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後,莫貪涼

2023-09-10     保健時報

原標題:白露後,莫貪涼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秋時節的開始。進入白露節氣,初秋殘留的暑氣逐漸消散,陰寒之氣上升,天氣漸漸轉涼。此時自然界的陽氣已經收斂,人體內的陽氣也應隨之內斂才能與自然相呼應,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01

早睡早起養陽護肺

中醫認為秋季起居應做到早睡早起。瀋陽市中醫院腎病科副主任中醫師申林曾介紹,「早睡」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

一般來說,秋季入睡時間宜在子時(晚上11點)之前入睡,早晨6~7點起床比較合適。白露開始,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出現手腳冰涼、肢體怕冷、乏力等症狀,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所以白露後應注意補養腎氣,可以堅持晚上泡腳,用溫水泡,水要沒過腳腕,時間在15~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熱為宜。

02

身勿露不貪涼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譚超曾介紹,此時天氣冷暖多變,早晚溫差較大,應該及時添衣加被。睡臥不可貪涼,以免夜裡的寒涼之氣侵入機體,損傷人體的陽氣,誘發疾病。過分貪食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飲食上要儘量避免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

一要注意捂腰腹。天氣轉涼慎穿露臍裝,晚上睡覺喜歡蹬被子的圈友最好穿上睡衣,加強腹部保暖,防止肚臍受寒。除了外部的保暖,內部同樣要注意保暖。像海鮮等寒涼之物,不適宜多吃,以免脾胃受涼。

二要注意捂雙腳。俗話說「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所以做好腳部保暖非常重要。白露後陰寒之氣漸增,換掉涼鞋,穿上保暖透氣的球鞋、棉鞋是暖腳的第一步。晚上睡前可用熱水泡腳,腿寒者還可加入艾葉煎水沐足,能起到暖身助眠的效果。

03

多交流防悲秋

在情志行為上,由於肺主金,在志為悲,肺金之氣在秋天主令,易為秋悲所傷,常常會帶給人「悲涼」的感覺。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內的陽氣會隨著自然界的這種變化而潛藏於內,更易出現抑鬱的情緒。申林建議適當多走動,與外界多接觸、多交流。可以多與家人朋友聊天聚會,加強身體鍛鍊,比如慢跑、散步,周末可以去爬山登高望遠、徒步遠行,以滌盪身心、暢達情志,調養好心神,打破「悲秋」情結。收斂神氣而不外露,寧靜神志而順秋氣,減緩肅殺秋景對情緒的影響。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ef60bd34fdaef44dca46b6ddb5c0e5a.html