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皇帝殺手」的宇文護三年幹掉三位皇帝,其中兩位是宇文泰的兒子。這麼一看,似乎宇文泰將權力交給侄子宇文護,等於給自家找個了「棺材匠」。
不過宇文護肯定不認可這頂帽子,恐怕連宇文泰也未必同意這種說法,其中的隱情遠比您想像中的要複雜。
先交待一下歷史背景。
北魏孝武帝元修即位後,與權臣高歡發生衝突,元修憤而出走,跑到長安投靠在宇文泰的羽翼下。高歡也不在乎,天下不缺姓元的,於是他在洛陽重新立了一位皇帝。
自此,北魏帝國被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皇帝元善見是傀儡,高歡把持朝臣,西魏皇帝是元修,宇文泰是實際掌權人。
宇文泰是中國歷史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正是他創建的「八柱國」軍事集團,催生了著名的「關隴門閥集團」,足足影響了中國近四百年的歷史。
宇文泰的先祖是漢化的匈奴人,後來融入了鮮卑族群。作為宇文部的酋長,宇文家族長期效忠於北魏政權,世居武川鎮。
如果您對武川鎮不熟悉,我說一個地方您一定很耳熟——內蒙古四王子旗東風著陸場,航天英雄回家的地方,武川鎮就在它南邊40公里。
宇文泰從鎮壓「六鎮起義」發家,逐漸成長為割據一方的大軍閥,包括李虎(李淵的祖父)、楊忠(楊堅之父)、獨孤信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宇文泰的軍事才華一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才華。
我們都知道,那時候北方地區處於胡漢雜居的狀況,民族矛盾非常突出。為了實現有效統治,宇文泰大量啟用關隴地區的漢人士族集團,推行漢化改革,建立府兵制。
這些舉措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形成了以八柱國為首的胡漢門閥貴族。這些門閥家族以宇文氏為核心,通過聯姻形成牢固的利益鏈條,從而掏空了西魏皇權。
完成了這些部署,宇文氏取代元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可就在此時,宇文泰卻突然病了,病得很重。
大業未成,半道崩殂!宇文泰臨終前最關心的是,手上的大權交給誰才能保證宇文家族的利益最大化。
您可能說,這還不簡單,交給兒子唄,學司馬昭,由兒子完成改朝換代。
宇文泰也是這麼想的,但他面臨的環境要遠比司馬昭複雜。司馬昭是軍政一把抓,真正的寡頭,而宇文泰則是「眾星捧月」,身邊有一群掐著兵權的門閥家族。
這個格局就意味著,司馬昭想做什麼都行,宇文泰想做什麼則需要那幾大家族的投票。
這就是「門閥政治」的兩面性,它既是宇文家族的擁護力量,同時也可以掣肘宇文家族。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皇族元氏也是門閥集團的一員,他們肯定不會允許宇文泰篡位。
為了架空皇權,宇文泰曾經連續幹掉元氏兩位皇帝,即元修和元欽,兩次挫敗元氏皇族對他的刺殺行動。
因此,宇文家族想要取代元氏,絕不像司馬代曹那麼簡單,繼承人必須有高超的政治才華。麻煩的是,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覺年幼,才14歲。
宇文泰兒子不少,但嫡子只有一個,即第三子宇文覺,生母是元修的妹妹。長子宇文毓倒是成年了,22歲,但生母卻是個庶族女子。
從年齡上講,宇文毓比較合適,但他的身後缺乏勢力,也不是嫡子。宇文覺在這兩方面都有優勢,唯一的缺點就是年齡太小,經驗不足。
考慮到元氏家族的影響力,宇文泰最終還是決定立宇文覺為接班人,但給他指定了一個「護花使者」宇文護。
宇文護是宇文泰的親侄子,叔侄倆只差了六歲。
於文護從18歲起就追隨在叔叔身邊,並且替叔叔掌管家務。這期間,他展現出不凡的才華和嚴謹認真的態度,宇文泰的誇讚他說:「此兒志度類我。」
