時也會遵循一些常用的邏輯策略,如採用從眾謬誤策略「你怎麼知道大家說地球是圓的,它就是圓的?你進太空親眼看過嗎?」;或是利用紅鯡魚謬誤,快速轉移話題,類似「從量子力學看,1和2都代表不確定的狀態」。
第二,各種個人傾向的看法。
彈幕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便是「我認為原神是最好玩的遊戲」「我比谷愛凌厲害」之類的觀點,AI同樣會精準捕捉,進行反擊,比如回復「原神是什麼?英雄聯盟才是真正的競技遊戲」。
第三,網友主動設置邏輯陷阱。
這些看法本身存在悖論,但他們主打「出其不意」,目的是考察AI的應變能力。
例如有網友在直播間留言「最近有消息稱,科比正在悄悄訓練一支籃球隊」,不過AI的後續回答稱不上令人滿意——「科比這麼出名,行事這麼高調,如果真的在訓練,不可能悄悄進行」。
它會使用一連串連續的因果關係,誇大彼此之間的聯繫,得出不合理結論。
UP主「AI槓精」背後的「中之人」(操控虛擬主播帳號與特徵的人)表示,「AI槓精」只反駁觀點,無法回答問題。其生成的內容是觀點的表達,而不是事實的陳述。
雖然「中之人」沒有明確提及背後的技術原理,但在其他相似帳號下,有人提到接入了GPT模型,能夠實現實時回復彈幕問題。
《Nature》此前發布的《An autonomous debating system》研究顯示,在對話式語言模型中,反駁語境下的論點結構大多都複雜多變、微妙且隱蔽,不像普通的句子結構那樣能夠輕易被系統識別。
因此,比起聊天機器人,「AI槓精」更像是一個可以與人類辯論的自主系統。舉例子、擺事實、講道理,儼然是一個「高端槓精」,嘴上功夫了得。
沉迷「AI槓精」直播間,爭做「樂子人」
為什麼會熱衷於看AI抬槓?
「新奇有趣」、「閒來無聊」,是網友們提到最多的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假期時段,「AI槓精」能夠榮登聊天直播熱榜。
直播間裡,真正吸引觀眾的是AI主播與人類的互動過程。「AI槓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看待問題的方式,打破了固有的思維。它們時不時冒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神回復」,直接拉滿了直播的節目效果。
有網友表示,能關注到「AI槓精」,是因為在同類型的直播間裡,它的回覆質量是最高的。
網友實時觀看AI「懟天懟地懟一切」,一方面是對於AI實時互動的新鮮感,好奇本應理性客觀的人工智慧如何在線上和人「無理取鬧」,又如何成為了大家的「網際網路嘴替」。
在這個過程中,AI似乎擁有了和人類一樣的叛逆心理和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AI槓精」的高頻次互動也讓網友有了直播的參與感和陪伴感。
粗略估算,在「AI槓精」的直播間裡,主播對觀點類彈幕的回覆率達90%,對直播間的貢獻越多,被回復的機率也越大。
觀眾也可以通過刷禮物打賞主播,登上「高能用戶」榜,獲得一定的虛擬福利,AI主播也可以從中獲得分成。
「大航海」是B站的打賞機制,這也是衡量主播直播火不火、是否吸引人的重要指標。一些AI直播間已經獲得了超過20個「大航海」,「高能用戶」里也有不少氪金付費的觀眾。
AI直播間裡的忠實觀眾
「這就和爭做榜一大哥是一樣的心理,滿足虛榮心,這樣在直播間發彈幕也更具優勢」,駐守AI直播間的陸寶對「頭號AI玩家」這樣說道。
另外,AI和網友共同創造的彈幕互動梗,也營造了獨特的直播間氛圍。
以「AI槓精」的直播間為例,它曾因為自動回復彈幕的危險發言,被推上聊天直播熱榜,「爆」這一關鍵詞就成了直播間裡老觀眾們才懂的梗。
而這些熱梗會伴隨著每一場AI主播的直播實時更新。
再加上AI主播24小時在線,不需要休息,更鮮少翻車,在遊戲、聊天等直播領域獲得了廣大網友的青睞。
陸寶表示:「和真人主播不一樣的是,我不用擔心它的回覆沒有邊界。即使真的越界了,但它是機器人,我也不會那麼玻璃心。」
同類型主播層出不窮,AI能顛覆聊天直播嗎?
