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的自述:沒讓女兒吃這2種學習的「苦」,是我最錯的事

2023-02-06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一位媽媽的自述:沒讓女兒吃這2種學習的「苦」,是我最錯的事

一位媽媽的自述:沒讓女兒吃這2種學習的「苦」,是我最錯的事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我和丈夫是靠知識改變命運的那一撥人,所以生了女兒之後,我特別希望她也能像我們一樣,走刻苦學習這條路,過上比上一輩更好的日子。

我和丈夫一致決定,寧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盡最大的努力,給女兒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

上最好的幼兒園,4歲開始啟蒙教育,上小學就報輔導班,再加上嚴格的日常安排和監督,讓女兒從小便領先同齡人一大截。整個小學階段,穩居年級第一名。

說實話,很不容易。

經濟上的投入,咬咬牙就熬過去了,但培養女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幾乎耗費了我們兩口子所有的精力。

幼兒園時還好,我們哄一哄,女兒就會乖乖聽話,可上了小學之後,她開始反抗,覺得我們對她管控太嚴,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擅長,同學都不願意跟她玩。

「學習時間都緊巴巴的,還玩兒什麼玩兒!」

我苦口婆心用自己和丈夫的經歷給女兒講道理,讓她明白我的苦心。

有時候女兒聽不進去鬧起來,我就大聲訓斥,實在不行,就動手打她。

我不是個暴力的媽媽,我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知道打孩子不對,知道無痕引導才是最好的方法,可時間不等人啊!

女兒自小生活富足,沒有我小時候那般艱苦,也就沒有強烈想要改變境遇的內在動力,如果不在她小學階段培養出超強的自律和努力的態度,未來又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呢?

沒辦法,我只能選擇用這種直接粗暴,但又立竿見影的方式。

我想,現在苦總比將來苦要好,我寧肯她現在恨我,也不想她長大後跟我說:「媽媽,你當年要是對我狠一點兒,我也不至於混成現在這樣!」

我堅信,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女兒的將來好。

「比不過別人,是你還不夠努力!」

當然,女兒的成績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而最讓我欣慰的,是女兒終於變得自律了。小學六年, 不止一位老師跟我說,從未見過自我管理能力這麼強的孩子,上課不溜號,下課不搗蛋,一心一意就知道學習。

我以為,有了這樣的努力和自律,就算上了中學、大學,女兒也會出類拔萃。

誰能想到,升入初二不久,她的成績開始下滑,從年級第一跌到了第五。

女兒一如既往地努力,我這邊也絲毫沒放鬆,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學習,怎麼可能是這個結果呢?

我特別崩潰,那段時間經常聯繫班主任,詢問女兒在學校的表現。

也聊到了另一個學生——誠誠。

誠誠跟我女兒相反,他初一的時候成績不顯,到了初二仿佛開了竅,進了年級前三,還在 女兒擅長的數學上,不止一次超越 女兒

我問老師:「誠誠家找了哪位老師輔導?他是怎麼安排學習時間的?」

老師的回答讓我更加焦慮,人家孩子幾乎就沒上過輔導班,學習安排也沒有女兒緊湊。

我想,誠誠可能是天才,普通人想追上天才,只能靠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行。

於是我激勵女兒「勤能補拙,你想繼續當第一,必須比別人再努力十倍百倍才行。」

女兒也是要強的,在她的要求下,除了睡覺吃飯的時間,幾乎都被學習填滿了,我也豁出去了,每科都請了一對一的老師進行輔導。

女兒的成績絲毫不見進步,甚至在一次月考中,單科數學足足落後了誠誠8分。

別說我不敢置信,孩子自己都接受不了,成績出來的那天,刷了一整夜的數學題。

看到女兒這樣,我不忍再責備她,可也忍不住想,難道女兒還是不夠努力嗎?

帶著疑惑和焦慮,我再次找到女兒的班主任,希望能有個答案。

「我的付出,給女兒幫倒忙了?」

班主任是個特別細心真誠的人,她把近兩年對我女兒的觀察,如實跟我講了一遍。

她說的第一句話是:「這孩子是我見過最自覺努力的學生,別人寫一張卷子就坐不住了,她能一口氣寫上五張。」

但她下面的話,讓我倒吸了一口冷氣,她說:「但她也是個在學習上不太會主動思考的學生。」

我那勤奮刻苦的女兒,在老師眼裡竟然「不會」學習?

老師講了個例子。

據語文老師說,女兒背古詩古文背得又快又好,但一問她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和感受,要麼把老師講過的內容複述一遍,要麼就支支吾吾說不出什麼。

而誠誠跟她正好相反,背課文從不死記硬背,總是先研究遣詞用句,理解作者的表達後再去背誦。

如果說誠誠學習的狀態是主動的、好奇的,那女兒就是被動的、封閉的。

是啦,女兒早已習慣填鴨式的補課方式。

老師教什麼,她學什麼;要求做什麼習題,她就做什麼;要她背幾篇課文,她就去背。

而在家呢,所有的學習安排都是我定,她只需要執行。

我一直以為這是在幫她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卻忘記了,如果孩子在學習上不吃自我探索、深度思考的「苦」,過度依賴別人的思維和方法,她怎麼能品嘗到學習樂趣的「甜」和掌握知識的成就感呢?