志向和氣度都複製了叔叔,這個評價相當高,尤其是放在選擇繼承人的語境里,它的分量就顯得格外重。
宇文護還參加過一系列的大戰,比如弘農之戰、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邙山之戰、江陵之戰等,是一位集政治才華與軍事才華為一身的俊傑。
有這位集才華與忠心於一身的親侄子來給兒子保駕護航,宇文泰放心地走了。
宇文泰沒看錯人,宇文護接管大權後不久,很快就完成了「宇文代元」的程序,堂弟宇文覺在他的擁戴下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接下來兩年時間裡,宇文護先弒殺了宇文覺,擁立了宇文毓,又弒殺宇文毓,擁立了宇文邕。
史書說,宇文護心裡長草了,想照搬叔叔的套路,取堂弟而代之,只是由於擔心遭到反抗,只好先拿堂弟們挨個試刀。
如此一看,宇文泰當初真是不長眼,千挑萬選給自己家弄了「棺材匠」回來。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能盲目地相信歷史,從史料里認真分析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宇文護雖然連殺了兩位皇帝,但他從來就沒有奪位的野心。
這就顯得很奇葩了,自古權臣弒君,哪個不是為了奪位?宇文護既然不想當皇帝,為何做出如此極端的事?
我的觀點您未必願意接受,權當消遣吧:宇文護拿雞毛當凌家,拿自己不當外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不辜負叔叔的囑託。
宇文覺與宇文毓都犯了一個錯,剛上台就迫不及待地跟宇文護搶班奪權,為此他們不惜拉攏門閥集團對付堂哥。
您可能說這沒錯啊,哪個皇帝不想大權獨攬?我們拋開無聊的爭執,直奔結果而去,看一看假如宇文護交出兵權後會有什麼後果,就能理解宇文護的深謀遠慮了。
宇文護交權後,宇文覺和宇文毓能大權獨攬嗎?我的觀點是不可能。
請注意,那是一個門閥時代,這些門閥家族都有各自的武裝,任何一個皇帝都做不到皇權獨攬,皇帝在這些門閥家族中左右平衡,以獲取更多「選票」才是唯一的出路。
宇文覺和宇文毓卻光看到宇文護大權在握,眼紅,希望將他的權力瓜分了,可這種結果肥了誰?一定是趙貴、獨孤信、侯莫陳崇他們嘛。
大權在宇文護手上,以他的忠心,雖然皇帝的權力受到限制,但至少不會重走西魏皇帝的老路。這一點您不用懷疑,從西魏到大唐,一直是門閥家族掀翻皇權的歷史。
因此,我個人認為,宇文護接連弒殺宇文覺和宇文毓,從維護宇文家族的利益角度講他做得沒錯。
您可能又會問,宇文護真忠心嗎?他就沒有私心?
「私心」這個概念太寬泛,我不好說宇文護沒私心,但他絕對沒有奪位的想法。
以宇文護的權勢,在除掉宇文覺和宇文毓後,他如果想自己當皇帝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他為何沒這麼做?而是又擁立了宇文邕?
宇文邕登基後,宇文護輔佐了他整整12年,這期間他從來沒有謀逆的行徑,請問這是一個野心家該做的事嗎?
宇文邕的聰明之處就在於,軍權你握著,行政權我來,大事我還會跟你商量,一句話,皇權不是我個人的,而是整個宇文家族,也是你宇文護的。
將宇文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這就是宇文護與宇文邕能和諧相處的共同落腳點。
我認為宇文護沒有謀逆之心的另一個重要證據就是,宇文邕刺殺宇文護時,他毫無防備,完全將自己放在了家人的位置,這才給了宇文邕機會。
事實上,當宇文邕坐穩龍椅後,他就立刻宣布給宇文護平反了。行兇者給遇害者平反,也就是說,宇文邕等於公開承認:當初殺堂哥,所謂的謀反就是我強加給他的罪名。
因此,我堅持認為,宇文泰當初將權力交給宇文護,是一個英明的決定,宇文護也沒有辜負叔叔的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