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為什麼不能被評價?

2023-07-31     華語娛樂聚焦

原標題:刀郎為什麼不能被評價?

2004年,初出茅廬的刀郎用一首《2002年的第一場雪》屠榜了「彩鈴時代」,創下800多萬的下載記錄。

2023年,卷土重歸的刀郎用一首《羅剎海市》炸起了「網絡時代」的腥風血雨,全球播放量突破60億大關。

相隔近20年,刀郎還是那個刀郎,站在他身後的卻不再是因共鳴而狂熱的普通歌迷。

而是換成了數以百萬計的,高舉「草根大旗」要為刀郎正義發聲的「討伐者聯盟」。

以那英為首的「四大惡人」:那英、楊坤、汪峰、高曉松的帳號評論區早已淪為戰後廢墟。最為誇張的是那英,截至寫稿時,那英評論區的罵聲已突破600萬。

刀郎與「四大惡人」,什麼仇什麼怨?

「聽刀郎歌的都是農民。」

但凡對網際網路有一定記憶的觀眾,隱隱約約都有聽說過那英當年對刀郎的評價。

2010年,中國音樂風雲榜為紀念推出十周年,找到了當時已經隱退多年的那英當評委會主席。

那一屆的歌手入選名單里,有刀郎、鳳凰傳奇、龐龍等初代網絡音樂代表人物。其中刀郎的呼聲最高,因為他創造了十年間唱片銷量最高的記錄。

與此同時,刀郎的歌也因為缺乏「音樂性」備受專業評委的質疑。於是就有媒體報道,說那英公開表示刀郎的歌不具備審美,聽刀郎歌的都是農民。

我(包括整個網際網路都)沒有找到當年那英的這句原話,不過有找到當時的相關新聞報道。

楊坤、汪峰、高曉松三人對刀郎的炮轟則更早、更直接一些。2004年,三聯新聞周刊就有報道揭示了各路明星對刀郎的評價,其中流傳最盛的便是他們三人。

楊坤質疑刀郎的歌算不上音樂:

汪峰點評刀郎走紅是流行音樂悲哀的表現:

高曉松明確表示,誰要是給他送刀郎的唱片,他會馬上丟進垃圾桶。

再加上刀郎成名後沒幾年就淡出了歌壇,跑去做幕後。於是網友又自發性地流傳出了另一個版本,即刀郎寡不敵眾,被內地樂壇抱團「封殺」了。

這也是此番網友為刀郎忿忿不平的起因。

理性看待,主流市場對刀郎的評價錯了嗎?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那英當年對刀郎的言論確實是被媒體誤導了。

那英從來沒有說過「聽刀郎歌的都是農民」這番話。那英對刀郎的評價完全是出於專業評委的角度考量,她僅僅只是不理解刀郎歌曲的音樂性,但沒否認刀郎確實有銷量、有市場。

包括後來有媒體問刀郎是如何看待那英的「農民論」,刀郎也很維護那英,表示既然不是聽那英親口說的,那完全就是空穴來風。

就事論事來說,「四大惡人」對刀郎的點評雖然不好聽,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以刀郎的代表作《衝動的懲罰》為例。

這首歌表達的是一個男人因酒後失控引發的悔恨,歌詞寫的都很直接露骨。

對比「四大惡人」的歌。

冷知識,《一笑而過》是那英自己作詞。

楊坤的《那一天》,是他自己作詞作曲。

汪峰是搖滾老炮兒出身,私心很喜歡他這首自己作詞作曲的《美麗世界的孤兒》。

高曉松的音樂才華更不用多說了,寫給老狼的《同桌的你》是樂壇永遠的經典。

因而從音樂的審美性來說,刀郎的歌的確在「四大惡人」的音樂面前過於直白和膚淺。

我們認可音樂是多元自由的,但他們也沒說錯,不是嗎?

捍衛刀郎,本質是一場網友的「自嗨」

關於《羅剎海市》的解讀,網上已經有很詳細的版本了。他的本意是諷刺和批判他眼中的不公與虛偽,結合刀郎多年來的為人品性,我們有理由深信所謂的「復仇爽文」根本就不是他的本意。

刀郎方也明確表示,不會有任何回應。

就像當年「四大惡人」公開質疑他時,他也毫無回應那般。

這是刀郎的格局。

但這一屆網友坐不住,當年網絡不發達,他們沒有趕上「保護」刀郎的時代。

如今人人言論自由,他們自發代入了刀郎「被霸凌者」的視角,慷慨激昂地敲擊著鍵盤,替刀郎抒發多年憋屈。

這和用情懷發電的「我們欠xx一張電影票」的粉絲浪潮不同。現在在網上維護刀郎的這批軍隊,他們之中有多少是聽著刀郎的歌長大?

不重要。

重要的是,誰若說一句刀郎的歌不好,誰就自動歸入他們的敵對陣營,甚至上升為人身攻擊。

他們一腔熱血,自認為這是屬於以刀郎為核心的「草根ge命」,他們認為捍衛刀郎,就是捍衛每一個小人物的命運。

他們成了「爽文」的主筆者,也成了這場鬧劇的「霸凌者」。他們剝奪了大眾對文藝作品自由發聲的權利,也蔑視了網絡並非不法之地的準則。

有意思的,今天為刀郎發聲「你不喜歡《羅剎海市》,你就是沒品」的人,可能在下一個轉角又換個姿勢敲擊起了鍵盤——

「抖音神曲爆火,華語樂壇要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1942acb9141da5dee6aecd9cac025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