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了!2歲女童被爸爸拎腳脖倒掛窗外懲罰,就為這點破事兒

2023-08-22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怒了!2歲女童被爸爸拎腳脖倒掛窗外懲罰,就為這點破事兒

怒了!2歲女童被爸爸拎腳脖倒掛窗外懲罰,就為這點破事兒

爸爸拎著兩歲女兒的腳,把她倒掛在二樓窗外。

這樣一個幾乎可以等同於「虐童」的行為,只是因為孩子沒在衛生間小便。

網友發布的視頻只有十幾秒,但拍攝者稱整個過程持續了兩三分鐘,直到另一位阿姨大聲制止,這個爸爸才罷休。

在這兩三分鐘的時間裡,孩子早就被嚇得大哭,身上的小背心也滑落大半。

她連聲喊著「爸爸」「爸爸」,卻只換來一句不耐煩的「不要吵」。

這樣「懲罰」女兒還不夠,爸爸又大聲教訓道:

「為什麼不去廁所尿?」

「你在家裡轉圈能尿出來嗎?」

視頻引發熱議後,當地婦聯介入,後有媒體報道稱,當地婦聯給小朋友做了心理安慰,並對家長進行了批評教育。

網友們的態度也很一致:「過激」「病態」「極端」「虐待」……

其實最近沒少看到類似的新聞。

比如這位,希望孩子寫字漂亮點,就用筆戳他手背,戳到筆尖扎進去為止……

而這位呢,好像是給大家分享經驗一樣,鐵絲要挑「不細不粗」的……

評論區有人勸阻,說這樣會給孩子留下陰影,這位家長隨即解釋說自己心裡有數,「沒下死手」

還有人要求孩子在客廳罰跪的同時扇自己耳光,扇耳光的力度要能讓在臥室的爸爸聽到響聲。

披著「懲罰」的外衣,嘴上念叨著「長記性」「為你好」,看似是出於愛,做出的行為卻是反教育的,讓孩子備受傷害。

當然,並非只有像前文案例中那樣「極端」的才能被稱作是嚴厲教育,就算形式、手段、程度有所不同,但其本質目的都是利用恐懼或者羞恥感讓孩子服從,強制把孩子改造成父母所期望的樣子。

尹建莉老師曾說:

「嚴厲教育像一把刀子,肯定會讓孩子受傷。家長可以在一夜之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此扔下刀子,但孩子身上的傷不會在一夜之間痊癒,它需要時間,而且有可能落下疤痕。」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曾分享過一個案例,這個案例充分展示了嚴厲教育會釀出何種悲劇……

案例中的她,年近四十還沒結婚,同時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說拜都是小學教師的爸媽所賜,她很小的時候就會背很多古詩詞了,也讀了不少課外書,聰明伶俐,上學後成績一直不錯。

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或許源頭在她5歲那年的一次尿床。

那天早上爸媽非常震驚,一直強調她2歲以後就不再尿床了,怎麼越活越倒退了……念叨了半天,小丫頭早被臊得抬不起頭,結果越怕晚上越睡不著覺,後半夜好不容易睡過去,結果早上一起來,又尿床了。

爸媽覺得小丫頭是故意尿床來氣他們。媽媽一邊抱著濕褥子一邊罵她:「這麼大孩子還尿床,被別人看見多丟人!」爸爸則板著臉警告她:「再一再二不再三,這兩次尿床我都可以原諒你,下次我就對你不客氣了!」

在羞恥感和恐懼感的雙重作用下,這天晚上她又失眠了,直到後半夜,困得實在堅持不住,才沉沉睡去。早上膽戰心驚地睜開眼,完了,又尿床了!

爸媽這下徹底生氣了,狠厲地打她、責罵她,甚至連她晚上吃飯喝水的權利一併剝奪。

也是從這時起,她隔三差五就會尿床,爸媽越是想要通過打罵來讓女兒克服這個問題,她的尿床就越難以解決。爸媽又帶她看醫生,中藥西藥都沒少吃,直到她成年,也時常會尿床。

這件事,幾乎完全改寫了她的人生。

明明高考考得很好,卻因為不敢住集體宿舍,選擇了當地一所普通學校,為的是天天晚上都能回家;戀愛自然也是不敢談的,自卑是她心裡怎麼也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工作以後勉強談了兩個男朋友,卻都因為被對方發現她尿床以後分了手。

