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學界共話新質生產力內涵

2023-12-07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學界共話新質生產力內涵

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進一步指出,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位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此後,這一論斷在學術界引發了強烈反響和熱烈討論。

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舉辦的馬克思主義財經科學發展論壇(2023)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及部分高校的專家學者就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點及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路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關於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意義,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表示,新質生產力主要來自新興產業,當前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科學技術水平所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儘管傳統產業可以做大綜合國力,但不能做強,未來只有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支柱產業,才能強壯民族脊樑。

趙振華認為,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對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為絕大多數低收入國家,以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高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指明了出路。

當前世界經濟總體低迷,不少國家的經濟也陷入停滯狀態,這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高端產業沒有發展起來,低端產業又轉移到其他國家。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把科技進步放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最為重要的戰略地位上,同時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向新質生產力轉化。」趙振華說。

關於如何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其仔認為:新質生產力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關鍵技術關鍵節點的控制能力,二是對產業鏈結構中整個生態的掌握能力,三是對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接的能力。

鑒於此,張其仔建議,當前應優化產業政策,聚焦實體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掌握關鍵技術,還要在提升國際合作的基礎上統籌產業發展與安全,最終推動我國產業鏈轉型升級。

一直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我國發展的新動能和關鍵領域。相比傳統產業,這些領域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能力強、發展前景優良等特點。然而,隨著環境壓力的增大和國際市場的變化,我國製造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要形成優質生產力必須將壓力變為動力。

關於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路徑,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張建剛指出,改革開放40多年,每個時期都有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對國家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從傳統產業角度看,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改造是新興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製造業的質量、效率、動力,並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高端邁進。

在張建剛看來,當前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傳統產業的固本強基作用,二者只有相互推動,才能促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在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做了很多創新和創造。從「十三五」規劃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觀點,到「十四五」規劃明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定為製造業,這凸顯出製造業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相關研究也表明,製造業對提高全社會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未來產業發展中需要非常重視工業和製造業發展。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對於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領會其精神實質,切實地加以貫徹落實。

(編輯:孟慶偉 校對:張國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f702e71606a9a53396365b4e4ff3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