「做題正確率高,竟讓女兒不敢挑戰難題?」

班主任接著說,據她的觀察,雖然女兒擅長做數學題,準確率也高,但主要是因為 女兒刷了大量的題,一般的題型她都遇到過。

如果老師稍微加大難度,結合多個知識點自己出題,女兒就有點兒發憷了。

經常要老師給出解題思路,才肯繼續做題,而當老師變換題型後,她也很難舉一反三,仍然需要老師提示一下,才能做出來。

而隨著年級升高,功課難度的增加,老師發現,女兒更願意做反覆刷過的題,沒接觸過的題型,除非老師講一遍或是給出思路,不然就不知道從何下手。

女兒並不享受解出難題過程的快樂,她更在意是否能短時間做出來,拿到更高的分數,她懼怕做錯題。

是啦,這也是我從小到大反覆跟她強調的:

「數學成績靠的是題海戰術,做得多了成績就上去了!」

「你自己想的解題思路有人家老師簡單清楚嗎?按老師的來!」

「先做會的題,不會的放一邊,不要想太久,直接問老師!」

……

「數學成績靠的是題海戰術,做得多了成績就上去了!」

「你自己想的解題思路有人家老師簡單清楚嗎?按老師的來!」

「先做會的題,不會的放一邊,不要想太久,直接問老師!」

……

我把自己的經驗套在女兒身上,怕她走彎路;我不想她靠自己不成熟的思維去解題,怕她浪費時間;我不願意她把時間花在很難得分的題目上,怕她分數下降。

說白了,我不願她吃試錯的「苦」,生怕她試著試著失去對學習的信心,那就得不償失了。

可我卻忽略了,學習是女兒自己的事,即便她在嘗試中受挫,也一定會從中收穫經驗和教訓,沒有哪一次錯誤是白犯的,即便是相同的錯誤,也會有不同的收穫。

我想到自己上初中時,興高采烈按照自己的想法解出一道題,卻被老師說瞎廢功夫、步驟繁瑣,那種挫敗感和無價值感,讓我在好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敢再去嘗試。

將心比心,我不曾因老師的嘲諷變得更加積極,怎麼能期待不敢在學習上鑽研試錯的女兒,成績出眾、越挫越勇呢?

在我長久的「暗示」下,可不就變成現在這樣謹小慎微、不敢出錯的樣子了。

「女兒,媽媽現在就改變!」

跟班主任聊了很久,如果說一開始我對女兒還帶著些許恨鐵不成鋼的不滿,聊完後,心中已是全然的悔意。

我以為只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安排最合理的作息時間,幫她解決一切學習上的障礙,她就會如我所願變得出類拔萃。

根本沒意識到,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她連自己的事都決定不了,是永遠不會對學習產生真正的內驅力的。

原來,我才是那個阻礙女兒學習的「罪魁禍首」。

這認知,讓我十分難受,卻也鬆了口氣。

為了女兒,我連命都豁得出去,如果我的改變,能夠對 女兒有所幫助,再難我也願意,更何況,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回到家後,我平復了一下心情。

女兒補習完,我認認真真跟 女兒深談了一次。

一開始,她對我的話沒有任何反應,直到我跟她道歉說:

「媽媽不應該干涉你這麼多,不應該打你,不應該逼你學習。對不起,女兒。

媽媽今天跟你道歉,並不是想讓你馬上原諒我,就是想讓你知道,媽媽願意改變,願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你,以後你自己的事自己管。」

女兒眼中竟然泛起了淚光,她走過來默默給了我一個擁抱,小聲說:「我知道您是為了我好,我也願意讓您高興。現在您能理解我,真好。」

頃刻間,我淚流滿面,犯了這麼大的錯,還能得到孩子的理解,我何德何能。

「媽媽,謝謝你!」

我跟女兒商量了下今後的學習安排,按照她的要求,暫時停掉所有的一對一輔導,並報名了她心儀許久的舞蹈課。

我永遠記得那個周末,女兒一覺睡到早上8點,開心地跟我說:「媽媽,我這還是第一次睡到8點鐘。」

是的,你沒看錯,在之前我給她定的作息時間表里,她每天都要7點鐘起床,洗漱完畢,簡單吃個早餐,就迎來了第一位輔導老師。

一天的學習內容被我安排得滿滿當當,直到半夜11點才能睡覺。

實話實說,停了女兒所有的輔導課之後,我做好了她成績大幅度下滑的準備。

事實也的確如此,她跌出了年級前十,我忍住了焦慮,沒對她說任何督促的話。只是詢問她是否需要我的幫助,結果卻聽到女兒興奮地跟我說:「媽媽,你知道嗎?雖然我跌出了年級前十,但是我的數學成績是年級第一,比誠誠還要高1分!」

見我有些驚訝,她繼續說道:「最後一道題特別難,整個年級只有我和誠誠做出來了,但他錯了個小步驟,只有我全做對了!媽媽,謝謝你給我的信任!」

原來,當我真的不再干涉女兒的學習,她竟能爆發出如此強大的求知慾和內驅力。

我再次感到深深的內疚。

我也再次慶幸,忍住了那股想要強行干涉的衝動。

「翱翔吧,孩子,一切皆如你所是!」

如果你問我,這件事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我會說,我到現在才理解「母愛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在女兒的成長中,我要後退、後退、再後退,讓她按照自己的生長節律發展,她的生命力和內驅力才能毫無顧忌地釋放出來。

讓她去吃該吃的「苦」,她才知道自己有多棒;

讓她去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她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自信。

養育,不是讓孩子贏在當下,而是積蓄足夠的內在力量,自我把控未來的人生。

愛孩子,就如他所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2da3b07819419953ae779cef2337f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