結束第二段戀情時,她割腕自殺,獲救後出院回家那天,終於忍不住對爸媽爆發了積壓在心底多年的種種情緒。

她一直以為自己的尿床,是泌尿系統的慢性病,是生理問題,直到上大學後才慢慢發現,很有可能是爸媽過於緊張以及嚴厲打罵造成的心理問題。

其實在漫長的歲月里,爸媽對這件事多少也有所察覺,在女兒情緒爆發之後,他們雖然沒有正面道歉,但也無言地流了幾天淚,好像一下子蒼老了不少。

女兒把情緒宣洩出去,又看到爸媽悔恨的樣子,心裡鬆快了不少,尿床的毛病居然奇蹟般地好轉起來,發生的頻率和次數都在減少。

但她過往的人生沒法再重來了,周圍的親朋好友都知道她是個「一把年紀還在尿床」的人,「她像一個臉上被刺字的囚犯」,為了能讓自己稍微活得自在些,迫不得已三十多歲成為了「北漂」。

但那麼多年的自卑和抑鬱是不可能瞬時消散的,快節奏、高負荷的工作又給她岌岌可危的生活加了一把稻草。她對愛情和婚姻完全失去興趣,開始靠安眠藥和抑鬱藥過活。

她說知道自己不會再去自殺,但一想到,即便六十歲自然去世,也還要活二十多年,「實在是太難熬了」

五歲尿床,包括前文兩歲女童沒去衛生間,說破天去,也都算不得什麼大事,但爸媽卻都選擇了非常嚴厲、粗暴的方式來對待。

結果也擺在這兒了,問題不僅解決不了,還會給孩子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和心理創傷,甚至毀掉TA的一生。

如果時間往回倒轉,五歲的她所在的那天早上、兩歲的她所在的那個下午,爸爸媽媽摸摸她的頭,笑著刮刮鼻子,一家人嘻嘻哈哈地一起拖地、洗床單、曬褥子,或許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也不會再有後來的「案例」和「新聞」。

如果父母能用輕鬆愉快的態度看待孩子的「過錯」,家庭氛圍又會如何呢?

英國報姐曾經搬運過國外博主Kat的一條視頻,主題是「擁有個對你不嚴厲的父母是種什麼體驗」。

視頻里博主一人分飾多個角色,有一個場景是母女倆分別在桌子上忙自己的事。

女兒剪書本紙張時,不小心把夾在裡面的有線耳機也剪斷了。她察覺手感不對的瞬間愣了一下,媽媽抬眼就看見女兒從紙張里抽出斷成兩截的耳機線……

媽媽語氣裡帶著點不確定:「那是我的耳機嗎?」

女兒也遲疑了下,盯著耳機線說:「嗯……它們剛剛還是來著……」

媽媽臉上表情很困惑:「你到底怎麼……」

話音沒落媽媽沒忍住笑出聲,女兒也跟著笑起來,手上還調皮地又展示了下耳機線一分為二的過程。

母女倆相視笑了好一會兒,直到女兒起身說「我去給你拿個新的」,這事就結束了。

螢幕前的我心情像坐了次過山車:

女兒抽出耳機線、媽媽問「你怎麼(弄成這樣)」時,我心裡有根弦突然繃緊,似乎是要提前準備好應對預想中劈頭蓋臉的數落和指責;

然而媽媽突然的笑讓我愣了一下,直到女兒也毫無壓力地笑時,我才覺得鬆了口氣,好像跟著卸下了滿身防備一樣。

母女倆鬆弛又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其實也推翻了螢幕這頭的我的思維定式,是啊,多大點事兒呢?

耳機線斷了再買一個就是了,必須要吼孩子一頓、打孩子幾下才能「長記性」嗎?我生氣發火、她害怕落淚,就一定能「下次不犯」嗎?

一根耳機線,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情緒愉快相比,哪個更重要?

大大小小的錯誤我們也犯過不少,上學時忘記帶作業本、上班時鬧鐘沒響睡過了頭……

誰都不是故意的,誰也沒有因為那個「錯誤」就停滯不前,我們仍然好好地長大成人了。就算當時看起來比天大的事情,多年以後再回頭看,不過如此而已。

父母在那個當下選擇「一笑而過」,並非是縱容孩子,而是給予孩子理解和尊重,用實際行動教會孩子寬容和豁達。不是一定要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怒吼與眼淚齊飛才能教育孩子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你的愛中,在你的尊重中,在你的理解中,孩子自己會長成他最好的樣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c316a072b296fc6a5e3c0051b9f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