「AI槓精」並不是近期唯一的「自動抬槓」直播間,「AI蓓塔」、「AI莫莉moli」等主播同樣在直播間裡貼上了「反駁一切」的文字標識。
據不完全統計,10月15日至17日,「AI槓精」粉絲增長量超3000人次,截至發稿前,該帳號粉絲數達2.8萬。
而「AI泥泥」、「AI蓓塔」分別擁有2.6萬、2.4萬的粉絲數,B站平台上甚至有觀眾專門為他們剪輯直播拆條等二創視頻。
B站上AI槓精相關的直播切片視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AI泥泥」、「AI蓓塔」、「AI琉璃」等AI主播,她們大多採用文本轉語音(TTS)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流暢地回復網友提問和觀點。
僅「AI泥泥」一個直播間,每天就有上千個粉絲觀看並留言互動。
和「AI槓精」不同的是,除了接入自然語言模型外,這些帳號背後的「中之人」還藉助開源模型,打造了虛擬主播的二次元形象。
這些AI形象不僅可以改變動作、變化表情,還能展現出獨特的個性。
比如,她會隨著音樂轉動身體,有自己的明確喜好,被誇獎時會哈哈大笑,被比較時會傲嬌地生氣,這種擬人化的互動讓許多用戶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雖然抬槓的話語有點欠,但她真的好可愛」。
其實早在今年4月,就流行過一波以「Neuro-sama」為代表的「AItuber」(完全由AI驅動的虛擬主播),她們普遍活躍於YouTube平台。
這些AItuber同樣是通過AI技術生成各類內容,既能和觀眾匹配打遊戲,也會互動聊天,進行情感交流。
Neuro-sama的YouTube首頁
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等技術的不斷更新,以ChatGPT為代表的對話式語言模型,也讓用戶不再依賴真實的交互對象。
網友們在不同的AI直播間,和不同「人設」的主播進行交流。
只是,在直播場景下,AI的某些弊端也會進一步被放大,除了抬槓時佯裝生氣外,無法精確表達嘲諷、憤怒、悲傷等情緒。
這類直播的長尾效應沒有那麼顯著,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主播的情緒表達過於單一。
目前,AI技術大多是採用預設表情或者動作來表達情感,無法和觀眾建立真實的情感連接。
在這種情況下,但凡抬槓內容不夠精彩,「有趣的靈魂」一旦缺位,就會造成直播內容貧乏無味。
對於直播過程中的觀眾體驗,「AI槓精」也開設了一個專門的評論區。
不少直播間觀眾留言表示,「讀彈幕的頻率有些低,能不能推出醒目留言(即付費留言功能)」「為什麼發了幾次都沒有回覆?」
當然,有部分網友質疑,這些是經過後台選擇後進行的回覆。「AI槓精」背後的「中之人」表示,系統有時會自動屏蔽部分彈幕,AI是智能過濾彈幕的,沒有固定選擇偏好。
即使AI聊天直播的市場反饋並不出彩,依舊有很多同類型的帳號入局。「頭號AI玩家」發現,它們大多都不用複雜的虛擬形象,或是直接採用開源的皮套作者(指設計虛擬主播形象的人)的作品。
相比科技企業推出的專業級虛擬主播,需要動捕硬體和高配置電腦,才能實現AI主播的實時動作和表情呈現,「AI槓精」通常只需要一部手機和接入一個應用,就能上手實踐,不需要漫長的創作周期,交流的自由度更高,創作性更強。
做這類帳號的技術門檻並不高,能夠快速實現低成本、批量打造AI主播。他們本身的商業模式和真人主播類似(直播打賞、IP形象等等),可以預見的是,個人玩家和開發者在技術層可以簡單地復刻出「AI槓精」。
只不過,部分內容平台推進AI主播還是相對謹慎的,例如抖音對AI直播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流量限制。相比真人直播,在商業變現上AI主播未必更有優勢。
另外,AI不分晝夜地和網友抬槓,雖然是一大特色,但實際產出的內容算不上多麼優質,從這個角度來說,AI槓精直播間未來是否會成為網絡垃圾生成器?
除了表演抬槓外,AI還能給聊天直播帶來什麼,能否有更多元的交互方式驅動AI直播間,用戶對於AI聊天主播的需求究竟是不是偽需求,都有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