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不喝媽媽喝過的奶茶,她破防了
「百善孝為先」——一個家庭,養育出的子女再怎麼有出息、再有錢有本事,都不如養育出對父母感恩孝順的孩子。
千百年來,由這句俗語引發的思維和教育方式,成了許多人心中判斷一個家庭幸福與否的金標準。
然而,養育子女並非總能如己所願,現實世界裡,養育孩子的過程總是充滿了很多不被理解看見的心酸無奈。
這種現實與幻想的反差,或許就是很多人看到下面這條視頻時,忍不住破防的原因……
視頻不長,十秒左右。配合文字大概能了解發生了什麼事。
看場景,應該是一家人在餐廳吃飯,媽媽說自己無意間錯喝了女兒的奶茶;
女兒發現後,再也不喝那杯奶茶了,後來爸爸又給女兒重新買了一杯。
媽媽表示:「心裡的失落感和難受翻江倒海。」
視頻里,大人都沒露臉,只有孩子對著鏡頭翻了個大白眼的畫面;
再配上煽情的背景音樂組合食用,為人父母此刻的心酸無奈溢於言表,自然而然,評論區畫風大體上整齊劃一:
「這孩子被慣成了白眼狼。」
「愛喝不喝,不喝自己去買。」
「怎麼能這樣呢,換我也會生氣難過。」
首先,我理解大家代入之後的這種感同身受,失望、難過都是正常生髮的情緒。
但隨之而來,每一次情緒的爆發,也是考驗為人父母功力的絕佳時刻:
哪些功力?
·情緒穩定能力
「我有情緒了,我能承受得了自己的情緒,不轉嫁這些情緒讓別人來替我承擔」;
還是「我承受不了自己的情緒,得批評孩子幾句,讓別人來評評理,證明孩子錯我對」。
·理解孩子,捋清事實邊界的能力
「孩子的行為是否出於別的原因,她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還是「孩子這麼對我就是不孝,不知感恩」。
·自我察覺、內觀成長的能力
「我為何會產生這種情緒,我有這些情緒僅僅是因為眼前的孩子嗎」;
還是「我沒問題,我很愛孩子,我就是好父母,都是孩子不對」。
顯然,這位媽媽發個視頻還暴露孩子正臉,讓無數陌生人來網暴指責孩子、支持自己的這個行為里——
有失望、有抱怨、有自戀、有目的……
就是沒有愛,沒有為人父母的責任與擔當。
媽媽為啥會一秒破功破防?
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不平衡:
我從沒嫌棄過你,你怎麼能嫌棄我?
其次是難受: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連我喝過的奶茶都不願意碰,以後還能指望你點啥?
還有就是氣憤:
都是因為你,讓我體驗如此不好的情緒。
你看,孩子在整個事情中,可能更多扮演了滿足父母自戀幻想的一個道具;
而未知全貌,卻悍然給孩子貼上「不孝」「白眼狼」標籤的網友,也樂得參與一場站在道德制高點的狂歡;
況且活在標籤里的人,也容易思維狹隘固化,給別人貼標籤也給自己貼標籤,缺少生命的鮮活靈動、靈魂和情感的流通滯澀——
很無奈,這是當今焦慮社會狀態下人們的一大通病;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更傾向於同理共情跟自己位置、處境相同的人,投射自戀,卻沒有更多的心氣兒包容接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命狀態。
如果思維能夠開放、多元一些,從這個僅有10秒左右的視頻里還能看出哪些信息?
一個人不願意喝其他人喝過的奶茶,正常嗎?
不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遵從內心,不好嗎?
被錯喝奶茶,不吵不鬧不發脾氣,情緒穩定嗎?
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正常,很好,很穩定。
那為什麼放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行?
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意志延伸不到孩子身上嗎?
還有被詬病最多的孩子翻白眼的表情,未必是因為媽媽喝了自己的奶茶,或許是針對拍視頻這個行為,或許是家長邊拍視頻邊說了什麼,被背景音樂掩蓋了……
而且無論大家持何種教育觀點,有一點相信大家都會認同:父母是孩子的照顧者,孩子不是父母的照顧者。
父母心疼愛護孩子,這很正常;但期待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反哺體諒父母,其實是一種違反自然規律的心態。
期望著孩子體諒、理解自己,本質就是吸食孩子的能量,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無論如何——
在乎一個人,會探尋TA行為背後的真實想法;
深愛一個人,會盡力滿足TA產生這個想法的真實需求。
翻出這些心理事實,目的不是為了指責,而是想讓更多的父母知道:
邊界清晰、擔得住事兒、不斷修煉理解自己和孩子的能力,親子關係才會越來越好,孩子的成長才能充滿愛和陽光;
而不斷投喂孩子「哀怨、指責、道德綁架大道理」這些「毒藥」,不僅孩子的心門會越來越緊閉,黑暗也更容易侵蝕進TA的身心。
曾經就有過這麼個事兒:
一個9歲小女孩對小區保安大爺不禮貌,孩子奶奶衝過來教育了孫女一通;
沒想到小姑娘很不服氣,頂撞奶奶,不要奶奶管;
奶奶就找小女孩的媽媽告狀,媽媽氣得把小女孩拎下樓,摁著頭要女兒給保安大爺道歉。
保安大爺笑眯眯說著「沒事沒事」,輕拍著小女孩後背;
沒想到小女孩不但拒不道歉,甚至情緒激動推了大爺一把。
光看這些,任誰都會覺得這「熊孩子」慣壞了欠教育。
然而弄清楚真相後,簡直毛骨悚然……
原來,是小女孩自己在樓下玩,保安見她一個人,念念有詞著「小姑娘真可愛」,就要來抱孩子,哪怕小女孩明確拒絕了,保安還是執意要抱;
於是小女孩只好對他大喊大叫奮力反抗,做出在旁人看來「不禮貌」的行為。
退一萬步講,還是會有人覺得孩子「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比如——應該感恩父母、體諒父母。
但「應該」和「感恩、體諒」是一組悖論:
前者是硬要的、強制的,有外在的評價標準;
而後者是自然生髮、流動的,來源於內心感受。
當「感恩」和「應該」「索取」掛鉤的時候,不愛就已經開始了,就是在向孩子傳遞「我不是因為愛你,而是有所圖」,孩子領略到這種信息後產生的行為,不過是一個結果罷了。
最後,再來複習一下教育的本質: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在彼此之間有愛、有度、有看見、有理解的環境中,孩子自然能夠好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