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翻修舊房挖出了銀子,卻被要求捐獻上交,後來如何?

2022-03-22     耀眼生活

原標題:村民翻修舊房挖出了銀子,卻被要求捐獻上交,後來如何?

雖窮鄉僻壤,亦有銀秤。——《天下郡國利病書》

中國的歷史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在古代就已經形成了規範的社會制度。時至今日,我們還在沿用古人的諸多方法,也表明了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掌握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發展至後來更是有了貨幣的概念。早先古人用貝殼作為通用貨幣,所以便有了「財」,直到人們能夠從地殼中冶煉出金屬物質以後,貨幣也隨之改變,也誕生了金字旁的「錢」。早在千百年前,古人便知道了金屬製品的重要性,所以也看作是最珍貴的東西。

在古代,黃金和白銀便是普遍的流通貨幣,被製成元寶使用,有的也是一些碎銀兩,在古代的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黃金稀有易保值,所以它的價格遠遠的高於白銀。賀知章的詩句中「黃金作葉白銀枝,千年萬歲不凋落」更是表明了黃金白銀耐儲存的特性,經歷千年也不會腐壞。所以時至今日我們也常常聽說哪裡哪裡挖出了銀兩,也不足為奇。曾經江蘇就有村民翻修舊房挖出了銀子,但卻被要求捐獻上交,後來如何?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因為國內才結束了常年的戰爭,經濟還比較落後,各方面都需要大力發展,一切百廢待興,百姓的生活比較貧苦,老百姓手中沒有什麼錢,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獲取。因為窮所以很多東西都缺乏,機智的他們也想到了以物易物的方式獲取必需品。在江蘇蘇州,當時有個村的兩戶鄰居居民十分要好,所以也經常以物易物。這兩戶居民中一戶戶主叫徐根泉,另一戶叫徐承德。因為徐承德想要外出闖一闖,所以決定賣掉自家的宅子換點路費。作為鄰居的徐根泉聽說以後,便拉著徐承德說不如把房子賣給他,今後自家的兒子長大了也需要新房,到時候翻修一番就可以了,免得又花錢重買。這徐承德聽了以後也覺得有道理,這徐根泉和他做鄰居多年,他還是信得過他的。

於是徐承德便把宅子賣給了徐根泉,獲得了10袋紅薯。可別小看這10袋紅薯,在當時已經是十分昂貴了,而這徐根泉也是到處東拼西湊才湊齊了這10袋紅薯,欠了不少外債。兩家人對此交易都很滿意,誰也沒想到後續還會牽連出矛盾事件。徐承德搬走以後,徐根泉一家便成了這個房子的主人。多年以後,孩子也長大成人,到了該娶媳婦兒的年紀。徐根泉買來的房子也終於派上了用場,只是過於破舊,作為新房肯定是不合適的,所以徐根泉便計劃著翻修這座老宅子。動工那天,一家人和幾個工人都很高興,一切準備妥當後便開始重新挖了地基。只不過這徐根泉挖著挖著便覺得鏟子碰到了硬東西,幾鏟子下來還是這樣,於是他便小心地刨開了那層泥土,發現地下居然是銀元寶,上面刻著咸豐的字樣。這徐根泉當時就喜出望外,歡喜得不行,一輩子在地里工作也沒見挖出這麼個寶貝,於是他又四處搜索,總共下來挖到了12枚銀元寶。

當時這事便四處傳開了,有的人羨慕他的運氣,有的人嫉妒他能飛黃騰達了。很快甚至有了電視台的人前來採訪,這徐根泉也一五一十地說了,經過媒體這麼一渲染,這件事傳播得更遠了。當時有人前來出價20萬想要收購,這徐根泉哪裡見過這麼多錢,當即便表明自己的意見。只不過還在他興高采烈之時,一位不速之客到來了。這人便是徐承德,很簡單,徐承德就是為了要回這12枚銀元寶回來的。徐承德表示這銀元寶是自己家的東西,理應歸他。當初賣房給他也不知道這地下埋有銀元寶。而徐根泉哪裡肯,兩人便就此爭個不休,往日的鄰里情義瞬間化為烏有。而文物局也在這時找上了門,說銀元寶應該捐獻上交給國家。

結語

三方就此展開了爭奪戰,最後無法解決便移交給了法院。經過法院的密切調查,最後查明這銀元寶屬於徐承德一家,因為徐承德家祖上是顯赫的有名之士,家中曾遭遇變故遂把銀子藏在了地底,而這一說辭也取得了鐵證,所以理應歸徐承德所有。徐根泉雖說是挖到寶貝之人,但卻不能私吞,而文物局也沒有權力要求別人上繳。最後,經過法院判決,徐承德拿回了屬於自己祖上的東西。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19c212936da789b47df376bcb4fae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